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vivo背后老板段永平谈产品与投资;

分享到:
287
下一篇 >
1.OPPO/vivo背后老板段永平谈产品与投资;2.乐视获国广牌照再无后顾之忧 超级电视加速颠覆传统彩电;3.大疆**CEO汪滔:作为一个CEO*应该做的是什么事;4.亏损逾60亿元 美图赴港IPO 变现模式仍待探索;5.华为中兴等企业研发强度超10%;6.流量生态VS 5G 运营商寻找下一个风口?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OPPO/vivo背后老板段永平谈产品与投资;

老实讲,我不知道什么人适合做投资。但我知道统计上大概80-90% 进入股市的人都是赔钱的。如果算上利息的话,赔钱的比例还要高些。许多人很想做投资的原因可能是认为投资的钱比较好赚,或来的比较快。作为既有经营企业又有投资经验的人来讲,我个人认为经营企业还是要比投资容易些。虽然这两者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但经营企业总是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错的机会小,而投资却总是需要面临很多新的东西和不确定性,而且投资人会非常容易变成投机者,从而去冒不该冒的风险,而投机者要转化为真正的投资者则可能要长得多的时间。

投资和投机其实是很不同的游戏,但看起来又非常像。就像在澳门,开赌场的就是投资者,而赌客就是投机者一样。赌场之所以总有源源不断的客源的原因,是因为总有赌客能赢钱,而赢钱的总是比较大声些。作为娱乐,赌点小钱无可非议,但赌身家就不对了。可我真是能见到好多在股场上赌身家的人啊。

以我个人的观点,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做投资,只要你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价值在哪里。投机需要的技巧可能要高很多,这是我不太懂的领域,也不打算学了,有空还是多陪陪家人或打几场高尔夫吧。

即使是号称很有企业经验的本人也是在经受很多挫折之后才觉得自己对投资的理解比较好了。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这些年,我在投资里亏掉的美金数以亿计,每一笔都是违背老巴教导的情况下亏的,而赚到的大钱也都是在自己真正懂的地方赚的。作为刚出道的学生,书上的东西可能知道的很多,但融到骨子里还需要吃很多亏后才行。所以,如果你马上投入投资行业,*重要的是要保守啊,别因为一个错误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这里**我可以保证的是,你肯定会犯错误的。

我个人的理解是缺什么什么重要。投资*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投在你真正认为会赚钱的地方(公司)。我对所谓赚钱的定义是:回报比长期无风险债券高。一个人是否了解一个公司能否赚钱,和他的学历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学历高的人一般学习的能力会强些,但学校并不教如何投资,因为真正懂投资的都很难在学校任教,不然投资大师就该是些教授了。不过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很多*基本的东西,比如如何做财务分析等等,这些对了解投资目标会很有帮助。

无论学历高低,一个人总会懂些什么,而你懂的东西可能有**会让你发现机会。我自己抓住的机会也好像和学历没什么必然的联系。

比如我们能在网易上赚到100多倍是因为我在做小霸王时就有了很多对游戏的理解,这种理解学校是不会教的,书上也没有,财报里也看不出来。我也曾试图告诉别人我的理解,结果发现好难。又比如我当时敢重手买GE,是因为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跟踪GE的企业文化很多年,我从心底认为GE是家伟大的公司。

我说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投资”的意思是我认为并没有一个“只有‘某种人’才可以投资”的定义。但适合投资的人的比例应该是很小的。可能是因为投资的原则太简单,而简单的东西往往是*难的吧。顺便说一句什么是“简单”的“投资”原则:当你在买一只股票时,你就是在买这家公司!简单吗?难吗?

我想再简单地把我目前对投资的基本理解写一下:

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以同样价钱下买的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并没有区别,上市只是给了退出的方便而已。

2、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买股票应该在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至于应该是40%

还是50%(**边际)还是其他数字则完全由投资人自己的机会成本情况来决定。

3、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不是算法,是思维方式,不要企图拿计算器去算出来。当然,拿计算器算一下也没什么。

4、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个人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

5、“护城河”是用来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不是**的)。

6、企业文化是“护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很强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有个很宽的“护城河”。

“理性”地面对市场每天的波动,仔细地检查每一个自己的投资理由及其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好像我对投资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但这个“简单”其实并不是太简单,事实上这个简单实际上非常难。

在这里有很多问题是关于估值的,所以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个人觉得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利润的投资还是不投的好。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

好像芒格也说过,从来没见巴菲特按着计算器去估值一家企业,我好像也没真正用过计算器做估值。我总是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难的东西。

一般而言,赚到几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绝不是靠估值估出来的,不然没道理投资人一开始不全盘压上(当时我要知道网易会涨160倍,我还不把他全买下来?)。

正是由于定性分析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即使看好也不敢下大注,或就算下大注也不敢全力以赴。当然,确实也有一些按按计算器就觉得很便宜的时候,比如巴菲特买的中石油,我买的万科。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一些特例。

巴菲特确实说过伟大的公司和生意是不需要卖的,可他老人家到现在为止没卖过的公司也是极少的。另外,我觉得巴菲特说这话的潜台词是其实伟大的公司市场往往不会给一个疯狂的价钱,如果你仅仅是因为有一点点高估就卖出的话,可能会失去买回来的机会。而且,在美国,投资交的是利得税,不卖不算获利,一卖就可能要交很高的税,不合算。

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买的时候也一样。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

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8-9年的道理。我*早买网易大概平均价在1块左右(相当于现在 0.25),大部分卖的价钱大约在30-35(现在价)左右。在持有的这8年到9年当中,我可能每天都会被卖价所诱惑,我就是用这个道理抵抗住诱惑的(其实中间也买卖过一些,但是很小一部分。)我卖的理由是需要换GE和Yahoo。我会一直保留一些网易的股票的。

巴菲特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当然可能只有很少人能学会。事实上,我发现只有很少人会去真正认真地学,所以能学会的人很少就很容易理解了。

巴菲特反对的和他做的衍生品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自己用很多金融衍生品,和巴菲特的用法一样,所以比较理解他说得是什么。很难一句话解释清楚,但可以用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明。很多人用衍生品就好像去赌场当赌客,希望能够快点赚钱。巴菲特用衍生品就好像在澳门开赌场,长期而言是稳赚的。不是每个人开赌场都能赚钱,但会开的人就行。也许赌场的例子不一定合适,但道理确实一样。

投机,我也不是没有过,但就是为好玩,just for fun,只是玩玩而已。人家要跟我讨论股票,我都要跟人说清楚,是讨论投机还是投资?是for fun还是for money?如果for fun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买你喜欢的就好了,反正你也不会把房子卖了扛着钱去拉斯维加斯。我曾经在邮轮上用两百块钱玩了三个晚上,赚了两千块钱。如果你作为投资的故事来讲,三天翻了十倍,这叫什么故事?!但你敢拿几百万这么赌吗?不敢。所以投资是另外的讲法。

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的集中。

其实当年我买万科和创维好像也有类似的感觉。创维和我们算是同行了,他们这个公司到底怎么样我们多少还是了解的。由于体制的因素,我个人一直认为创维是中国彩电行业里*健康的企业了。虽然当时出了些事,但公司*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因此改变。我们买创维时创维的市值好像还不到20亿(我不太记得了,也有说20出头的),我怎么想都觉得便宜,就买了。我们是买到差一万股到5%的时候停的,因为再买就要公告了,所以很想在公告前和黄宏生沟通一下,怕人家以为我要去抢人家那一亩三分地,呵呵。结果当时由于不太方便,*后我们就没有再买。一直到前两个礼拜才和黄老板通了个电话,道个谢,问个好啥的。

对创维而言,我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到底值多少钱的概念,对他们现在的业务情况了解的也不细,所以涨上来以后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减持,现在可能还剩不到*高持有量的20%了。我觉得现在买的人可能比我更清楚创维的价值,后面的钱应该是他们才能赚到的。

封仓10年是个很好的思路,选股时就该这么想。但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持有苹果10年或以上。实际上我买股票时还真没有想过要拿多少年。我一般会给我买的股票定个大概的价钱,比如买GE时我就认为GE至少值20块,但我确实没想过要多少年才会到。

苹果所处的行业确实是个变化很快的行业。虽然我认为苹果在竞争中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我还是会很关切哪些变化有可能会改变苹果的地位。如果非要我给苹果定个价的话,我大概认为苹果也许某天会到600块。

理由是:以我的理解,苹果的盈利在两到三年内大概就可以达到每股40-50块/年(现在的盈利能力大概在每股25-6块/年),也就是说苹果的盈利能力会在两三年内接近double一下,再加上那时每股现金100多块(现在大概每股60多),给他个600的价钱应该不算太过分吧?当然,苹果也是有可能掉回到 100多块的,反正到时大家就知道了。

今年的**个投资的大决策就是在一月二十一号买进了苹果,把去年赚的钱都放进去了。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或多或少地关心苹果,但就是没认真分析过,大概是因为自己老是满仓的缘故。1.21由于股权到期日,要释放了不少资金出来,在压力下突然想明白了。

买苹果的灵感其实是来自博友的提问。记得前段时间我在这用苹果举过一个什么股价叫便宜的例子:如果你觉得苹果值5000亿的话,那3000亿就是便宜,虽然他曾经只有50亿的市值。其实我个人认为,苹果有可能会是地球上**家年利润过500亿美金利润的公司(过多少不敢说)。也许苹果会是**家市值过万亿美金的公司(这个取决于市场会有多疯狂)。

说说我喜欢苹果的一些理由。这不是论文,想到就说,没有重点和先后秩序。

1.苹果的产品确实把用户体验或消费者导向做到**了,对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超越甚至接近(对喜欢的用户而言)。

2.苹果的平台建立起来了,或者说生意模式或者说护城河已经形成了(光软件一年都几十亿的收入了)。

3.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sony的游戏产品类似)。

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

a.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比较一下iphone系列和诺基亚系列(今年要推出40个品种)。苹果产品的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高的。

b.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 大规模带来的效益。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的,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

c.渠道成本低。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那时很多做游戏机的都喜欢做很多品种,*后下场都不太好。

4.苹果的营销也是做到**了,连广告费都比同行低很多,卖的价钱却往往很好。

5.苹果的产品处在一个巨大并还有巨大成长的市场里。

a. 智能手机市场有多大?你懂的!

b. pad市场有多大?你也会懂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苹果现在其实还处在其成长的早期,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扣掉现金的话,苹果的今年的未来pe只有12-13倍啊,明年可能要到10以下了。当然,以上我说的这些点中的任何一点的改变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苹果,如果有苹果的股票的话,就要留心这些变化了。我想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不过,要认为苹果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自己也很遗憾为什么以前一直没花功夫去想一想。

我认为Jobs如果真请长假的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苹果的业务不会有大影响。长期而言,没有jobs的苹果可能会慢慢变成和别的同行一样的公司。但苹果的平台已经搭好,就像当年3大战役已经打完一样,jobs在不在影响都不大了。

apple 还有不少特别厉害的地方,比如:品种单一,所以效率高,质量一致性好,成本低,库存好管理等等。我从做小霸王是就追求品种单一,特别知道单一的好处和难度,这个行业里明白这一点并有意识去做的不多,我们现在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比较一下诺基亚,你就马上能明白品种单一的好处和难度了。诺基亚需要用很多品种才能做到消费者导向,而苹果用一个品种就做到了,这里面功夫差很多啊。

做产品和市场,往往喜欢很多品种,好处用于不同细分市场,用于上下夹攻对手的品种。坏处搞一大堆库存,品质不好控制。单一品种需要很好的功力---把产品做到**。难啊。因为难,大部分人喜欢多品种。就跟投资一样,价值投资简单,但很不容易。做波动,往往很吸引人。

苹果现在手里有600亿现金,去年4季度的盈利已经过60亿了。如果苹果达到500亿以上的年利润,5000亿以上的市值是非常合理的。一万亿只是一个说法,要看苹果后续的发展情况。

我决定买苹果以前主要想的是他们是不是还有可能成长,有多大的空间可以成长,威胁都可能来自什么地方,等等。我不去想他现在的股价和过去的股价,尽量用平常心去看这家企业。以我的观点看,苹果年利润有**达到800亿或更多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觉得我买的价钱还很便宜。

苹果的上升空间当然远不如当年的网易,可当年的网易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现在就算碰上了,对我的帮助也不大。苹果这样的公司难道还要去公司看?那能看到什么?我只是somehow突然想起来要认真看看苹果,以前老觉得Jobs个人太厉害了,是个报时人,后来突然想明白其实现在他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至少在未来几年里。毕竟我们是同行,虽然差距还比较大,但有些东西容易搞懂一些。

巴菲特说过,他一生当中有很多次很集中,甚至达到100%。碰上一个是一个,反正赚钱也不需要有很多目标(巴菲特讲一年一个主意就够了)。有时候你感兴趣的目标会自己跳到眼前的。如果你只有一只股票,而且还是满仓的,如果你真正了解你投资的东西的话,那下跌就和你无关了

没目标时钱在手里好过乱投亏钱。如果一有钱就乱投的话,早晚都会碰上个亏大钱的目标的。有合适的股票就买,没有就闲着。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看得更好些。

其实我知道的东西少的可怜。我就知道巴菲特这条路很好,肯定可以到罗马,可老是有一堆朋友问我索罗斯那条怎么样,还不许我说我不知道。我是真的不知道。总的来讲,看准了出手就要狠。似懂非懂很难下手狠。耐心等待总是有机会的。

价格合理的股票不一定非买不可。我的观点是只有价格不太合理的时候才是机会啊。有时候可能会等得很难受,尤其是大牛市的时候。Buffett说过,*难的事是什么都不做。呵呵,他都觉得难,我们觉得难也就很正常了。

买股票当然要做定量分析,不然怎么搞?比如一个公司有净资产100亿,每年能赚10亿,这个公司大概值多少钱?大概就是你存X的钱能拿到10亿的利息(长期国债利息),再把x打6折。

如果买200亿长期国债的收入有10个亿/年,我会花200亿去买个年利10亿的公司吗?国债是risk free(无风险)的,所以买公司就要打折。越觉得没谱的打折要越厉害,和我们平时的生意没区别。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margin of safety的来源吧。 长期利率会变,我一般就固定用5%。

企业价值是未来现金流折现。这未来的玩意有点模糊。通俗的讲,假设先不谈折现率。假设我确切的知道这个企业的未来。企业的价值=股东权益+未来20年净利润之和。然后再进行折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毛估估算下就行.这种算法其实把成长性也算在内了,如果你能看出其成长性的话(这部分有点难)。

若买的公司PE是10,那即使退市,每年有10%的利润(没有计算公司的增长)。利润拿来分红也好,投资也好,比国债也高多了。这样分析对不对?问题是PE是历史数据。你如果相信他未来一定有10%就可以。巴菲特买的高盛以及GE的可转换债券就是10%加option,非常好的deal。

我在投资里用定性分析确实比较多,这也是我和华尔街分析家们的区别,不然我怎么有机会啊,不能简单的单纯看数字,除非账面净现金多过股价了。pe=10意味着要10年才能赚回股价,如果你想买的话,你必须认为10年内的平均年利润要达到或超过现在的年利润。在我眼里看来,盛大游戏好像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

我一般的目标是买我认为价值被低估50%或以上,价值应该是现在的净值加上未来利润总和的折现。

老巴成功的秘诀是他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归根到底,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无论你看懂的是长久还是变化,只要是真懂,便宜时就是好机会。我有时也这么说:投资很简单,不懂不做。但要能搞懂企业就算看一吨的书也不一定行,投资简单但不容易!

我非常同意DCF(生命周期的总现金流折现)是**合乎逻辑的估值方法的说法,其实这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意思,不过是量化了。对投资,我想来想去,总觉得只有一样东西*简单,就是当你买一个股票时,你一定是认为你在买这家公司,你可能拿在手里10年,20年,有这种想法后就容易判断很多。

不懂不做。我始终没完全搞懂银行的业务的风险到底在哪儿。美国的一些大银行隔个10年8年就来一次大动荡,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索罗斯的东西不好学,至少像我这样的一般人很难学会。老巴的东西好学,懂的马上就懂了,不懂的看看*上面那一句话。

巴菲特有很多保险和金融的投资,我基本没有,因为我还不懂,总觉得不踏实。我投了一些和internet相关的公司,巴菲特没投过,因为他不懂。他认为可口可乐是人们必喝的,我认为游戏是人们必玩的。航空公司还是不碰为好。航空公司的产品难以做到差异化,没办法赚到钱,长期来讲没投资价值。这是巴菲特教我的,省了我好多钱。

便宜就买了。如果连老巴都不信,你还能信谁?对自己觉得真正了解的公司,很少细看报表,但了解以前会看(至少是应该看)。我一般会先了解企业文化,如果觉得不信任这家公司,就连报表都不会看的。

我只是做我认为我能懂的东西(以为自己懂也不一定就真懂了),有些可能也许正好是大家说的所谓科技股吧。我分不清什么是科技股。任何人要买的话必须自己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不然你睡不好觉的。其实当我说一只股票有投资价值时,*希望有人来挑战而不是跟进。我希望看到不同的观点。我投资不限于某个市场,主要取决于我是否有机会能搞懂。

如果A股有便宜我又了解的股票的话,我也可以买。不过现在我不太了解A股。要是那时就明白巴菲特,你就已经发达了。如果你现在还不明白,你还会失去很多机会。买一只股票往往要很多理由。不买的理由往往就一两个就够了。价值投资者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的话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

有人问过芒格,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成功?他的回答是:“rationality”(理性),呵呵,有点像我们说的平常心。问题是不用闲钱对生活会造成负面影响啊。我从来都是用闲钱的。老巴其实也是。至少你要有用闲钱的态度才可能有平常心的,不然真会睡不着觉。

我觉得对所谓价值投资者而言,其实没有那么考验。他们也就是没有合适的东西就不买了,有合适的再买,就和一般人逛商场一样。我想每个人逛商场时一定不会把花光身上所有钱作为目标吧.我的建议就是慢慢来。慢就是快。

本分我的理解就是不本分的事不做。所谓本分,其实主要指的是价值观和能力范围。赚多少钱不是我决定的,是市场给的。呵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呵呵,如果你赚的是本分钱,你会睡得好。身体好会活的长,*后还是会赚到很多钱的。*重要的是,不本分赚钱的人其实不快乐。

关于市场:呵呵,再说一遍,我认为抄底是投机的概念。眼睛是盯着别人的。价值投资者眼里只看投资标的,不应该看别人。不过,作为投资人,我认为对宏观经济还是要了解的好,至少要懂一般的经济现象。

我个人认为大多数基金都很难真正做到价值投资,主要是因为基金的结构造成的。由于基金往往是用年来衡量考核,投资人也往往是根据其上一年的业绩来决定是否投进去。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往往在*应该买股票的时候,很多基金却会在市场上狂卖,因为股东们很恐慌,要赎回。而往往股价很高时却有很多基金在狂买,因为这个时候往往有很多股东愿意投钱进来。基金大部分是收年费的,有钱时总想干点啥,不然股东可能会有意见。

文章内容有删减

来源:雪球

2.乐视获国广牌照再无后顾之忧 超级电视加速颠覆传统彩电;

随着一个牌照掷地有声的落地,俨然一部漫长连续剧的互联网电视内容**与监管的试探磨合剧情,终于在跌宕起伏中迎来了全新一季的内容。

8月22日,乐视网发布上市公司公告称,乐视网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CIBN互联网电视”)关于CIBN互联网电视的合作,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复同意。

  ——从2008年广电总局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启了互联网电视的监管窗口,到2011年出台181号文表明对互联网电视内容可管可控的基本态度,再到2014年广电总局对IPTV牌照方、视频网站客户端的清理整顿,民营视频网站进军智能电视的这条漫长道路,实非坦途。

而今天,随着乐视宣布获得国广牌照的消息公告,互联网电视行业各厂商的试水探路与监管层之间的磨合长跑,终于拨云见日。

乐视的马拉松:

网企与牌照方融合的模板

在互联网电视刚刚兴起的当口,其几乎成为了国内彩电整机厂商的“集体运动”,甚至有多家厂商宣布**转型生产互联网电视——不少互联网电视可以直接接入公共互联网——堪用“野蛮生长”来形容的市场进入,一度引发了广电总局对互联网电视销售的叫停。

到了2010年,《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管理规范》、《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管理规范》出台,规定只有持有“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和“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牌照的机构才能进行互联网电视相关业务的开展。

  这意味着,每台互联网电视都必须和持有集成业务牌照的公司绑定,且广电总局对每台电视都能够管控。”在播出内容方面,文件规定“持有集成业务牌照的机构要对与其连接的互联网电视节目服务平台的合法性进行审核,不得与未持有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牌照的机构所建设的节目服务平台相连接。”

如今回望过去,这项政策虽然关闭了视频网站与终端企业的直接合作机会,但同时结束了互联网电视“无法可依”的灰色状态。“总局-集成商-视频商-制造商”,监管—产业链,已经从政策上定型。

2011年,广电总局出台《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简称“181号文”),在为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OTT盒子和电视)“正名”的同时,也规定了终端厂商必须与牌照方合作,以达到可管可控的目的。

  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各种OTT盒子频频上市。同时,以乐视、小米为代表的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产品,想要自建生态系统。尤其是,乐视以“平台+内容+ 终端+应用”的生态模式重新定义电视行业,致力于通过**方式和全球**的开放闭环生态的垂直整合,推动大屏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为用户打造全新的体验。

  2012年以来,乐视陆续推出智能电视机顶盒T1、C1、C1s等,让非智能电视用户能够获得大屏互联网内容体验。2013年,乐视更是推出超级电视,通过“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垂直整合的完整生态,为用户打造**的智能家居生活体验,推出X系列、S系列、Max系列、X系列定制、u-Max系列等多个系列数十款产品,收获700万家庭用户,2016年销量将达到600万台,引爆了智能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超级电视用3年时间就走完传统电视30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发展速度*快的电视品牌。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乐视盒子在乐视海量的内容库支持下,因其简单方便、物美价廉等优势,给众多传统电视的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互联网内容体验,走进了万千用户的客厅,甚至将诸多依赖网络而渐渐远离电视的用户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

  然而此时行业的发展并非顺风顺水,各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监管不明的政策背景下,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竞争场面:欣欣向荣,却野蛮生长。在这样的情势下,广电总局出台一系列严厉监管政策规定,电视盒子产品不得设立视频网站专区,在互联网电视业务中,视频网站不得自行设立内容平台,只能向播控平台和内容平台提供内容。

显而易见,首当其冲的是当时发展*为迅猛的乐视。

然而,在广电总局接二连三出台政策的背后,并不是要遏制智能电视市场的发展,而主要目的还是想净化大屏互联网内容,去除同质化以及打击盗版现象,还原一个可管可控的互联网电视市场。

乐视深知这一点。那时乐视董事长贾跃亭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严格的政策监管长期来看对乐视的发展反而是利好。”对牌照方来说,乐视具备正版内容、传输能力和入口上的优势,这些优势和广电非常互补。

与此同时,乐视也开始了和广电积极沟通的道路——今天回看过去,这条路不仅漫长,更是成为了网企在**道路上与监管方互相推拿磨合,一步步参与到监管政策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的一个范本与模板。

乐视生态领跑

互联网电视再迎春天

在这场“内容**与监管的互相推拿磨合”中,乐视的拥抱政策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此前,乐视TV总经理梁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乐视一直与广电总局保持密切沟通,经常汇报整改进展,“整改是很纠结的过程,一点点谈,一点点磨,*后按广电总局要求,我们把乐视TV的后台系统完全交给牌照方。牌照方由此实现对乐视TV所有内容的可管可控。”

当时乐视给自己的设定是,当盒子和电视尽快通过广电整改方案之后,探讨双方深度合作的可能。

  而如今牌照落地,意味着乐视大屏生态*终获得了政策的鼓励与支持,更是将进一步推动整个大屏互联网智能终端业务的发展,同时加速乐视在网络视频、广告、内容等多个业务体系的业绩增长。“我们给广电总局提交了厚厚一摞材料。”那时候的梁军就说过,“通过之后,可为网企与牌照方融合提供模板。”如今,这**终于到来了。

作为集内容和终端为一身的乐视自身来说,与国广牌照合作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批复,正式启动与CIBN互联网电视的长期合作,意味着乐视将获得CIBN互联网电视业务、内容以及播控牌照资源的支持。

此外,乐视大屏生态**获得政策支持,将显著提高包括乐视盒子在内的大屏互联网智能终端的销量、加快用户规模增长,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乐视也向媒体回应道,乐视网TV版升级为CIBN超级影视后,乐视在内容、营销、应用等方面的商业模式能够得到很好的继承。此外,有更多的广告主希望与乐视进行合作,掘金智能电视大屏市场。

  具体到用户的内容接收上来看,今后乐视网TV版升级为“CIBN超级影视”,乐视网互联网电视平台上的用户将迁移至CIBN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而乐视承诺,将继续为用户提供长期稳定的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并进一步提升对大屏智能终端用户的服务能力。乐视将对大屏智能终端产品以及EUI进行升级优化,不断完善和改进自身生态产品和服务。

有业内评论人士指出,乐视网与牌照方国广合作方案获得广电批准,除了为自身的互联网电视业务发展插上了一对翅膀,更是对智能电视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可以称之为中国大屏智能终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不错,*乐视开启了这条通道之后,其他内容厂商可以依样进行,通过与牌照方的合作,成为智能终端发展的推动者;而终端厂商也能够通过与牌照方的合作,实现更多元的商业模式。对用户来说,他们更是*大的受益者——今后必将获得更好的大屏互联网体验。

互联网电视,从1.0到2.0,也早就经历过了简单的“将互联网接入电视”到如今有完备规则可循的过程,“让视频占领电视机”的简单粗暴的初始目标,也渐渐转变为在新的环境、新的产业结构下,满足用户在客厅的新型需求。

在这样的大环境和条件基础成熟之下,未来互联网电视必定会有一个飞快的爆发式的增长。正如前文所述,这部系列剧集接下来的剧情将如何展开,还是未知数,然而,看的见的是,有网企已经在领跑了。未来可期。经济观察报

3.大疆**CEO汪滔:作为一个CEO*应该做的是什么事;

8月28日消息,大疆CEO今日发表***回应媒体对大疆产品和公关思路的质疑,汪滔称 “知名成功人士”并不是他的追求,他的兴趣在于做事,解决难题,用产品来与媒体对话,而不是包装自己来出名。

同时对于炸机事件,汪滔表示,大疆没有把这种苛刻要求看成是负担,我们希望可以在这种高要求当中锻炼自己,越变越好。

以下为大疆**CEO汪滔的***全文:

  创业十年,我们在专心做出**产品、专心解决一个个管理、人才、技术问题的当中找到了极大的乐趣,找到管理思路及方法论方面的重大突破。同时,我也不太喜欢稍有成就就出来经营自己,“知名成功人士”并不是我的追求。所以我要求全公司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低调,更多的是以立即能够推出的产品来和媒体对话。这也是我非常敬佩任正非的原因,他的兴趣在于做事,解决难题,而不是包装自己来出名。

大疆虽然小有成就,但还是一个通过不断解决各种管理问题而持续发展的年轻公司。由于公司的特色,导致之前对于媒体方面的工作重视不足,欠周到的地方在近期也在加大力度的改革,媒体记者们应该会在接下来和大疆的接触中感觉到工作的进步。说回这件事,大疆巴不得让大众可以实事**、清晰严谨地知道每个产品的真实性能。可是这样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实现,在觉得被歪曲报道后,我们应该如何做?是忍气吞声,还是积极协商消除**影响?

无人机这个产业处于新兴的阶段,技术正在不断走向成熟,可靠性正在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有了视觉技术以后,易操控和可靠性有了质的飞跃,但毕竟无人机是在天上飞,一旦因为操作不慎或者是技术故障,导致的结局会比较严重,不像是其他消费电子产品没有炸机一说。好比家里的电视如果稍有故障或者使用不当就从楼上掉下来,消费者和厂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更进一步的说,炸机比例就能看出绝大多数的用户还是享受产品的,因此网上看到的都是炸机用户的发帖,也就导致市占率越高,口碑越差的假象。比如A家卖50 台炸5台,B家卖1000台炸10台,然后就有5个人吐槽A,10个人吐槽B,但哪家的质量更好?

这种口碑特性对无人机行业的技术、可靠性和售后都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大疆没有把这种苛刻要求看成是负担,我们希望可以在这种高要求当中锻炼自己,越变越好。

4.亏损逾60亿元 美图赴港IPO 变现模式仍待探索;

8月22日,美图的招股说明书被挂在香港交易所网站上。成立了12年的美图,终于迈出了上市这一步。公告显示,美图拟募资5亿美元至10亿美元,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上市。

但眼下,美图仍亏损巨大。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美图2013年到2016年的累计亏损额已超过60亿元。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资本市场更看重的是美图庞大的活跃用户量,如此巨大的流量将会在未来产生巨大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美图至今没有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变现模式,整个营收体系高度仰仗美图手机的收益。

8月23日,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美图的6大核心APP都仅仅是工具类APP的成功,其本身很难盈利。美图未来需要探索如何激活这几大工具软件上的用户价值,如何将用户价值转变为商业价值。

累计亏损超60亿元

有业内人士预计,若美图上市成功,其估值将达到50亿美元。若能按照预计时间上市的话,美图还将成为港股中仅次于腾讯和联想的第三大科技公司。

  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查阅到的数据显示,美图2016年上半年净亏损达21.9亿元(人民币,下同),较2015年上半年13亿元的净亏损额同比扩大69.2%。2015年、2014年及2013年的净亏损额分别为22.18亿元、17.72亿元和2581万元,三年连续亏损,而且亏损额持续增大,加上今年上半年的亏损金额,总额高达62亿元。

在营收方面,美图增长速度较快。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美图营收5.855亿元,较2015年上半年1.806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24.2%。公司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年的营收分别为8587.7万元、4.88亿元、7.42亿元。

  对于融资情况,招股书显示,美图自创立以来共进行了5轮融资,融资总额达5.01亿美元。2013年11月7日,获**工场500万美元天使融资;2014年1月获5500万美元A轮融资;2014年5月,获H Capital I,L.P、Ceyuan Ventures、IDG等1.15亿美元投资;2015年1月,获启明投资、H Capital I,L.P、IDG等1.9亿美元融资;2016年4月,美图筹集资金1.36亿美元,投资方包括Keywise MT、A Plus Global Holdings Ltd。、King Terrace Limited等。

对于美图不在大陆而在香港IPO的原因,美图董事长蔡文胜表示,公司期望更加国际化的发展,同时也希望可以更接近用户。葛甲则表示,虽然港股估值不高,但其是国际市场,同时内地股民也方便购买到公司的股票。这样,公司既能保持国际市场的地位,也能得到国内投资者的青睐。

“香港市场十分看好腾讯,有相同属性的美图受追捧是有可能的,这要看香港市场对中小型互联网企业的态度。”易观智库分析师杨帆认为。

  目前,美图有两大业务,分别是互联网业务以及智能硬件。公司的互联网业务有六款核心应用支撑,分别是美图秀秀、美颜相机、BeautyPlus(美颜相机海外版)、潮自拍、美妆相机,以及视频与直播社区应用美拍。2016年4月,美图也开始布局手游,推出游戏美美小店。智能硬件方面,有两款系列手机—— 旗舰M系列和奢华V系列的美图手机在销售。

易观智库分析认为,随着美图在图像处理技术领域的沉淀,进行了平台化发展,形成可以针对差异化人群需��,快速推出多款产品,形成在图像类移动软件领域的**地位。同时,公司以此为基础向社交、短视频、游戏等领域发展,覆盖用户多方面需求,也能触及更大的用户使用场景。

盈利模式被指单一

自2008年美图推出**款产品美图秀秀电脑版以来,直至近年才开始大幅度扩张产品组合并获得收益。据了解,美图一共开发并推出了23款应用、5个型号的美图手机,并在2016年4月推出一款手游。

  这也意味,软件起家的美图,其营收主力却是在手机硬件上。今年上半年其营收5.9亿元,互联网服务及其他业务中只有美拍和美美小店有收益,仅2863万元,占美图总营收的4.9%,同比下滑30%;营收*强势的是美图手机,收入在5.57亿元,占总营收比例95.1%,同比上涨了300%。

从2013年至今,美图的硬件收入占总营收比例逐年提高。2013年、2014年及2015年以及截至2016年6月30日其营收占比总收益的比例为59.7%、87.8%、89.9%和95.1%。

“美图手机的定位与VIVO类似,属于高利润模式,主打粉丝经济,销售目标人群是购买能力强、较为年轻的女性,因此产品利润率较高,收益相对较好。”杨帆表示。

不过在杨帆看来,美图手机虽然在营收之中举足轻重,但战略地位还需探讨。因为美图主要应用都偏向工具性修图,对硬件的依赖较小,手机销量的增长对于其APP流量并无多大帮助。因此,美图未来应考虑将自己的硬件和软件糅合到一起,像小米一样打配合战。

易观智库分析称,除了美拍外,整体稍低的用户黏性使得美图迄今为止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依靠手机等智能硬件销售获得绝大部分收入。强大的图像处理工具基因是其发展优势,但大量用户对于工具类应用的随机性需求导致用户黏性偏低,商业化变现的价值不大。

商业变现模式尚不明朗

  巨亏中的美图之所以还能上市,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是因为其拥有巨大的活跃用户量。截至2016年6月,美图应用的月活跃用户数约为4.46亿人次,同比增长81%,2016年6月,用户通过美图核心影像应用产生的照片数量约为56亿张。截至2016年6月30日,美图已拥有超过3.7亿的海外用户。

  用户中,以年轻女性居多,社交能力和消费能力较强,这让资本市场更加期待美图的盈利前景。但美图至今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商业变现模式。虽然美图在招股书中展示了公司目前的四大变现手段,即智能手机、在线广告、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增值服务。但目前只有智能手机销售真正拥有收益,后三个变现模式还没形成气候。

葛甲认为,无论是美图秀秀,还是之后推出的美颜相机、美拍、表情工厂,都仅仅是一种工具类APP 的成功,而工具本身很难盈利。美图还未真正激活其几大工具软件积累的用户价值,其在增值服务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尚未形成明朗的商业模式。

美拍的出现,是美图将工具性APP通过加入社交属性进行流量变现的成功。美拍无疑是成功的。根据Analysys易观千帆监测显示,2016年7月美拍月度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22.57分钟,排名**位的图像类应用柚子相机月度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仅为5.11分钟。

根据美图招股说明书披露,未来旗下更多的核心影像应用将转为社区,并将大力发展在线广告、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增值服务。

但是,社交平台的流量分别被腾讯、新浪等巨头占据,要从巨头之中挖走流量的可能性较小。

  易观智库分析认为,微信、微博、QQ空间、陌陌等拥有海量用户的社区网络也在图片社交方面加强布局,积极为用户提供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发布功能,并不断刺激用户生产内容。与综合网络社交平台相比,独立图片社区在用户活跃度、内容规模、商业化合作方面仍然面临较强竞争。中国经营报

5.华为中兴等企业研发强度超10%;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7日在湖南长沙发布的2016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2016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较上年下降0.07%,为中国企业500强连续发布15年来**下降。但产业结构趋于优化,新动力与新亮点有所显现。

入围门槛提高至243.46亿元

数据显示,2016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提高至243.46亿元,增幅为7.36亿元,营收总额达59.46万亿元,相当于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7.87%;资产总额达到223.27万亿元,较上年500强资产总额增长12.99%。

从企业排名看,国家电网以20713.49亿元的营业收入**排名中国企业500强榜首。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建筑、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平安、中国移动分列**至第十位。

超千亿元大企业群体扩容

2016中国企业500强报告呈现出诸多亮点,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互联网、IT、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大企业产业结构分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报告显示,2016中国500强中有服务业企业157家,比上年增加6家;制造业企业261家,比上年减少5家。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上升至40.53%,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下降至39.17%,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制造业。

超千亿元大企业群体继续扩容,12家企业新晋千亿级企业。表现*抢眼的是泰康人寿、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太平人寿3家保险公司和腾讯控股、阿里巴巴2家互联网公司,5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大幅增加。

**型企业研发投入提升

“新”特征还表现在大量**型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并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

数据显示,2016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同比增长7.4%,研发强度为1.48%,同比提升0.19个百分点。其中,研发强度超过10%的有5家公司,分别为百度(15.89%)、华为公司(15.09%)、中兴通讯(12.18%)、中国航天科工(11.92%)、阿里巴巴集团(10.54%)。

155家企业营业收入负增长

报告显示,2016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达59.46万亿元,较上年500强营收总额下降0.07%。

0.07%的背后是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榜单整体表现。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负增长的有155家,比上年增加61家,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化工、石油石化等行业领域,具有典型的重化工特征。

当日还发布了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

6.流量生态VS 5G 运营商寻找下一个风口?

电信运营商的转型脚步近来越发加快了。近期,中国电信(微博)和中国联通(微博)继中国移动(微博)后,宣布取消长途漫游费。8月19日,由中国电信综合平台主办的2016流量开放合作大会上,运营商转型战略受到与会者关注。2010年后,移动互联网大潮呈现势如破竹之势,三大运营商的传统语音业务不断萎缩,转型之声便不绝于耳。

无论是“提速降费”,还是刚刚宣布的取消长途漫游费,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运营商都无关痛痒,生态与智能化才是运营商的未来,需要使出“洪荒之力”。

后语音时代来临

在业内人士看来,三大电信运营商取消长途漫游费,逐渐摆脱曾经粗放的商业模式,如今已进入了后语音时代。

当前,三大运营商传统语音和短彩信业务下滑,但同时流量收入快速增长弥补了上述业务的下滑。中国移动前董事长奚国华曾表示,当前运营商的业务,主要还是依靠4G业务带动的流量收入快速增长。

当前,运营商正在推动4G网络升级,推动2G、3G用户向4G转移,通过开通VoLTE业务、推动流量经营等方面加速传统业务向流量经营的转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规划所主任张悦表示,移动数据流量已经成为整个通信行业增长的强劲动力,未来五年中国数据流量复合增长率将超过70%,到2020年月均总流量将超过5.2EB。因此,对于运营商来说流量经营变得异常重要。

流量将形成生态

流量业务已是当下电信运营商的重点。在2016流量开放合作大会上,中国电信宣布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转型3.0”战略,并推出新的产品“流量控”。此外,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还将展开后向流量业务战略合作,双方相互开放互为合作伙伴,流量包规格保持一致,不限制合作伙伴排他性约束。双方还将在流量币方面展开合作等等。

据“流量控”产品负责人介绍,“流量控”通过技术**,整合运营商定向流量能力,为客户提供快速接入定向流量的服务,让用户DIY定向流量业务。

独立电信分析师项立刚(微博)认为,从电信运营商的态度与新战略上可以看出,流量将伴随着互联网向产业生态延伸。在互联网+产业生态中,流量可进一步吸引用户深度参与,因此流量是具有生态属性的。而在流量生态化的过程中,流量将进一步普及,稀缺性逐步淡化,如同互联网一般,流量将成为基础设施。

真正的流量是一个公开的系统,运营商提供的是网络,业务的开发商提供服务,这之间需要整合,这样才能形成有价值的生态。

“整合是很关键的,双方之间是有很大的深度合作空间的。”项立刚表示,“比如,运营商与某开发商合作,每月推出固定金额的流量套餐,该套餐可使消费者在使用固定一款APP时,流量不限量。这对于消费者、运营商和业务的开发商而言,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但另一方面,随着流量生态化的进程,运营商的计费模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相比于传统语音业务的单一性和可控性,流量经营就显得比较复杂,从用户的体验认同,到流量的管控,从计费方式的改变,到合作平台的推广,流量经营是一种全新的市场经营方式,电信运营商需要一个新的思维。”项立刚说。

转型数字运营商面临挑战

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流量经营将成过去式。在流量经营的高潮过后,市场将发生哪些变化?中国移动认为,是数字化服务时代的到来。

项立刚表示,与4G、3G相比,5G通信网络是一场真正的**,4G相比于3G,主要解决了网速提升的问题,而5G不仅能够更大幅度地提升网速,并且在数据**、物联网等方面实现了真正的突破,内容非常丰富,通信网络也变得更加智能化,电信运营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发重要。

在此次大会上,中国电信董事长**这样告诉与会者,“智能化市场空间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电信运营商所能做的主要是服务。如果电信运营商主动拥抱智能化,积极投身智能化发展,那么到2020年的市场空间将从1.5万亿元提升到1.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9%。”

正是基于以上认知,三大电信运营商明确了基于SDN/NFV等技术打造下一代网络,其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将可能是**性的。2016年6月,中国移动尝试拥抱数字化转型并提出了“大连接”战略,不断扩展现有网络的广度和深度,着重发展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7月12日,中国电信也宣布启动网络智能化计划,发布《中国电信CTNet2025网络架构白皮书》,其中对于如何引入SDN/NFV技术做出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要求。

“随着电信运营商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转型,需要企业打破传统的思路制约,运营商有着庞大的用户群,如何重新推出适时的计费方式,合理利用大数据,都是很大的挑战,唯有打破这些枷锁,才可能在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引爆更多**。”项立刚表示。中国经营报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图片 OPPO 互联网电视 中国移动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