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裁员风暴席卷整个科技圈;华为荣耀:叛逆的正能量

分享到:
152
下一篇 >
1.不只乐视 年底裁员风暴席卷整个科技圈;2.华为荣耀:叛逆的正能量;3.VR产业化刚进元年就遇冷 消费市场尚缺“***”爆款;4.中德企业跨境投资启示:投到隐形**是关键;5.索尼转型阵痛持续:变卖中国相机工厂;6.联通混改合作方案仍在讨论中 资本合作可能性小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不只乐视 年底裁员风暴席卷整个科技圈;

年关临近,裁员与追账等成企业界的热门话题,而此时不止煤炭、机械、造纸等传统行业裁员不止,有关IT厂商裁员的消息愈演愈烈,在扩张路上持续发展十余年的互联网企业也未能幸免于难。一叶知秋,这一年,科技圈里实力斗法趋于白热化。自2012年优酷土豆合并后,收购合并潮于这两年达到高潮,而今年以8月滴滴优步合并为标志仍然延续此趋势。裁员往往是在合并收购后紧随而至的。

冯庆艳 沈怡然

以滴滴优步合并为例,近期其裁员的消息不止,滴滴怒批,随后又传裁员,滴滴方再辟谣……这犹如两股势力在不断斗法,事件也变得扑朔迷离。

合并引发裁员仅是科技圈多种裁员诱因之一,日前沸沸扬扬的乐视裁员10%事件,在外界看来却是,战略转型、业务调整的表象下,资金链危机、节本过冬的*直接的举措。另外战略转型、业务调整也确实是一些企业裁员的主要诱因,而末位淘汰制则是另一种存在多年的“变相裁员”方式。

这几天,一个科技公司裁员的消息在流传,裁员传闻的主角,除了滴滴、乐视之外,还包括58同城、纷享销客、汽车之家、中兴、TCL等等。对此,其中几家企业都对经济观察报称,裁员系谣言,绝不属实。

无论如何,裁员的消息仍然如冬日的寒风从门窗缝里钻进屋里一样,不断地钻进人们的耳朵。

裁员风波

行业发展都有周期性,此时的科技领域,不论传统企业还是新生代企业,均不同程度陷入“深刻变革的阵痛”中。

裁员是市场走软、企业过冬的一个症状,如今科技股的泡沫正在收缩,行业里,不断上升的应收账款、不断上升的死亡率以及破产企业数量,都预示着未来明面上的蛋糕收缩之下,新模式新业态不断诞生,寡头垄断趋势凸显。

一些新生代互联网企业也遭遇寒冬之痛。作为科技领域的“搅局者”,赶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列车,四年前,孵化出软硬融合的生态模式,如今12周年的乐视刚从“中国好同学”处融到一笔资金,灭火“资金链断裂”传闻,再于11月29日被媒体直指其年底前将裁员10%,而乐视官方以“正常的末位淘汰”进行回应。末位淘汰制是百年企业GE杰克�韦尔奇的2+7+1的管理理念,2010年流行于中国互联网企业,华为是****个采用的企业。该模式下企业*差的10%员工将失去工作岗位。这也是非议较少的一种裁员模式。然而乐视日前回应后**天,11月30日,*高人民法院公布文件明确,“末位淘汰”或“竞争上岗”等形式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方式属于违法。

无独有偶,与乐视一样烧钱的,新兴行业网约车领域,正通过合并收购,试图走入减少竞争、精简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通道,然而减少竞争和精简成本似乎成效明显,但效率提高与否却因裁员风波备受非议。

出行领域龙头滴滴才合并优步中国三四个月,外界再传其裁员,从去年其合并快的开始,裁员消息传出了三到四次。*新消息称,其裁员主要涉及快车业务线下团队,目前已经裁撤或正在裁撤流程中的有上百人,传闻称,整个减员计划目标是1000人。对此滴滴官方对经济观察报称,裁员乃无稽之谈,滴滴目前在北京上地正扩增新办公楼。

优步司机约4000名可能被**出局的消息也于近日传出,而滴滴出行的官方回应是,滴滴和优步司机融合中,筛除一些素质差的司机,整体不超4000人。一位滴滴司机告诉经济观察报,他原来是优步司机,他的切身体会是,滴滴和优步合并后,快车这块已经再无滴滴和优步的司机划分,他既可以拉滴滴,也可以拉优步。不过网约车新政出台,很多滴滴司机做起了“黑车”或转行。

互联网创业企业中,纷享销客作为创业才5年的移动办公平台,其独特的创业模式也在去年一年时间里引来了三轮融资,去年D轮融资规模为1亿美元,在2 B圈它应该还是**家,至今该公司已经融资6轮。与此同时,公司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道路,2014年底至去年8月份,员工数量从200人激增至近1000人,占据了大厦的三个楼层。然而这样的一个公司却在一年后的今天,也与乐视、滴滴一起陷入裁员风波。

*新消息是,纷享逍客裁员幅度为50%左右,采取N+1补偿措施。该消息遭到公司部分否认,纷享逍客官方给经济观察报的回复是,公司7月份是进行了裁员,但幅度没有到50%。今年7月份,创始人罗旭在媒体见面会上透露,公司将对内部的结构组织进行变动,会加大产品领域的人员配对。

与新生代互联网企业相比,一批传统互联网、IT企业,在业务调整及战略转型上更为迫切,变革阵痛更为惨烈一些,裁员的传闻也更沸沸扬扬。

真实与虚妄

两年前的2014年,以全球科技企业并购交易数量为例,当年同比增长率为55%,创了2000年以来的*高峰,中国表现更为抢眼,电子信息领域并购交易增长率高达367%。那年同时是全球科技企业IPO融资近十年表现*好的一年。同年,京东合并了易迅物流板块。

短短两年后,在中国区,BAT缩减社招规模,联想裁员消息不断,不仅包括平台、软件服务方面的58同城、京东、360、汽车之家,以及硬件领域的中兴、TCL等均陷入裁员风波。

汽车之家于今年7月份遭遇高层集体换血,4月澳洲电讯把47.7%的股份卖给平安信托,然后公司CEO秦致的财团迅速抛出私有化计划,经过一番博弈后,汽车之家仍遭易主,近日的裁员传闻里,汽车之家将对电商、二手车以及呼叫中心(含技术)等板块进行裁员,其相关负责人听到其裁员的传闻后,只对经济观察报称,自己并未听闻公司有裁员计划。

一位曾在近期到汽车之家应聘的业内**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说,汽车之家原来的高层都纷纷离开,而企业不少员工,不太适应新高管的管理模式,也纷纷离开,人员流失比较严重。

与滴滴先后合并快的及优步中国类似,成立11年的58同城,于去年4月份合并赶集网,合并后很快传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如今在合并不到两年后,再传出58同城将裁员30%的消息。58同城对经济观察报称,这一消息不属实,目前58同城无人员调整计划,且仍在**范围内招募多位**人才,校园招聘也正在进行中。

58同城的业绩并不乐观,出现了财务亏损,公司今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截止9月30日,净亏损为2990万美元,且在二季度完成了一轮“架构升级”。

电商巨头、世界500强之一的京东,也在裁员传闻之列,传闻称京东金融将裁员30%左右,涉及公司研发、设计、运营、商务等板块,并以n+2的方式给予补偿,对此,公司公关处对经济观察报称,这是造谣,京东金融称并未裁员,并在不断满足业务发展需要,持续招聘、引进金融科技相关人才。根据京东今年的三季度报告,京东金融已被计划重组,京东集团将出让所持的全部股份,为未来在中国区服务获得政府许可。而财报数据显示,京东整体业绩依然可观,三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38%。

360对旗下游戏将裁员30%的消息回应称,**不属实,公司目前还在招聘新人进入。

变革中的科技业

大型并购之后,往往伴随着裁员。1998年的电信业,在当时一年就发生了1720亿美元的收购兼并。彼时经历多年快速扩张的IT领域,市场蛋糕不再为投机者大幅馈赠,大浪淘沙,竞争加剧,也在不断挤出泡沫,企业纷纷以裁员等方式来断臂自救。

如今,智能手机领域竞争激烈程度达白热化,市场蛋糕由高增长时代进入微增时代,加之市场趋于集中的双重作用。据IDC数据,201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13亿部,比2011年提升了135.0%,而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34亿部,同比仅增长2.5%,其预测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仍将保持个位数较低增长,而全球手机市场今年Q1、Q2分别只增长了零点几个百分点。

近日传出TCL中国区裁员消息称,将裁员100人左右,并将北京营销总部移至深圳。TCL对经济观察报称,由于国内手机市场品牌趋于集中,可预见2017年TCL通讯中国区所将面临的市场环境将更加激烈。为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持续优化组织架构、有效控制成本,公司决定针对TCL通讯中国区的业务、组织和人员实施战略性调整,并将中国区营销中心由北京迁移至深圳,以**提升运营效率。

TCL官方回应说,整改后的中国区将以更加精简、高效的团队阵容,积蓄能量,以求在未来更好地实现业务上的突破。

类似的是,中兴也在手机领域遭裁员传闻,传闻中的幅度达40%。早前从中兴移动独立出来的努比亚手机,其高管对经济观察报称,努比亚**没裁员。中兴官方对经济观察报回复则是,有人事调整,但**没有裁员。

实际上,自去年开始,西方IT巨头就陷入一波波裁员事件的漩涡。*新裁员厂商是美国市场销量*大运动相机制造商GoPro,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净亏损1亿美元,12月1日的消息称,该公司开启新一轮裁员,并且现任总裁托尼�贝茨(Tony Bates)也将在年底离开公司。

此前,全球**科技企业思科公司8月17日宣布计划裁员5500人,英特尔公司 (Intel)4月宣布裁员1.2万员工,今年1月,戴尔公司(Dell Inc)宣布已裁员1万员工,消息称,在其以670亿美元收购数据存储公司EMC(EMC Corp),创下业界*高并购案之���,戴尔公司可能还会进一步裁员。美国就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研究显示,截至今年8月,美国的科技公司已裁员6.3万人。美国“环球股票研究公司”(Global Equities Research)分析师崔普�乔德利(Trip Chowdhry)预测,今年,科技领域的裁员人数将达到37万人。

乔德利说:“高科技产业正经历一次深刻变革,变革的阵痛还会持续”。经济观察报

2.华为荣耀:叛逆的正能量;

本报记者倪雨晴上海报道

带着互联网品牌属性诞生的荣耀,一开始的定位便是面向全球年轻人。与商务范的华为品牌不同,荣耀以更加青春活泼的形象切入手机红海。今年“叛逆的正能量”系列品牌活动助力荣耀再度荣膺“中国品牌建设案例‘金象奖’金奖”,荣耀品牌也进一步升级,传递出“勇敢做自己”的价值观。

“18-24岁是荣耀消费者中的核心年龄层,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调查用户,了解他(她)们的喜好。荣耀的商业模式就是奔着互联网来的。我们没有做很多传统的广告,但是非常重视与消费者的互动。”荣耀品牌部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作为华为旗下的互联网手机品牌,荣耀于2013年年底开始独立运营。2015年,荣耀迎来高增长,全球出货量超过4000 万台手机,前十个月就已经完成全年5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目标,*终,全年销售收入达到约60亿美元。

瞄准线上渠道的手机品牌并不少,在国内市场上配置和性价比大战持续上演。荣耀在两年时间内迅速夺取份额,形成规模。到了2016年,随着线上红利逐渐消失,互联网品牌们迎来了新常态,市场调研公司GFK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第三季度线下市场同比增长18%,线上市场同比下降 2%。

在荣耀看来,这时互联网手机品牌需要的是转型,而不是突破底线而堕落。从2015年的“笨鸟不等风”到2016年的“无惧风停”,除了在产品工艺上持续精进,荣耀还通过跨界音乐、潮流、电竞、体育等年轻人热衷的领域,实现了从品牌1.0向2.0的进化,在欧美等多个品牌高地站稳脚跟,赢得越来越多全球千禧一代的认可。

粉丝是品牌的*大力量

荣耀品牌成立不足3年,据益普索数据,其在中国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已从0跃升至75%,品牌满意度91%,飞速发展的态势引人关注。但在消费需求升级时代,本就喧嚣的智能手机行业更是瞬息万变,荣耀产品和品牌也须在不断进化中打造竞争优势。

特别是在2016年,业界唱衰互联网手机模式的声音此起彼伏,对于此前诸多厂商频频祭出的黑科技、跑分、性价比等噱头式的营销,用户有了更成熟的看法。面对格局演变,荣耀认为,“质价比”才是手机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而这也折射出大众消费理念的一种转变。

物美价廉是此前一个消费阶段的大众共识,但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用户消费理念开始转变。所谓的重性价比,乃至硬件免费模式,势必衍生出极不愉快的用户体验。对于行业而言,长期来看也会给产业链带来不健康的竞争,导致很难有资本驱动去进行真正的技术**。

除了品质和**,如何抢夺换机用户是手机厂商们面临的另一个挑战。特别是对于主打年轻人的互联网手机品牌而言,在竞争格局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如何赢得善变的年轻消费者的持续认可,也是一大考验。不少品牌在这道坎上纷纷折戟。

荣耀从*初就与上述行业主流背道而驰。本着以品质为产品代言的宗旨,他们整合华为优势资源,包括研发、UI、应用市场、游戏等,再加上电商、营销团队及新的互动沟通方式形成合力,年轻的荣耀团队铸就了业界独特的荣耀现象和荣耀价值观,不仅带来销量的强势增长,也在全球市场得到认可。

在运营粉丝方面,荣耀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传统建立品牌是单方面的,把品牌讲给粉丝听。但互联网品牌不是,它是互动型的,粉丝是支撑品牌的*大力量。”把用户当做品牌宝贵的资源,划入品牌建设的共同体中,这种与用户共同成长的观念,让荣耀在短短几年收获了3000万花粉(即荣耀粉丝),超过8000万用户。

三个维度上的升级之路

除了坚持品质、**、服务为自身发展的核心战略之外,2016年,荣耀的品牌升级、产品升级、体验升级之旅也同时启动,经历了从品牌1.0时代到2.0时代的升级。

品牌上,荣耀在全球化和年轻这两个维度上进行重点升级建设。通过对全球5个重点市场的消费者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全球年轻人在音乐、潮流、电竞等领域都拥有较高的兴趣关注度。2016年,荣耀重点围绕这些领域开展品牌建设活动,并针对国内外消费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分别提出了“叛逆的正能量”和“Changing for better”两种品牌主张,以行动为共鸣点鼓励勇者前行。

荣耀签约了多位有代表性的区域市场代言人——中国区品牌代言人吴亦凡、全球品牌代言人Brooklyn Beckham、法国品牌代言人Louane Emera、印度品牌代言人Saina Nehwal。荣耀方面向记者介绍,“荣耀并不是一个特定国家的品牌,而是一个全球化品牌。我们在海外选择代言人时会非常注重本地化,例如,印度的形象大使Nehwal是当地一名颇有人气的奥运选手。”不仅通过潜力股代言人为产品增加流量,荣耀更希望通过代言人自身的成长故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年轻人一起勇敢做自己。

2016年,在连续与世界**极限运动赛事FISE合作两年之后,荣耀升级成为FISE**赞助商。据了解,2016 FISE首站比赛在法国获得了60万人次到场观摩,20万人次参观了荣耀展台体验产品、和品牌互动,83%为荣耀目标人群,传播曝光量高达25亿。

原创音乐层面,**届荣耀制噪者线上总曝光量突破1亿,影响了**11个大学城,共有50多支乐队、9000多人报名参与,其中大猫乐队、11乐队等**参赛队伍,还获邀参与草莓音乐节、中国好歌曲等音乐盛典。

此外,荣耀还赞助了**荣耀职业联赛,该电竞项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有超过1.7万名高校学生报名,在16个大学城赛区进行品牌推广。

“在娱乐、影视方面,我们今年也合作了好几个超级IP,包括《功夫熊猫》、《X MAN》、《愤怒的小鸟》、《奇异博士》等都和荣耀品牌有合作。”

在产品升级方面,今年荣耀推出了三款8字头旗舰,荣耀V8,荣耀8,荣耀NOTE8,分别从前沿黑科技、外观设计和综合体验方面进行突破,满足当下年轻人消费升级的多样化细分需求。

以年度科技美学旗舰荣耀8为例,之所以推出这款“美得与众不同”的产品,在于“用户的诉求不能单纯从配置、从质量来满足”,荣耀8即是一款从审美、体验和品牌价值上进行差异化布局的产品。

在体验升级方面,除了三旗舰在产品差异化和综合体验上的突围,在丰富用户购物体验上,荣耀也下足功夫。作为互联网品牌,荣耀的线下仍是辅助和支撑渠道,但为了让用户能近距离感受荣耀产品的魅力、品牌的精神,丰富他们的购物体验,荣耀展开与诸多线下渠道商的合作,并开始建立线下自营体验店。

但出于成本控制和更多让利用户的角度,“荣耀走到线下是有管理的轻资产模式。苹果、三星等大规模建自己的实体店、招促销员,这不是未来荣耀的主要选择。”此前荣耀总裁赵明告诉记者,“我们*核心的阵地还是在互联网上。”

如何将企业在科技上的探索与年轻人的使用场景和全新需求做好对接,这是当下每一个科技设备制造商需要思考的问题,荣耀“叛逆的正能量”案例,也许能为行业提供一些有益借鉴。21世纪经济报道

3.VR产业化刚进元年就遇冷 消费市场尚缺“***”爆款;

每经实习记者 李少婷 每经编辑 陈俊杰

只需带上一款眼镜或是一套装备,便可进入虚拟现实世界——VR产业以引人入胜的想象空间及广泛的应用场景,吸引着科技界和资本的追逐。2014年起,VR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大热,互联网巨头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纷纷进入该领域试水,力图在行业发展初期就占领一席之地。在中国,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于2016年相继入局,同时,超过60家上市公司宣称跨界VR行业,由此2016年也被称为我国VR行业元年。

但是,行业的发展进程似乎比预期慢了一些,瓶颈却来得比预想早了一些。与2015年及2016年初的火热境况不同,进入5月后,涌向VR的资本来了个“急刹车”,知名VR企业大裁员,多个初创企业项目“速冻”,VR行业从夏天进入寒冬。

VR行业遇到了什么问题?投资界是否对行业的发展失去了信心?在春天再次到来前,企业应如何自处?这一系列问题笼罩在从业者心头。12月1~2日,“中美虚拟现实大会(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大会现场对创业者、从业者、投资者等多方采访,力图勾勒VR行业的发展脉络,以行业之困见行业之机。

行业有周期,抓住机遇便可乘着风飞一会儿。但对VR行业而言,这轮行业周期的“风口”溜得有点猝不及防。2016年9月后,国内知名VR企业众景视界、米多娱乐等被爆出欠薪,暴风魔镜随后也深陷裁员风波,VR行业的寒潮来势汹汹。

12月1~2日,“中美虚拟现实大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在肯定VR产业前景的同时,也坦言行业现在遇到了困难。“技术本身还是很复杂的,包括虚拟形象的创建、口唇同步等都很难以构建。做出一个样品很容易,但是非常**很难。”TCL集团**技术官闫晓林表示。

相较于美国,中国企业更多的是押宝于消费级市场。但由于眩晕、纱窗效应等用户体验不佳,行业内对消费级市场开发进程的预期也随之降低。多位与会嘉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目前的情况,谈消费级市场“爆发点”为时尚早。而小米VR总经理唐沐认为,“如果有一款产品达到***的销量,这个事情就靠谱。”

我国具备产业链基础

2014年3月,制作VR头盔的Oculus被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其创始人的身家也暴涨至近6亿美元。这样的故事吸引着来自东方的目光,而这背后则是VR产品广泛的应用场景,及其带来的百亿元的市场规模。

在中国,VR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重点支持包括虚拟现实(VR)在内的新产业的**及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2016年4月,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5.0》,从研究角度再次论述了发展虚拟现实产业的重要性。利好政策推动下,VR产业联盟遍地开花,VR产业讨论会、论坛等也频频召开。

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彭健锋看来,中国拥有VR产业发展所需的产业链基础,“目前全球新增的半导体显示的产能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国大陆。到2017年底,中国大陆将有28条液晶面板线投产,其中8.5代以上的高世代线占11条,中国产能有望成为****”。

此外,彭健锋表示,由于后发优势,中国新增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新技术产品上,中国完全有能力支撑未来大屏化及VR普及化的需求,同时,VR一体机的成本也会在中国强大的制造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下快速下降。

不过,行业的远大前景像是悬在空中的一席美味佳肴,企业们流着口水,却难以尝鲜。

“*大的问题是,从基础研究到量产研发之间的那段研发的投入不够,造成了很多技术*终无法变成产品。”彭健锋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前沿技术产业化应用尚需时日,目前的产品也不尽如人意。艾媒咨询《2016上半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71.3%的受访用户没有意愿购买VR相关产品,其中40.4%的人认为价格太贵。

“爆发点”言之尚早

按照2015年的发展预期,VR行业的拐点即将到来。2016年2月,安信证券研究所所长赵晓光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VR行业的‘拐点’已经到来,2015年全世界卖出了100万台VR设备,预计2016年将有1000万台,有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VR设备是否能够在2016年内达到预期销量还不得而知,但多位参会嘉宾表示,行业爆发点尚未到来。

“我觉得还需要几年时间,现在有些技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比如晕眩问题、产品体积问题;此外,产业链配套也需要时间,比如VR专用芯片、专用屏幕目前还没有开始大规模投入。”彭健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VR产业化不成问题,只要技术突破了,爆发就会出现。

相较美国而言,中国企业虽然在原创技术上相对要弱一些,但更注重2C端的研发,而且具有背靠产业链、面向广大市场的优势,彭健锋也肯定了这一点,“VR的爆发点一定会出现在2C端”。

2016年初,小米开始在VR领域补课。目前,小米VR已经发布了两款小米VR眼镜,其中一款为玩具版,售价49元,另一款为正式版,售价199元。小米VR总经理唐沐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两款产品的价格均是贴着成本价定制。

意图以低价产品撬动消费群体对于VR产品的热情,但唐沐也表示,用户对于VR的认识其实还很浅,而这也影响了VR产品的推广。“智能手机和smartphone都是一听就懂的产品名,但是VR还没有。这很奇怪,但是也证明VR在全世界还��有真正落地。”

小米紧扣移动端VR产品布局产业链,并坐拥1亿“米粉”,但唐沐依然不知道何时能够产生行业爆点。

“如果有一款产品达到***的销量,这个事情就靠谱。”唐沐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觉得2017年出爆品都很难。”

4.中德企业跨境投资启示:投到隐形**是关键;

本报记者 申俊涵 柏林、汉堡报道

导读

虽然经济增速在放缓,中国投资者在海外的投资并购仍热情高涨。中国商务部*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共实施海外并购项目521个,实际交易金额674.4亿美元,超过2015年全年544.4亿美元的总额。

德国是中资出海围猎的主要战场之一。数据供应商Dealogic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投资者正以约每周收购一家企业的速度,来寻求收购德国企业。仅在今年上半年,中国投资者就收购了24家德国企业。另一份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提供的数据显示,不包括并购项目在内,2015年中国在德国直接投资了260个项目,已经连续两年是在德国投资项目数量*多的国家。

但向来开放的德国,从今年10月开始却叫停了两项中资对德国企业的收购案。一项是中国三安光电(12.600, -0.15, -1.18%)对德国照明巨头欧司朗(Osram)子公司朗德万斯(Ledvance)的收购,另一项则是中国福建宏芯基金对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的收购。

德国是否对中资的收购产生了恐惧,担心国内技术企业的空心化?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并购过程中,是如何选择**标的,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德企业间的合作,主要在哪些领域展开?在11月23日至24日的汉堡峰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多家在德国投资并购的中国企业,以及德国的政府官员,试图还原中资在德国的真实投资环境。

投到隐形**是关键

在一场晚宴上,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CEO彭泽(Benno Bunse)对记者介绍到,据德国央行2016年统计,截至2014年,德国累计在中国的投资量已经达到597.17亿欧元,而中国在德国的总投资量为15亿欧元。虽然中国在德国的总投资额,远低于德国在中国的总投资额。但中国在德的投资增长迅猛,投资项目数量每年以37%的速度在递增。

以德国**大城市汉堡市为例,中国企业30多年前就开始来汉堡投资,目前已有500多家中资企业在汉堡成立了分支机构。但其中也存在着变化,汉堡市经济促进局国际部主任马兴汉(Stefan Matz)介绍到,刚开始时,中海、中远等海运物流相关企业,宝钢、首钢等大型国有企业,以及银行会比较多。如今在汉堡的中国企业构成更加多元化,更多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这里做投资并购或者进出口贸易。

“过去十到十五年间,中资购买的大多是经济状况不太好,急需新资金进入的企业。这种企业被中国买下之后,也很难获得生机,实现盈利。但现在的趋势是,中资在挑选德国企业的时候越来越专业化,并且会基于自身在欧洲的布局进行战略性投资。”马兴汉分析道。

他还表示,其实真正构成德国经济核心的是中小企业,也就是业内所说的隐形**。这类企业的品牌大家通常不太知道,可一旦被收购未来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投资者如何找到目标企业。比如在德国巴登州有很多机械工业方面的企业,在汉堡市有很多特殊细分领域的企业,值得被收购。

“任何国家的企业到德国来投资,我们都会不设屏蔽和障碍。你只要带着钱过来就行了,随便买。汉堡也有很多企业被中国投资者买下,其中超过99%我们都不会干预。”汉堡市长Olaf Scholz说道,但一些涉及国家**、**方面的投资,联邦政府是有权干涉的。

而在近期就出现了这样的案例,德国政府在今年10月底,撤回了对中资企业收购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的批准。

“爱思强的收购案本来已经审核通过,但又有一些新的信息浮出水面,证明在国家**方面需要再度审核,所以联邦政府收回了许可。但这不表明这项收购会被拒绝,我们还在审核当中。”默克尔政府负责德国经济与能源政策的发言人Dr. Joachim Pfeiffer对此解释道。

但这一做法仍引起了外界的猜测,德国是否对中资收购产生了恐惧,担心技术企业的空心化?Dr. Joachim Pfeiffer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过去许多年中方在德国有很多成功的收购案例,现在只有两个案子因涉及国家**还在讨论中,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

“反过来说,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更难。比如必须要成立合资公司,把知识产权给中方的合作伙伴等。我们希望德国企业在中国,有同样开放平等的地位。”他说道。

Dr. Joachim Pfeiffer认为,在环保领域的空气、水、废水处理、废物处理、垃圾处理方面,中德双方都可以开展合作。德国有很多的技术和经验,中国也有很大的需求。如果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可以促进德国的就业,也可以把产品带到中国去生产,来开发中国市场,双方的共同利益是非常明显的。

“中资在德国的投资与并购,的确引起了德国很多人的议论,人们会疑惑中国人是不是要买空德国。但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在德国大举投资并购的时候,也有议论的声音产生:日本人会不会买空德国?很显然,这种情况后来并没有发生。”对于中资收购是否引起了恐慌,彭泽则用一个比方回应记者。

从跟着感觉走到跟着客户走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出海投资并购,率先迈向海外市场的国有企业,则有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参考。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副董事长张建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公司在出海的过程中也曾走过弯路。比如原来出海是跟着感觉走,想去*发达的欧美市场参与竞争,并且也有相应的资金实力。但由于不了解当地的水有多深,出海效果并不太好。

“现在公司做了一些战略调整,出海业务更倾向于跟着客户,如华为等中国的制造商走,为他们提供一站式服务。我们还会和其它中国企业抱团合作,所以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说。

张建卫还表示,中资对外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大问题就是人才,是否有适应拓展需求的人才对接被收购的公司,让其与自身业务实现结合。另外,当地的人文环境、法律制度也都需要适应。他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目前中外运长航海外*大的市场在东南亚和非洲,中东市场也在进一步发展中。

对于逐渐增多的中小企业出海,张建卫表示,中小企业出海的难度也很大,不过他们有自己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另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多中小企业对于出海做投资并购蠢蠢欲动,但又不太清楚海外的情况。他建议中小企业跟基金一起做并购,这样可以有更长的过渡期。

国家电网公司驻欧洲办事处主任雷宪章表示,国家电网从2011年开始发展全球国际业务,目前在欧洲,国家电网已经收购了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和意大利能源网相关公司的股份,并且在近期中标希腊的电网资产。

雷宪章介绍到,他们通常会先通过投行找项目,再落地找对方公司谈判。其中也有一些项目的收购,会因当地对国有资产的管控而终止。

“欧洲法律健全、商业运作规范,电力资产都很**,投资风险很小,一般投资回报率在8%-10%。而并购所需的资金不全是自己的真金白银,我们的融资发债成本很低,大概在2%。”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道。

在德国公司和中国公司的比较中,雷宪章还介绍到,由于竞争的因素,中国人的综合素质都很高,各方面能力很强。德国没有那么强的竞争,所以德国人通常只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擅长。“但在社会中任何事情都是由团队完成的,中国人由于综合能力普遍很强,容易产生知识重叠的地方,形成内耗。德国团队则容易形成单项能力优异个体的集合,而且德国人在团队讨论中更加公开化,这是值得中国人学习的地方。”他说。(编辑 林坤)21世纪经济报道

5.索尼转型阵痛持续:变卖中国相机工厂;

近日,日本索尼公司再次陷入了变卖资产风波。据了解,索尼宣布将位于广州的相机模块工厂索尼电子华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HE”),作价99亿日元出售给深圳欧菲光科技公司(002456.SZ,以下简称“欧菲光”)。而这一动作引起了该工厂工人的强烈不满,并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大规模罢工。眼下,索尼以为每名员工*多支付1000元人民币补偿金的方案平息了罢工事件。

出售工厂也是索尼迫于市场压力的无奈之举。据索尼市场公开数据显示,今年索尼照相机集成电路销售额已经持续两个季度下滑。对此,索尼相关部门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证实,索尼已重新评估并对其相机模组业务规模进行优化,将SHE产权转移给欧菲光,正是优化该项业务规模措施的一部分。

事实上,出售工厂对索尼来说并不新鲜。在此之前,索尼已经历了数度变卖资产的事件,而这,与索尼自身聚焦盈利产业,谋求转型发展不无关系。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即使索尼出售了其位于中国的相机工厂,但中国市场依然是其转型之路上的关键环节。

出售工厂断臂保身

根据索尼相关部门负责人给本报记者出示的材料显示,截止到11月25日早晨,已有超过90%的员工签署了复工协议,工厂的生产正逐步恢复。

事情缘于索尼出售其位于中国的相机工厂。11月初,索尼宣布与欧菲光签署了具有约束力的*终协议,转让其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以生产相机模组为主要业务的SHE全部股权。与此同时,SHE的原有员工也将一并转给欧菲光。

欧菲光是一家国内的精密光电薄膜元器件制造商,也是**的相机模组制造商之一。目前,该公司正在扩大相机模组业务并将其作为业务增长的支柱。

不过,担心待遇问题的原SHE员工对此表示反对,并用罢工的方式进行抗议。封锁工厂出入口、延误产品出货时间,原SHE员工过激的反应方式迫使索尼迅速给出了调节方案,并承诺为每名员工*多支付1000元人民币补偿金。据悉,SHE拥有员工达4000名,这一补偿方式或使索尼承受400万元的额外损失。

对此,**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飙向本报记者指出,此番出售工厂与其自身经营遭遇困难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关。

据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在本年度**季度中,受熊本地震影响索尼包括影像传感器和相机模组半导体业务营业亏损达 366 亿日元,营业利润亏损 为42 亿日元。另外,今年一季度索尼照相机集成电路销售额减少了596 亿日元,二季度持续减少 了203 亿日元。

近年来,随着手机双摄像头走俏,摄像模组产业也迅速膨胀,模组技术领域厂商达400多家,而Sunny(舜宇)和欧菲光、信利光电等中国厂商的摄像头模组技术已经快速接近国际水平。据市场调查机构TSR*新公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模组前五名中,中国厂商已经占据了三强。“对于索尼来说,模组订单的市场份额遭到了国内厂商的侵蚀”。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索尼**变卖资产。近3年来,索尼以出售公司大楼、PC、锂电池等业务的方式,来缓解亏损的窘境。在2016 财年**季度,索尼公司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10.8%,为 16889 亿日元;该季度运营利润相比去年同期的880亿日元下滑了48%,为457亿日元。而在本财年**季度,索尼的运营净利润便以同比下滑了74.3%,为212亿日元。

产业分析师梁振鹏指出,砍掉盈利薄弱的业务进行止损,是索尼开源节流的一种常用方式。

中国仍是转型关键

转型,对于亏损中的索尼来说是*佳、同时也是耗时*长的途径。尽管索尼此次迫于市场经营压力出售了SHE全部股权,但中国则是索尼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索尼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索尼目前在中国共有7家工厂,中国始终是索尼集团的至关重要的战略市场,索尼将进一步加强在中国的设计研发、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等运营行为。

目前,索尼产业链条涉及半导体、移动通信、家电、娱乐、金融等多个领域。随着相机模组、移动通信、电视等业务的不景气,索尼已经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VR等娱乐硬件领域,并希望其成长为向索尼集团贡献业绩的股肱。

今年10月,索尼发售了PS VR头显,借低价模式试图抢占HTC Vive和Oculus Rift的市场份额。索尼互动娱乐日本亚洲执行副总裁织田博之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家庭游戏***大会上称国行PS VR这个年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数据调研公司SuperDataResearch也于近日公布了索尼PS VR的销量预期,其在今年年底*后的销量数字将达到2602307份,超过Oculus Rift的355088份,以及HTC Vive的420108份。

尽管VR发展到现在技术依然不够成熟,但其带来的市场前景却非常诱人。高盛公司在报告中指出,未来VR的市场规模在2020年或达到800亿美元(约合5506亿元人民币)。随后,花旗分析师更加乐观地表示,未来20年内VR的市场规模可能突破1万亿美元。花旗还预计,硬件、尤其是头戴耳机设备将是VR/AR行业的主要增长源,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920亿美元。

另外,来自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为 15.4 亿元,预计 2016 年将达到 56.6 亿元,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 550 亿元。也就是说,在2020年,中国的VR市场将占据全球市场的十分之一。

蕴含自中国市场的VR潜力不容小觑。不过,多位受访人士对记者表示,VR业务尚处于发展初期,未来能否帮助索尼摆脱亏损泥沼还尚待观察。(李瑞娜)中国经营报

6.联通混改合作方案仍在讨论中 资本合作可能性小

11月30日,中国联通发布公告称,针对“联通混改方案已确定并送审,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均会参与”的传闻,经向上市母公司问询,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及联通集团被列入混合所有制改革**批试点事项未得到*终批准,具体实施方案依然处于讨论中,还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11月30日上午9时许获悉上述传闻后,**时间向中国联通进行求证,其综合部工作人员回复称以公告内容为准。

就在联通发布公告的同日,多位业内分析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近期联通与BAT业务来往频繁,一方面,意味着中国联通与互联网企业的业务互补性较强,今后的合作围绕布局流量生态会朝着更深入、用户针对性更灵活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联通整体市值较高,且BAT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所以互联网企业同时入股、进行资本合作的可能性比较小。

BAT间存竞争或致资本合作可能变小

12月2日,分享通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志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BAT是业务运营、发展为基础的企业,资本属性较弱,通过资本层面与中国联通合作、且参与混改的可能性较弱。

“王晓初履新中国联通后,公司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此前与百度、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均指向具体的业务领域合作,形成资源互补、产业链协作,并未提及资本方面的内容,资本方面的合作未必是能让各方的利益得到*大化,虽然业务合作侧重点不同,但没有冲突,可以实现共赢。”蒋志祥说。

蒋志祥的观点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联通同时引入BAT三家的资本,无论三家股份有多大差异,都可能意味着三家都将获得参与联通决策的机会,三家很可能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谁也难与联通有深入的合作。同时这种制衡关系,很可能导致BAT都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如果三家企业的总投资少于200亿元人民币,虽然联通的财务状况会有明显好转,但仍不足以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抗衡。”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说。

回看今年10月10日,中国联通发布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公告,其中提到联通参加了发改委的混改专题会议、正在研究讨论混改方案、被列入**批试点还未获批,具体方案还在讨论。

“通过与11月30日的公告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有如下变化,联通就混改做了准备,上报了方案还未获批,可能有变数,引入BAT应该是方案之一,但是否是***个并不清楚。”付亮分析称,若是联通集团或上市运营公司引入外部资本,特别是持股占比达到10%以上的民营和外资,发改委并不具备决策权,若只是沃阅读、沃音乐引入外部资本,中国联通则具有更多的主动权,而且有利于向流量经营战略的转型。

牵手BAT布局流量经营生态

蒋志祥认为,中国联通与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业务合作是整个行业走向开放、互联互通趋势的必然趋势。“中国联通是基础运营商,BAT的产品是基于基础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之上来研发、推广、升级自己的产品,所以双方的互补性较强,合作起来有助于打造一个业务生态。”蒋志祥说。

在今年11月3日召开的2016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联通副总经理邵广禄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混改合伙人一定是业务、产业链互补性强的企业,而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与联通业务互补性较强。

在2016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闭幕后不久,中国联通便分别与腾讯、阿里巴巴合作,先后推出了腾讯王卡、蚂蚁宝卡两款新产品,其中面向腾讯系移动端产品应用、支付宝定向减免流量成为新产品的亮点。电信分析师项立刚认为,腾讯王卡与蚂蚁宝卡的推出是中国联通与BAT等互联网公司合作的开始,与BAT的业务合作,实质目的是流量经营生态的布局。

“4G商用后的两年时间里,电信行业已经认识到传统的语音业务、单纯的流量收费和大多面向toC(针对消费者市场)的业务模式将被市场逐步限制、淘汰。与业务互补性较强的企业合作,加强内容消费的合作,流量多向定制、多向收费的模式更具灵活性,这也是流量经营生态的概念。”付亮说,“*新的两款产品推出后,得益于流量的激励,腾讯系产品和支付宝广泛的用户覆盖有助于联通发展新用户,而互联网企业的日活跃用户数量、消费频次也可借机提升,这也是各方利益*大化的合作方式,只要推广开来,变现也能在较短时间实现。”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11月25日举行的2016移动互联网流量**峰会上,中国联通宽带流量经营事业部总经理周华称,依靠规模红利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了,更进一步深化流量经营的模式是生态化。

周华认为,当前用户纯流量付费意愿不强,但同时内容与流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后向经营是流量激发、精准营销的利器,流量转结、流量转售、转赠等多样化的需求经营可强化流量的一般等价物属性,并成为互联网企业关注的焦点,互联网企业会在整体生态中占据重要位置,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将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流量合作朝深入细化方向发展

在与百度、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中国联通的流量经营生态布局已经开始,对于今后的合作走向,业内人士认为将向着更深入、用户针对性更灵活的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从百度百科等渠道发现,在发布腾讯王卡、蚂蚁宝卡之前,中国联通广东分公司与腾讯2013年曾联合发布了微信沃卡,这个产品与*新的两个产品均具有定向流量减免的相似特点,但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微信沃卡仅免去300MB的微信流量,腾讯王卡则免去腾讯系移动应用的全部流量,蚂蚁宝卡系列则当即赠送2GB流量;微信沃卡仅在广东等少数南方省份试点,用户的门槛是套餐资费66元以上或者沃派套餐,腾讯王卡、蚂蚁宝卡面向**,*高的资费门槛是蚂蚁大宝卡,每月套餐为36元;微信沃卡限于3G用户,后两者未做此方面限制。

据了解,微信沃卡于2013年8月推出,背景是因为语音等传统业务的收入占据电信运营商的一半以上、微信对电信运营商的传统业务造成了冲击、“向微信收费”的声音弥漫在电信运营商内部,因此,这一合作被誉为“运营商OTT(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业务的破冰合作”。

而在广东联通推出微信沃卡进行试点后,*终也未能在**铺开。“当时的思路是收取套餐资费、卖流量,而且做了范围限制,一定程度上相对被动,中国联通的信心与决心也不如现在。这次的两个产品推出背景是中国联通较此前主动地寻求合作,开放程度较高。而且在具体设计上,例如腾讯视频的片前广告与视频分开计费,鼓励支付宝高频使用消费,诸多细节表明针对企业的应用软件和用户使用行为有了更细腻的操作。”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说。

项立刚认为,中国联通与BAT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产品、业务进行深入合作、开发是必然的趋势,是多方共赢的合作,这与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曾任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时对天翼视讯等业务进行混改的思路相近,若BAT参与联通混改,这也是所有可能的方案中,实行可能性较大、难度较低、利益*大化的一个。(张靖超)中国经营报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图片 裁员 华为 Oculus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