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出海记(6):海外新征程

分享到:
134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刘静 张轶群

迈上千亿元销售收入台阶的长虹,未来必须大踏步走向海外。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长虹正站在产业格局裂变的当口——全球化将是未来中国家电企业之间分野的*根本标志!

因为未来5年~10年中国*有可能出现***品牌的领域就是家电,这是长虹公司董事长赵勇的战略判断。

当下中国家电企业在市场、研发、制造等方面已经具有与世界*先进企业叫板的能力,但中国家电单一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高也不超过25%,海外市场空间巨大。

10年攻坚,摸爬滚打,披荆斩棘,长虹足迹已经遍布印度尼西亚、捷克、西班牙、德国、巴基斯坦等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实现海外业务收入超过150亿元。

未来10年,在产品出海、海外拓疆、投资建厂、海外并购等之后,长虹将高举资本大旗,努力打造整合全球资源、全球运营的能力,大踏步走向世界和未来的新征程……

国际品牌,企业本地化

“中国家电品牌?不值钱!”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化推进部部长王悦纯清晰地记得,长虹*早在欧洲跟渠道商谈判时的场景。

拿着长虹*好的电视产品登门拜访,得到的回复通常不是对产品品质和功能的关注,而是直接砍价——砍到同时期三星产品一半的价格。

更让人痛心的是,同样长虹制造的产品,用了一样的技术,贴牌的产品能比长虹品牌的产品价格高出20%~30%。

“低端货”的烙印深深地打在中国品牌上,即便当时中国已成为制造的代名词。

这样的情况,归根究底,在于中国品牌的溢价能力还不够。只有通过品牌实现溢价,实现良性经营,提高品牌占比超过50%以上,这样的国际化才算成功。

2004年,赵勇定下了长虹的国际化策略:不再消耗自己的资源成就别人的品牌,必须做自己的品牌,从产品“走出去”转型为品牌和资本“走出去”。

赵勇的判断是,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国家电企业的技术能力已经和国外没有什么差距,在某些方面甚至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世界工厂”的中国积淀了强大的制造能力,这是长虹敢于做世界品牌的底气。

但想将自有品牌打到当地,还需要磨练根据市场需求定义产品的综合能力。

“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有哪些能力?首先是产品研发能力,或者叫对产品的定义能力,这是永远都不能丢的。”长虹控股公司党委书记刘体斌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在海外每进驻一个新市场,都要去跑市场、跑超市、跑大大小小的经销商,为的是找到消费者*敏感的产品。在海外每推出一款新产品,都要根据当地环境、文化、习俗做出改良,为的是打造真正符合当地市场特点的产品。这些成为长虹海外人的必修课。

在印度尼西亚,长虹成为**家推出低功耗产品的家电企业。印度尼西亚房间狭小,每个家庭每个月的用电量都由政府做出指配,超过指定用电量要缴纳高额的电费。针对电力资源匮乏的情况,长虹开发出耗电量更小的半匹空调,很快脱销。

在巴基斯坦,针对夏季炎热高温的气候,长虹推出换热效率更高、能源消耗更低的大室外机、大室内机空调。其中,主打T3工况的空调,在53℃的高温环境下,还能快速制冷、正常运行,不再因高温而停机,广受当地人好评。

就这样靠产品积累口碑,长虹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摆脱了低质、低价的刻板印象。

“做国际化品牌就是跑马拉松,不要拿百米赛跑的速度,容易后劲不足。”长虹中东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潘林兴这样解释道。在中东开疆10年,潘林兴明显地感觉到了市场的变化。

长期合作的法国广告公司告诉潘林兴,10年前,索尼以品牌知名度不够为由拒绝跟他们合作,他们找上三星和LG,欣然达成了合作共识;今年,不愿意花钱的变成了三星,更愿意做品牌宣传的则都是中国品牌。角色更换,中国家电企业显露出征伐者的姿态。世界各地,有远见的渠道商开始主动找上门来,为的就是在手里拿一个中国品牌。

但是,新上任的长虹控股公司总经理李进提醒海外团队,不能因为海外境遇的改变而“忘本”,全球化过程中产品竞争力是基础之基础,而恰恰是过去10年让长虹国际化扎根的“产品当地化”战略,会随着海外业务量的增加而显现弊端。

“这个国家有这个国家的要求,那个有那个的,走向全球化的*后,生成一个无限庞大的产品集,只一个产品类型就会有很密集的产品型号。如果真是这样做,一定会有问题的。”李进博士表示,“所以,长虹要历练在全球市场上产品的定义能力,这和***品牌相辅相成。”

全球思维,全球化运营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电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之路可分为四个阶段。**个阶段是做出口贸易,可能没品牌没客户,找到一个公司甚至个人把货卖出去即可。**个阶段是做国际化,开始在多国做贸易。第三个则是本地化,在当地国家设厂开公司,变成当地的企业。第四个就是全球化。全球化的含义,是综合地运营全球的市场和资源。在融资成本*低的欧洲融资,去制造成本*低的南亚生产,把产品卖到利润*高的美国……把全球的资源和市场整合起来,这就是全球**公司的格局。

“只有调配全球的资源去跟竞争对手打才不会输。”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大文向《中国电子报》记者强调。经过20多年的“走出去”历练,中国家电企业几乎都明白了这一道理,要拼的也就是长虹董事长赵勇所说的“全球化”能力。

出于全球化思维,长虹欧洲公司总经理廉永平提出了“欧洲大供应链”计划。原本刚建成投产时,长虹捷克工厂仅仅只是一个组装厂,原材料只来自中国。在**整合欧洲本地供应商资源后,廉永平为生产一台电视省下了7美金。目前,长虹干净整洁的仓库里,一半以上机型的主要材料都来自欧洲。

初到巴基斯坦的**年,长虹RUBA制造公司总经理**才专注于考察本土供应商。从中国进口的原材料需要海运1个月的时间,面临的关税也在5%~30%。廉永平的经验被复制到巴基斯坦,新建的冰箱工厂开始物料本地化进程。目前,长虹RUBA冰箱的生产已经实现了10%的物料本地化采购。“未来,在巴基斯坦本地采购的原材料达到一半以上是没有问题的。”**才说。

同样坐落欧洲的长虹旗下华意压缩巴塞罗那有限公司(简称“HCB”)则反向思考。这家为了打破国外商用压缩机垄断而收购成立的公司,推行的是“零部件中国化”战略。

HCB的母公司华意压缩是全球*大压缩机企业,年产量达3800万台,培养出一大批国内**供应商,质量更优、价格更低,这就是HCB推行“零部件中国化”的基础。因此,即便是伊莱克斯、ACC之类的行业翘楚也没能拯救成功的Cubigel公司,被华意压缩收购成为HCB后却被救活了,订单越来越多,业务蒸蒸日上。

“秘诀就是跟国内技术协同、采购协同、销售协同,打好中国牌。”HCB总经理文涛说。当然,Cubigel的资源也为华意所用。除了将商用压缩机技术成功引入中国,HCB还为中国兄弟企业提供了更有效率的实验室认证和可靠性分析,至少将对客户服务需求的响应时间缩短了2个月时间。

“全球运营能力的问题,核心是人才。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全球运营能力,这里面包括的要素很多,物质的调配、产品的调配和供应、资金的调配、汇率风险的防范等等,说到底还是一个人才的问题。”李进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

与早二三十年便开始国际化进程的日韩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团队厚度还不够,积累的时间也还欠长。面对这样的现实,潘林兴、廉永平等一个个长虹人被送到海外,一扎就是十多年。

“更多的是雇佣熟知本地规则的本地人做事。目前,长虹在海外的各子公司95%的团队都是当地人,只保留部分管理和财务职位由长虹总部派驻。”负责电视全球业务的长虹公司副总经理郭德轩说。这让长虹尝到了事半功倍的甜头。从熟悉市场阶段的中方、外籍员工并行,到步入正轨后的中方员工逐步退出,长虹逐渐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海外用人模式。长虹还在北美设立了研发中心,今年位于捷克的欧洲研发中心即将成立,长虹绵阳总部也从意大利、印度等地大范围引进了世界**工业设计的专家,大力打造以研发和软件为核心的竞争力。

目前,在长虹的全球化版图上,已经形成了以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为基地的南亚、东南亚开拓区,从捷克工厂到意大利营销公司的欧洲生态链,以迪拜为基地的中东生意线。“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紧密结合,沿着‘一带一路’战略做好海外业务的发展,将是长虹下一步全球化拓展的首要做法。”李进表示。“长虹正在基于全球视野开展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对未来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技术路线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现有产业的影响,评估其创造新商业机会、新商业价值的潜力。”刘体斌说。

海外并购,资本走出去

与其他中国家电企业不同,长虹的国际化糅合了独资建厂、合资建厂、并购等多种途径,多种举措并举。

长虹欧洲公司是长虹探索独资路径的试验基地。从2005年捷克设厂开始,长虹揭开了资本走出去、品牌走出去的国际化序幕。

独资建厂为长虹绕开了欧洲高额的反倾销税和关税壁垒,让长虹初步掌握了把握欧洲市场的能力。从*基础的生产制造开始,沿着仓储管理、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所有的经营活动逐渐展开。

在欧洲经历的磨难、教过的学费,一个转身变成了核心竞争力。“做海外是真刀**的阵地战,从山下往山上打是困难的,一旦登上山���看山下,才是一览众山小的美丽风景。”廉永平说。

围绕长虹欧洲公司,长虹进一步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设立了3个销售子公司。公司业务增长率连续多年超过20%,无论品牌能力还是销售能力都在中国厂商中名列前茅。欧洲市场则成为长虹业务量*大的海外市场区域,占海外总市场份额的35%。

与完全自己开疆扩土相比,在当地寻找一个有实力的合作伙伴进行合资显然更省时省力。

“选择好的合作伙伴很重要,一起打造好经营团队,加上我们本身积累的制造和质量管理基础,成功的概率就大一点。”黄大文解释道。

“总结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些成功案例,无外乎两个因素:**个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有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李进表示,“这两个是所有成功公司的共同的基础,而不成功的公司一定是这两个方面出了问题,可能还有其他别的因素,但这两个是*重要的。”

尤其是刚进入市场的前两年,依托合作伙伴的资源,可以迅速摸清当地的销售渠道情况、同行业务水平、法律法规政策、行业税法和人力资源水平,掌握哪家电视频道、报纸广告影响力更大,什么频段的投放效果更好。

在以长虹为首的中国家电人的努力下,中国总体品牌形象逐年提升,想要找长虹合作的渠道商也越来越多。2011年年底由长虹和RUBA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目前已经实现了28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预计今年销售收入还将增长80%,达到4500万美元。

对于长虹来说,**遗憾的是,近年来,海外并购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缺乏海尔并购GE这样大手笔的操作。

曾几何时,长虹是并购界的翘楚。靠着并购,将华意、美菱、长虹佳华等一个个纳入麾下,将原本单一的彩电产品线扩展到白电领域,更将上游的压缩机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打通。这些企业增长潜力巨大,目前已经成为长虹营收的主力军。

近年来,长虹成功发起的海外并购有两起,包括收购等离子制造商韩国Orion公司和压缩机制造商西班牙Cubigel公司。

在这期间,长虹还曾发起对意大利家电制造商意黛喜(Indesit)的并购,但*终被惠而浦拿下。赵勇总结了收购失败的两条因素:**,收购涉及十多亿美元,代价太大,操作复杂。**,对收购之后能否管理好一个1.5万人的欧洲公司,信心不足。

长虹将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2015年年底,长虹发起成立了基金规模总计150亿元的申万宏源长虹并购基金和上海岚裕股权投资基金。加上此前成立的创业投资基金,这三只基金将成为长虹未来并购的主要工具。而过去,长虹只采用过自有资金和股市融资参与并购。

基金的成立使得长虹不再囊中羞涩。“有了这三只基金,假设面临GE那样的收购,我们现在也能干了。”赵勇笑着告诉记者。

下一步,长虹还要沿着“一带一路”的路线,进一步增加海外据点,将长虹的触角伸向人口众多的印度、孟加拉等地;同时,还将向海外推出更专注**和智能化的CHiQ品牌。

“未来5~10年,中国*有希望出现世界品牌的行业就是家电行业。”赵勇判断说。

中国制造早已有了向世界叫板的能力。在长虹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长虹 三星 并购 家电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