上海集成电路产业 今年首破千亿;

分享到:
184
下一篇 >
1.上海集成电路产业 今年首破千亿;2.GigaDevice拓展台湾市场版图,MCU市场展新机;3.世拓达全资收购中国第四大元器件B2B交易平台QIC;4.汇顶科技10月17日上市定位分析;5.国内MEMS并购首枪打响 谨防重演LED行业乱象;6.资本猎手IDG们与华灿光电的故事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上海集成电路产业 今年首破千亿;

投资675亿元的中芯国际“新建12寸集成电路先进工艺生产线”项目日前在上海启动,加之相关配套建设,总投资额近千亿元。依托该系列项目,上海集成电路制造业的能级将再次提升。

上海是中国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早、发展集中、产业链完整、综合技术水平较高的区域。2015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业规模950亿元,预计2016年产业规模将**超千亿元。

中芯国际新建项目,主要集中在新一代移动通讯和智能终端领域。近几年,受智能移动终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样化应用的驱动,集成电路芯片市场需求大增。中芯国际是业内**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之一,据称,其产能利用率接近满载,产能扩充势在必行。

按照“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十三五规划”,在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下,到“十三五”末期(2020年),上海计划建成国内*为完备、技术水平*为先进、*具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

集成电路产业是上海先进制造业的“重头戏”之一。经信委的消息显示,目前上海制造业形势逐步向好,今年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开始由负转正。

今年以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在上海落地。*新统计显示,1至8月,上海市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达62个,完成投资155.6亿元,同比增长17.3%。经济日报

2.GigaDevice拓展台湾市场版图,MCU市场展新机;

GigaDevice**产品市场经理金光一。

甫于2016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板挂牌上市的兆易**(GigaDevice),在股价扶摇直上的过程中,一直深受两岸半导体业界的重视,**产品市场经理金光一先生来台湾参加DIGITIMES主办的MCU技术论坛活动,以“高性价比智慧联网平台的**设计关键”主题做专题报告,并随后接受专访。

GigaDevice于2005年在北京成立,初期是一家以SRAM记忆体为主的IC设计公司,在大陆的半导体市场上迅速崭露头角,随后并扩展到SPI NOR Flash记忆体产品线,用在诸如机上盒(Set Up Box)、显示器与硬碟机的产品应用上,每个月有1.2亿颗的记忆体晶片出货以供大陆市场之所需,目前也积极抢进固态硬碟(SSD)的市场。

GigaDevice进入MCU的领域,肇始于2013年,采用ARM的Cortex-M3的核心,ARM的Cortex核心,以强大的运算效能和出色的功率消耗效率而闻名,从2013年初GigaDevice发布首颗32位元Cortex-M3的MCU以来,目前已经有超过200个产型号的产品进入量产,提供了业界*为宽广的Cortex-M3 MCU选择。

今年(2016) Cortex-M4产品系列再接再厉接棒推出,持续打造MCU产品线的竞争力,加大扩展市场的气势,并加强产品在各个阶层应用的覆盖率,尤其特别关注于多样化的物联网应用与连网需求,将于2016年10月陆续推出GD32F450系列MCU产品,初步将提供11个产品型号投入量产并紧锣密鼓的准备**供货,并使用包括BGA176,LQFP144和LQFP100等3种不同的封装晶片选择,满足客户的需求。

金光一表示GigaDevice的产品发展关注三大主流趋势,包括物联网、工业4.0和智慧家庭的应用,尤其在工业控制和物联网领域的应用上,提供完整的微控制器产品,以目前GigaDevice在市场上的应用而言,主要分成工业控制、消费性电子与汽车周边产品的应用,所以涵盖的实际用途包含了工业控制器、电机变频、LED图形显示、安防监控、感测器网路、无人机、机器手臂与物联网装置等市场应用,满足客户**开发需求。

金光一提到这一年比较重要的新应用,例如电动平衡车(Hoverboard)在AMAZON的网路销售上造成一股热销风潮,成为AMAZON的销售网站****的体育户外用品,由于一台平衡车需要三个MCU的晶片,每个月可以带来数百万颗的晶片出货量,再加上其他如中、低阶的无人机的应用,消费性电子产品的领域中,为GigaDevice带来数千万颗等级的年出货量,贡献了相当比例的出货业绩。

为了支持GigaDevice的MCU晶片的大量出货,其产品线GD32 MCU家族,目前的Cortex-M3与Cortex-M4核心,并使用大陆和台湾的晶圆代工服务来确保双产能,以55nm低功耗制程进行晶片制造生产,**市面上的大多数的海内外竞争对手,具备了优异的静电防护(ESD)和电磁相容(EMC)能力,并符合工业等级的高可靠性和温度标准的需求。

GigaDevice之所以能够快速的成长,除了完整的产品线与弹性有效的价格策略之外,技术服务的完备,也是赢得市场的主要推手,GigaDevice在大陆的合肥地区设立应用支持(FAE)中心,有一个超过30人的应用工程师团队,随时为客户的客制化需求与技术支援专案提供*直接的服务,通常一个新的合作专案,约3个月时间就可完成客制化晶片的出货,对于重视分秒必争与Time-To-Market的物联网应用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助力。

GigaDevice在台湾的布局从2014年开始,透过区域代理商对台湾的客户进行销售与技术服务,以海外区域的业绩贡献而言,台湾市场是GigaDevice成长*快的几个重点市场之一,主要的应用在条码列印机、扫描器、扫地机器人、LED户外广告机显示或部分工业与车用控制模组如车载诊断系统(On-Board Diagnostic)上都有相当的斩获。

此外,台湾的厂商习惯于采取台湾设计大陆生产的模式,对GigaDevice而言恰巧兼具两地各有的优势,所以容易配合台湾客户的实质上的发展需求,台湾市场对GigaDevice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今天GigaDevice的MCU产品线配备了完整丰富的程式库、应用常式与开发学习套件,对新系列GD32F450系列MCU目前已经开始提供测试晶片,展望未来,GigaDevice持续不断推出更具前瞻性应用的MCU产品,几个重要的产品计画诸如2017年推出更高阶ARM Cortex-M核心的MCU产品,以及奈安培(nA)等级的超低功耗的晶片产品,支持无线连接、穿戴医疗装置与智慧电表等新型态的高性能、低功耗的新兴应用,创造客户不间断的夥伴关系,这也是GigaDevice进一步提供丰富和完整产品线的重要推动力,GigaDevice期待与台湾的客户共创未来。DIGITIMES

3.世拓达全资收购中国第四大元器件B2B交易平台QIC;

10月10日,世拓达宣布全资收购中国第四大电子元器件B2B交易平台——全球IC采购网(以下简称“QIC”),并已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完成股权转让。这笔交易表明,世拓达将在电子元器件电商领域持续投入巨资,以推高其在元器件行业电商领域的影响力。

10月10日,世拓达宣布全资收购中国第四大电子元器件B2B交易平台QIC,后者是全球**的IC电子元器件交易平台,聚集26万家制造企业的IC采购商注册用户,IC采购信息更新量位居电子行业首位,为国内终端工厂提供实用的芯片及元器件行业数据,为买卖双方提供更直接的元器件撮合交易和电子行业商机,是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具竞争力的网上交易平台之一,更是行业内仅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四家电商平台之一。

QIC采购商数据中心

资料显示,经过13年的沉淀,QIC的“全球代理商数据中心”和“采购商数据中心”成为电子行业公认的*有价值的行业数据库,吸引了16万家工厂采购商会员,9万6千家元器件供应商,累计注册用户26万。自2003年平台运营以来,QIC每年和**20多家知名电子展深度合作,上千家的知名媒体及行业网站结成战略合作,并成为《中国电子展》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据了解,此次收购后世拓达与QIC将发挥各自优势,充分整合资源,并将会把QIC业务与旗下正芯网、中芯谷、方案交易网进行深度融合,扩展其电子元器件分销及硬件方案业务,打造更完善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实现成为电子产业供应链领跑者的战略布局。

同时,世拓达将结合双方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更好的为客户提供采购服务,为工厂及元器件代理商、现货分销商解决采销痛点,致力打造客户及合作伙伴共赢局面,为日后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及推进全球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QIC作为中国第四大电子元器件B2B交易平台,在业界拥有明显优势的采购商数据中心和供应商数据中心,其平台采购用户主要为终端工厂,被世拓达收购后,将与世拓达大数据库合并,深度展开业务融合,或将成为电子元器件行业*庞大的数据库中心,后续资源开发运用和持续积累,未来世拓达在电子元器件电商领域的发展空间则充满想象。

本次收购完成后,世拓达将继续利用QIC品牌影响力,通过线上运营和营销推广等途径进行元器件垂直电商领域的业务扩张。

世拓达总裁柯荣城表示,“本次收购将结合双方优势与资源,致力于提升整体产业综合服务能力,发挥双方产品及客户群的互补效应,进一步满足客户端一站式购物的需求。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融合**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以及元器件一站式采购、配套服务,与采购客户及供应商伙伴携手并进,共同打造电子元器件良性生态圈,为供需双方创造价值,实现共赢发展。”

4.汇顶科技10月17日上市定位分析;

网易财经10月16日消息 汇顶科技10月17日将在上交所上市交易,该公司A股股本为44500万股,其中4500万股于2016年10月17日起上市交易。证券简称为"��顶科技",证券代码为"603160",以下为新股上市定位分析:

一、汇顶科技投资看点

1、公司从事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向市场提供面向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电容屏触控芯片和指纹识别芯片,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为电容触控芯片和指纹识别芯片,除此之外为固定电话芯片产品。

2、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以及移动互联网、3G通信、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市场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快速成长。随着电子设备操控性的提升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触摸屏技术在手机、平板电脑、PMP等电子设备中的应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此外,触摸屏技术在教育、金融、工业控制等行业中的应用也发展迅速。在全球电容触摸屏市场需求不断释放的推动下,电容屏触控芯片市场火速升温。

三、汇顶科技上市核心内容

四、涨停板收益预测

5.国内MEMS并购首枪打响 谨防重演LED行业乱象;

证券时报记者 曾灿

国内**大LED企业华灿光电(300323,股吧)(300323)对和谐光电的收购,成为国内微型电子机械系统(MEMS)行业的**大规模并购案例。虽然有部分企业已经介入了MEMS行业的相关领域,但对和谐光电的收购,更像是国内MEMS行业大举向前突进的开始。

根据华灿光电10月15日披露的收购方案,公司拟作价16.5亿元,以增发股份的方式,购买NSL、和谐芯光持有的和谐光电100%股权。同时,华灿光电还拟向和谐芯光、周福云定增募资不超过2亿元,用于多个MEMS项目。

和谐光电本身未开展实际业务,其主要资产为MEMSIC,后者主要资产为美新半导体(以下简称“美新”)。而美新此前的业务分为MEMS传感器和系统集成两个板块,此次重组之前,美新系统集成板块已被剥离。截至今年6月30日,MEMSIC所有者权益合计约2.77亿元,以收益法评估的估值为16.6亿元,增值超5倍。

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近八成的MEMS传感器产品依赖进口。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半导体行业发展的大力支持,这一局面或将得到改变。另一方面,MEMS产业从发达国家逐步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国内MEMS行业的参与者也将越来越多。

国内企业初涉MEMS

其实所谓微MEMS,即是一种融合了微电子与机械的微型器件与工业技术。相较传统电子器件而言,MEMS器件的质量、体积非常小,其中常见的器件陀螺仪的体积甚至小于硬币。也正因为器件尺寸和质量较小,MEMS器件能耗也更低。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了解到,从制造工艺来看,MEMS利用从IC制造工艺发展而来的微加工技术进行加工,能够进行大规模批量加工,单件成本随产量的增多、尺寸的减小而降低。加工采用的材料*常见的是以硅为代表的半导体材料,石墨烯、压电陶瓷等新材料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从类别来看,MEMS器件主要分为微传感器和微执行器。在传感器方面的典型器件包括惯性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环境传感器和微麦克风。其中惯性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磁性传感器等,常用于导航、运动识别追踪等。美新的主要产品就是惯性传感器。

目前,MEMS传感器已广泛应用在消费类电子、医疗保健、汽车工业等行。在国内涉足MEMS的上市公司中,歌尔股份(002241)主要生产微麦克风、汉威电子(300007,股吧)(300007)生产流量传感器中的气体传感器,苏州固锝(002079,股吧)(002079)、士兰微(600460,股吧)(600460)等企业生产加速度传感器;而晶方科技(603005,股吧)(603005)、华天科技(002185,股吧)(002185)等则涉足MEMS芯片封装测试领域。

这些企业中,歌尔股份是微麦克风领域的龙头企业,2015年,公司电声器件产品收入达到95.46亿元;苏州固锝子公司的加速度传感器“销量****”;而汉威电子的子公司炜盛科技正在开展MEMS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公司MEMS气体传感器已在小批量进行试产,适用于各类气体监测产品、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

主要应用领域增速放缓

多份研究报告显示,MEMS目前*主要的应用在消费电子领域,而消费电子领域的MEMS传感器有67%是应用于智能手机(2015年)。研究指出,未来智能手机产量仍会提高,但是智能手机目前已经占全球手机出货量的70%,未来增长将会放缓。

另一方面,随着电子产品“功能过剩”时代的到来,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领域所用的传感器已基本固化,市场逐渐处于饱和状态。而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步打开,为消费电子领域传感器增加了新的出口,不过,这一市场目前并不十分景气。典型案例是,2014年开始进入智能可穿戴领域的中京电子(002579,股吧)(002579),至今仍未拿出可以推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国内上市公司力源信息(300184,股吧)(300184)此前推出的“鼎芯红表”项目也在今年宣布放弃。

所以,在消费电子领域,虽然可预期的成长空间犹在,但从目前来看发展并不十分乐观。

作为全球**的MEMS厂商,意法半导体(ST)近年来在市场竞争力上已逐步落后于对手博世(Bosch)。研究机构Yole Développement 数据显示,2010年,博世的市场份额与意法相当;而到了2015年,虽然两家公司均在靠前占位,但博世的市场份额已达到10%左右、居全球首位,意法则为6%左右,逐渐拉开差距。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优品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罗钊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介绍说,在消费电子领域,价格是客户*为关键采购标准之一,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的技术提升,MEMS传感器的平均销售价格在大幅下降。从产品结构来看,意法主攻消费电子领域,而在该领域使用量*大的智能手机市场,近年来增速出现下滑趋势;博世则把重心放在工业和汽车电子领域,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大趋势下,该领域增长较快。

不论行业格局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可否认的是,基于物联网的终端应用将成为推动MEMS市场增长的新力量。罗钊也认为,随着物联网宏观平台搭建的提速,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加广泛,从而滋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行业集中度已非常高

华灿光电在公告中披露,以MEMSIC为代表的国内MEMS行业龙头已经在设计研发、产品量产、封装测试、客户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先发优势,获得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高度认可,并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全球MEMS市场的集中度已非常高,排名前十的供应商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国内市场则不同,MEMS行业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截至2015年,美新并未进入前十之列。

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也决定了大型MEMS制造商在市场中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因其拥有较好的规模经济效应,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大型制造商有更多**,技术的更新换代也更快;同时,诸如博世等企业与主要终端应用商苹果、三星等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中小制造商争夺这些大客户并不容易。

另外,在美新的主要产品加速度计这一细分领域,美新的全球市场份额约5%,居全球第四位。而排前两位的意法和博世则分食了这一领域近60%的份额。艾意凯研究与分析显示,伴随着消费电子以及汽车电子的发展,全球加速度计市场在过去几年经历了较为稳定的增长,但未来市场规模将受到惯性测量单元竞争以及价格压力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MEMSIC曾于2007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从公开财务数据来看,该公司上市后的业绩指标并不容乐观;2013年,MEMSIC被IDG私有化。在华灿光电的本次收购中,交易对方给出了2017-2019年度分别不低于约9138万元、1.1亿元和1.32亿元的业绩承诺,显示出对公司发展的信心。

美新半导体董事长赵阳曾公开表示,未来美新将会以华灿光电为中心进行系列收购和兼并,目标是收购全球***的技术标的公司。

会否成为下一个LED?

优品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MEMS增速仅约8%。而在中国市场,这一领域的增速则接近17%,相关企业也实现了较高的业绩增长;目前国内MEMS市场约300亿元,占到全球1/3左右的份额。

艾意凯研究与分析也认为,虽然全球加速度计未来会受降价影响,但中国的加速度计市场仍将保持一定增速,且预计会占有全球市场较大的份额。从这个角度而言,在国内MEMS行业尚在摸索阶段的情况下,华灿光电收购美新之后,若大力发掘国内市场,则面临较大发展机遇。

一个值得关注的行业发展趋势是,为保住利润,市场已出现IDM(设计、制造、封装一体)企业将制造环节外包的情况。罗钊认为,诸如博世、意法这类集传感器IDM行业巨头,在MEMS领域逐步退出生产环节、专注设计的路径也会更加明晰。

“绝大部分的MEMS传感器并不需要用到这一领域的****,除非是****和国家**类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市场空间狭小。”罗钊分析说,从目前的市场来看,MEMS行业的门槛已不在于技术开发层面,而更多是在于对设备的投入及制造工艺的探索。随着国际市场增速的放缓和下游市场的逐渐饱和,和许多其他制造类产业一样,MEMS产业从发达国家逐步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这也意味着,国内MEMS行业的参与者也将越来越多。

那么,在嗅到MEMS在国内市场的发展良机之后,是否又将会有海量资本蜂拥而至?而当诸如IDG在内的各路资本利用国家当前支持半导体发展的政策环境、大举进军MEMS行业之时,是否有可能陷入早年LED行业大举进口MOCVD设备、增扩产能,而后开展不理性价格战、大部分企业依赖国家补贴方能免于亏损的怪圈?尚未可知。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罗钊和其他多位业内人士持有类似观点,他分析说,由于MEMS传感器行业的品种多达上万种,单品种的销量很难放大,而在短期内通过新技术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并不太现实,因此能否具备系列传感器集成聚合能力、质量把控和设计服务能力,可能将成为企业能否继续发展壮大的前提。

6.资本猎手IDG们与华灿光电的故事

证券时报记者 曾灿

上市仅4年的华灿光电(300323)已3次尝试重大资产重组,其中1次流产、1次顺利实施,1次正在开展。

一直以来,由于股权结构分散,华灿光电并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公司也不存在单一股东控制董事会的情形。不过,这种情形的出现,恐怕并非是效仿欧美成熟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华灿光电自企业改制、预备上市之时,便是一众资本猎手利益蛰伏的平台。

对于华灿光电这个上市平台,股东IDG的运作可谓得心应手。IDG进入华灿光电要追溯到9年前,为投资华灿光电,2007年12月,IDG专门在香港注册成立Jing Tian I和Jing Tian II;2012年上市后,IDG通过这两只基金合计持有华灿光电18.17%的股权。

为了使得此次收购美新半导体的事项顺利推进,华灿光电设计了一套看似十分复杂的并购程序。但从结果来看,其本质也是IDG对华灿光电的一场资本运作。此次重组完成之后,IDG将通过其控制的NSL、Jing Tian系、KAI LE等合计持有华灿光电19.56%的股权,保持持股比例**的股东地位。

注入蓝晶科技大赚1亿

2015年,华灿光电曾公告作价10.8亿元收购蓝晶科技100%股权,其中发行股份9342万股、支付现金1.54亿元。定增收购部分,有向蓝晶科技前大股东KAI LE发行3642万股。今年7月,该笔收购宣告完成。而IDG也通过其控制的Jing Tian I、 Jing Tian II及KAI LE合计持有华灿光电19.04%的股份。

其实,从运作手法来看,IDG入股蓝晶科技本与投资华灿光电的逻辑一样,即将投资标的培育上市。蓝晶科技曾于2011年3月向证监会提交IPO申请。

2010年,IDG控制的KAI LE 以3021万美元认购正在准备IPO的蓝晶科技680万股,占比11%,据此推算彼时蓝晶科技估值约为2.92亿美元。此后几次运作后,到2014年6月,KAI LE共持有蓝晶科技3242万股,占比33.42%,依公开数据统计,KAI LE拿到这些股权的投入共计约2.5亿元。

不过,此番运作后,蓝晶科技并未顺利上市。2013年2月,该公司向证监会撤回了IPO申请。至于为何要撤回申请,蓝晶科技给出的答复是,2011年下半年开始,蓝宝石行业严重供过于求、衬底价格快速下跌,公司2012年度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89%,不再满足IPO相关要求。“自蓝晶科技撤回**上市申请后,蓝宝石行业经几年调整后已逐步企稳”,又具备重新上市条件。到了2015年,华灿光电以定增方式收购蓝晶科技,以*终发行价9.91元/股的价格发行3642万股计算,KAI LE手上的这笔股权彼时价值为3.61亿元,浮盈约1.1亿元。

从IDG的此次运作来看,KAI LE在2010年投资蓝晶科技,2011年该公司便开始IPO实质性进程;2013年IPO失败后,KAI LE便开始伺机拿下蓝晶科技控制权,并于2014年成为该公司大股东,为其将蓝晶科技注入上市公司创造条件。

高管和机构投资者的盛宴

2011年华灿光电整体改制之时,其股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公司高管控制的专门投资机构,如上海灿融及其子公司天福华能,武汉友生,华灿光电董事长周福云作为**大股东的浙江华讯等。另一类是专门用于投资华灿光电而设立的机构,如Jing Tian系列、开投成长、国富永钦、国富永钤等。

华灿光电的上市,伴随着各路资本分食财富盛宴的过程。2012年上市时持有华灿光电6.95%股权的开投成长,在2013年便已基本减持完毕;另一家机构、持股4.01%的国富永钤则在2014年上半年消失在华灿光电前十大股东之列,其兄弟机构国富永钦亦在一路减持。

由华灿光电总裁刘蓉、副总裁叶爱民(已于9月26日离职)分别持股24.21%和17.06%的武汉友生,2015年摇身变更为“石河子友生”(注册地在新疆、西藏等地有相应税收优惠)。也就在这一年,华灿光电公布了收购蓝晶科技的重组方案,而石河子友生也在当年减持公司约1103万股,套现近1亿元。

其他上市后未进入华灿光电前十大股东之列的机构浦江斯浩、金石投资、金智汇富等,因减持行为无需公告、持股比例无需公开载明,因此公开渠道现已无从查证其是否已经减持。

相对于其他机构股东而言,IDG在华灿光电这一路发展中扮演着更加积极的角色。其他机构主要通过减持套现来分享资本带来的利益,而IDG则通过提前进行产业投资布局,再伺机注入上市平台,并通过资本市场较高的估值及股权的溢价来获得巨额收益,实现投资的“准变现”(将对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变更为上市公司股权)。

投资机构难道要做实业?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近年来诸如IDG等投资机构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案例渐增;另有一些年轻的投资机构出手十分利落,诸如近期长金投资3日内举牌武昌鱼(13.930, -0.35, -2.45%)(600275)并扬言继续举牌,以及上元资本刚刚拿下永安药业(27.200, -0.46, -1.66%)(002365)10%的股权等等。

那么,这些投资机构们,难道要开始转型做实业?几乎所有的受访者给出的都是否定的答案。要知道,2013年IDG私有化MEMSIC之后,并没有去做MEMS产业,而是*终将该公司注入华灿光电,使自己的投资标的纳入了估值更高的A股市场体系。

信中利资本集团**合伙人、联合执行总裁陈丹,在与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谈及二级市场“资本汹涌”现象时表示,在国内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通过投资标的IPO的方式退出是一个相对更优但又十分艰难的过程,很多机构在进行投资以后,往往要经过较长的蛰伏期,且退出方式十分有限。

而与上市公司合作后,将有包括并购重组、二级市场运作等诸多高效的退出选择方式,陈丹认为,这成为投资机构与上市公司合作甚至控股上市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IDG参股华灿光电并获得足够的话语权后,将其投资的蓝晶科技注入上市公司,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那么,作为一家专业的投资机构,IDG后续是否会通过再度进行资本运作、或者用直接减持的方式实现**次变现?另一方面,华灿光电通过收购美新、实现转型发展之后,IDG的话语权更大,在此背景下,由华灿原高管控制的那些机构股东,是否又将如前述举动一样逐步退出?市场终将给出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图片 集成电路 DIGITIMES 电子元器件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