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亿美元收购NXP,高通将主导汽车芯片市场

分享到:
307
下一篇 >
1.470亿美元收购NXP 助力高通成全球**汽车芯片供应商;2.高通并购恩智浦,供应链管理为首要挑战;3.彭博:高通收购恩智浦后将主导汽车芯片市场;4.SEMI:近三年全球晶圆出货量将持续上扬;5.智慧城市需求不如预期 IoT半导体营收预测下修;6.英特尔无人驾驶小目标—携手东软、红旗发布智能驾舱平台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470亿美元收购NXP 助力高通成全球**汽车芯片供应商;

腾讯科技讯 10月27日,高通今天宣布,将以每股110美元的现金收购恩智浦半导体公司

4.SEMI:近三年全球晶圆出货量将持续上扬;

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近日公布年度矽晶圆出货预测报告,针对2016年至2018年矽晶圆需求前景提供相关数据。预测显示,2016年抛光矽晶圆(polished silicon wafer)与外延矽晶圆(epitaxial silicon wafer)总出货量将达到10,444百万平方英寸(million square inches; MSI),2017年为10,642百万平方英寸,而2018年则为10,897百万平方英寸(参见表一)。今年整体晶圆出货量可望超越2015年创下的历史新高纪录,2017年及2018年预计也将持续攀上新高。

SEMI公布年度矽晶圆出货预测报告,针对2016年至2018年矽晶圆需求前景提供相关数据。

SEMI台湾区总裁曹世纶表示:“今年初矽晶圆出货原本表现疲软,但*近几个月开始走强,预期该正向动能可望延续,因此今年、2017与2018年,都将较前一年呈现温和成长局面。”

表一、2016年全球矽晶圆预估出货量

资料来源:SEMI,2016年10月

* 以上出货数据**半导体应用领域,不含太阳能相关应用

矽晶圆乃打造半导体的基础构件,对于电脑、通讯产品、消费性电子产品等所有电子产品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元件。矽晶圆经过高科技设计,外观为薄型圆盘状,且直径分为多种尺寸(1 寸到 12 寸),半导体元件或“晶片”多半以此为制造基底材料。CTIMES

5.智慧城市需求不如预期 IoT半导体营收预测下修;

由于智慧城市应用需求不如预期,市场研究机构IC Insights下修对未来四年的物联网(IoT)半导体营收预测。IC Insights指出,全球连网装置成长数量已显着超过上网人数,目前每年物联网连网设备的增加数量是上网人口的六倍以上。然而,尽管连网装置数量持续增加,IC Insights仍将未来四年IoT相关半导体营收下修19亿美元,主要原因在于智慧城市应用,如智慧电表与基础建设的需求不如预期。

根据IC Insights*新预测数据,物联网半导体整体销售于2016年仍可成长19%,达到184亿美元。但根据该机构所提的市场驱动报告书中指出,原本估计2014~2019年间,物联网半导体市场的复合年平均成长率(CAGR)为21.1%,现在则下修为19.9%;估计2019年物联网半导体市场销售额为296亿美元,低于先前预测的311亿美元。

此一改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连网城市应用之半导体营收预测调整;IC Insights原先估计该类应用在2014~2016年间的CAGR为15.5%,现在仅剩12.9%。不过,连网汽车应用领域,其半导体营收CAGR则由原先估计的31.2%增加为36.7%。估计到2019年,连网城市应用之物联网半导体销售额可达到157亿美元,连网汽车晶片市场销售额则由原先预测的14亿美元攀升至17亿美元。整体而言,2016年连网城市领域的物联网半导体营收估计可成长15%,达到约114亿美元;而连网汽车领域的物联网半导体营收则估计成长66%,达到7.87亿美元。

另一方面,IC Insights也略微上修穿戴式应用物联网半导体销售预测。此一应用市场2015年成长率高达421%,达到18亿美元;而在苹果(Apple)于2015年进军智慧手表市场之后,估计穿戴式物联网半导体市场2016年销售额可成长22%,达到22亿美元,到了2019年则可增长至39亿美元。

同时,IC Insights对连网家庭与工业物联网领域之半导体销售预测则未改变。该机构估计连网家庭物联网半导体市场在2016年可成长26%,约达5.45亿美元,而工业物联网晶片市场则可成长22%、达到35亿美元左右。工业物联网半导体市场2014~2019年间的CAGR估计为25.7%,营收规模可由2014年的23亿美元,成长至2019年的73亿美元。新电子

6.英特尔无人驾驶小目标—携手东软、红旗发布智能驾舱平台

集微网消息,曾经屡次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桥段——无人驾驶汽车,如今正驶向我们的生活。10月26日,英特尔携手东软集团、一汽红旗联合发布“智能驾驶舱平台”。该平台的发布意味着英特尔以智能驾驶为起点向着无人驾驶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智能化与汽车的融合,正在革新着人们的驾驶体验。此次发布的“智能驾驶舱平台”以强大的计算性能实现系统整合,降低用户成本;采用虚拟化技术,以一个硬件平台无缝支持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数字仪表以及车载导航仪等多个高清屏幕的使用和互动,提升用户体验;它还支持CPU和GPU硬件虚拟化加速,支持dual OS满足仪表和娱乐,实现智能驾驶的不同需求。

智能驾驶舱平台“智能驾驶舱平台”是国内**的高集成度解决方案,基于东软C4-Alfus平台进行研发集成。C4-Alfus平台是由东软自主研发的下一代座舱系统,它融合了业界**的虚拟化技术,采用大尺寸和高分辨率触摸屏的集成开发技术,可以整合车内信息,实现多屏互动。同时,C4-Alfus平台可以通过车内车外的互联互通技术与其他多个平台无缝连接,实现高集成度、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座舱系统。C4代表Cockpit(座舱),Combination(融合), Connectivity(互联), Cloud(云)。

●Cockpit:多屏互动,整合车内外信息,智能座舱系统。控制、导航、仪表、**、整合等方面形成多屏互动;

●Combination:融合多发资源,提升用户体验。体现在开放平台,接入第三方应用与服务融合。通过虚拟化的技术,把第三方应用、车厂应用、Cluster、ADAS系统以及本地应用等进行处理器的分配,虚拟化技术则支持多个操作系统;

●Connectivity:通过互通互联架构,实现无缝连接平台。通过LTE和V2X车与外界相连;通过CAN、以太网实现车内电子电器的连接;ADAS包含前后5个摄像头,娱乐方面则由蓝牙、wifi、USB提供技术连接。

●Cloud:开放云应用架构,提供定制化云服务;基于开放的云平台引入更多的移动互联网伙伴,通过框架来打通、云、APP研发者。C4-Alfus不仅是一个终端,还包括后台的云端,东软已经打造了一个基于车联网的云服务平台。这个平台目前正在运行过程当中,可以为用户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服务和车辆的**监控。

为了保证平台数据传输的**性,东软还建立了一个独立的车联网**中心。实际上Neu-Scar**软件组件、Neu-STG**传输网关等**技术,国际车厂已经在使用了。

关于三方的合作此次三方的合作,英特尔的角色引人关注,它正在从一家PC公司转型为驱动云计算和数以亿计的智能、互联计算设备的公司。汽车变得越来越智能,计算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而这正是英特尔的优势之所在。

英特尔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伟

这次推出的“智能驾驶舱平台”是基于英特尔® 凌动™车载处理器Apollo Lake,该处理器于今年10月25日在巴塞罗那物联网解决方案大会上发布。英特尔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伟表示:“今天东软、一汽红旗汽车和英特尔联合发布的‘智能互联驾驶舱平台’,是我们在提升全新智能驾驶体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平台基于英特尔® 凌动™车载处理器,是英特尔专门为车载体验所设计的全新处理器,我们期待和合作伙伴推出更多的基于英特尔® 凌动™车载处理器汽车解决方案,积极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

会后的采访中,陈伟表示,“这是我们第三代汽车领域的产品,这一代产品做了很多在芯片层面的整合,如多传感器的整合,多运用用的同步,都在芯片当中做到了微秒级同步,包括汽车行业的认证。我们这次推出的产品虽然叫E3900,还专门有一款专门为汽车做的A3900,所以它的要求和通过的认证比E3900工业级的更**。”

英特尔对智能驾驶的投入主要在四个部分:一是通讯:5G技术;二是终端器件智能化的投入;三是数据中心的投入;四是与东软合作的,就是在汽车人机互动的界面当中的仪表和IVI系统的整合。

陈伟认为,这一次东软和一汽红旗选中英特尔的平台很主要的原因是英特尔负载整合和操作系统虚拟化,可以用一款芯片支持多种服务,可以使整个人机界面的体验可以提高。

一汽技术中心信息化总监李谦博士介绍,中国一汽应该说是进入整个智能驾驶这个领域非常早的一个企业。从2003年已经开始自动驾驶的研究。在车辆定位导航,包括车辆通讯,自动控制这类的领域当中有深厚的技术积淀。2013年伴随着**台红旗H7轿车的上市,实际上已经把很多高阶智能驾驶技术融入到这个产品当中去。对于三方的合作,他表示:“作为各自领域内的领军企业,一汽红旗、东软和英特尔共同推出‘智能驾驶舱平台’,三方融合共进,推进驾驶领域的技术革新、体验**,将为汽车产业带来变革性影响,为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树立标杆。”

东软集团在大家的印象中一直是一家软件���司,其实早在5年前,东软就建立了硬件部门,开始产品设计,目前有3600人的团队专门做车载电子。**副总裁、东软汽车电子解决方案事业本部总经理简国栋表示:“东软早在1991年就进入汽车电子领域,拥有20多年的汽车电子行业实践和积累。东软此次与英特尔、一汽红旗的合作,立足于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各自潜力,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推动汽车产业变革和转型,促进科技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发展。”

发布会上透露,预计搭载“智能驾驶舱平台”的红旗汽车*早将于2018年量产,现在的车型处于研发过程当中。而英特尔*新推出的面向车载的A3900系列芯片将在2017年**季度上市,芯片样品目前已提供给一汽、东软等合作伙伴。

与互联网企业造车存在共性也有不同相关调查显示,2013年,有18%的消费者表示希望购买无人驾驶汽车;2014年,50%的消费者表示希望购买人驾驶汽车;如今,已有超过三分之一消费者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将是“驾驶的未来”。同时,无人驾驶市场也在快速增长之中。预计到202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420亿美元;2030年,将有1.2亿辆无人驾驶程度不同的汽车上路;2035年,无人驾驶汽车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一。

不仅是硬件厂商,互联网厂商也都纷纷看好无人驾驶未来的广阔前景,阿里巴巴、乐视等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车载系统,搭载YunOS的荣威RX 5早已量产上市。

关于如何看待互联网企业造车的问题,东软集团汽车电子事业部总经理技术总监孟令军告诉集微网,“很多互联网企业造车有不同的需求。有可能它的娱乐系统是自己做的。这些互联网企业更在意它的通讯,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方面,可能很多公司在硅谷或者是德国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研发中心来做这个工作。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造车,他这部分工作也要找Tier1来做。”他认为,实际上互联网企业的产品规划和今天发布的产品规划,从智能化角度来说,是差不多的。

在无人驾驶方面,互联网企业与硬件厂商的区别,陈伟是这么看待的。

“无论是做系统,还是做服务的互联网企业做物联网的时候,都是搭建一个软硬件平台,将来为了支撑更新的用户服务。”陈伟告诉集微网,“因为互联网企业对用户端的服务有一定的积累,所以他们希望介入到各种各样的载体,汽车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阿里做的这件事情更多是把互联网上的服务,整合到汽车体验当中。而我们之间的合作有共性也有不同。我们是在芯片、硬件层面可以更大范畴的去整合一个车载和人机互动的界面系统,可以支撑将来更多的服务,至于说是YunOS,还是其他的服务,都可以支持。”

在无人驾驶领域,英特尔拥有****的优势,能够提供从汽车、网络到云的端到端无人驾驶解决方案。英特尔为无人驾驶协作提供广泛的资源:车内计算;强大的云和一套机器学习解决方案;高带宽、低延迟连接系统;强大的内存和FPGA技术;人机接口以及**技术。目前,英特尔正在不断投资于这些技术,以实现无人驾驶。同时,无人驾驶的实现需要一个全球生态系统支持。为此,英特尔正在与汽车、科技行业以及其它领域的专家一起携手,应对无人驾驶当前面临的挑战。

缔造中国传奇——“神秘”的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

英特尔在中国31年,上海紫竹亚太研发中心11年,2000多名员工,培养了2名****工程师和7名英特尔**工程师,荣获21项IAA(英特尔成就奖)。这一在上海深藏11年的英特尔研发基地战绩赫赫,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英特尔软件与服务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何京翔激情满满的介绍了英特尔在中国的*大Site。

英特尔与中国

英特尔正在从一家PC公司转型为驱动云计算和数以亿计的智能、互联计算设备的公司。当下,云和数据中心、物联网、存储、FPGA以及5G形成增长的良性循环,这一过程蕴藏着巨大机会,驱动着英特尔的转型发展。何京翔表示,如何能够通过我们在前端技术的推动和后端技术的支持,形成这样一个正向的反馈,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在这一浪潮中,以中国移动互联网7亿多的用户来看,中国物联网的机会将远远大于美国。

20年前英特尔CEO欧德宁曾讲过,中国是计算行业的不老泉。正因为看到中国的市场、中国的研发人员和经济的活力,英特尔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何京翔指出,英特尔在中国31年,缔造了一个传奇,取得成功的三因素是:

首先在中国政策议程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中国政府说开发西部,我们在成都建厂。振兴东北的时候,我们在大连建厂。开发浦东的时候,在紫竹建了研发基地。不管是“互联网+”、“双创”,我们都积极参与。”其次,英特尔作为一个技术公司,为中国带来*好、*先进的技术。“但是只有我们自己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环境。”*后,与中国合力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不仅卖英特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通过与本土厂商的合作,让我们在中国,是31年来非常成功的一个外国企业。”

目前英特尔在中国有五个Site,包括销售总部和业务总部,分别在北京、上海、大连、成都和深圳,总共有7500名员工,仅上海紫竹亚太研发中心就有2000多名。所以说,上海是英特尔在中国*大的Site。

紫竹的傲人成绩

亚太研发中心于2004年注册,2005年入驻上海紫竹。其实从1994年开始,英特尔逐渐搭建团队,从软件到硬件,发展成综合性的研发机构,除工厂外,包含各事业部的产品部门。

在定位方面,何京翔从两方面回答了集微网记者。从技术范围来讲,亚太研发中心是基于系统集成层次方面的,从软件,部件到应用的优化范围,只要不触及芯片设计的部分都在上海。而从市场层面来看,目前上海有很多项目是全球的项目,服务于英特尔全球研发的需求,同时也关注中国市场。像支持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和华为的一些具体合作在上海,我们近水楼台,可以直接和用户有很好的接触。

在人才培养方面,何京翔对紫竹的选址非常感谢紫竹,因为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大就在旁边,让我们在这里作为一个聚宝盆,聚集人才。11年来紫竹有2000多名员工,加上实习生和Contract,这个Site每天有2500人左右在这里工作、进出。按照全球标准,我们在紫竹培养了2位****工程师,7位**工程师。在整个中国之内,共有14~15个**工程师,我们这里占了9个。真正英特尔的技术大咖,是集中在我们这里的。

这里,何京翔透露了一个数字,那就是95%的工程技术人员是中国本土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在美国大学上过**学。对于指责中国的教育系统不成功的说法,何京翔非常不赞同,一方面教育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好,另一方面毕业之后为他们提供很好的科研成长环境,给他们一个国际化的视野,这非常重要,还是真正能够培养出很多世界**的人才。如果非要说一个弱势的地方,英特尔公司数据中信实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周晓梅指出,本土工程师在业务衔接方面的能力需要再提高,我们能力很强,干活很棒,却讲的不够。我们需要在沟通力、影响力方面加强。

数据中心的新机会

在数据大爆炸的今天,英特尔将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周晓梅指出,从全球来看,转向云计算、网络转型和数据分析的增长将为英特尔数据中心部门带来新的机遇。利用英特尔强大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能力,可以帮助英特尔在未来10~20年里实现新的增长。

作为英特尔业务成长*强的部门,数据中心业务的增长强有力的带动了英特尔的增长。除了保持计算能力的实力,英特尔还将业务拓展到四个全新方向,硅光技术的突破、先进的OMNI-PAHT架构、至强技术和FPGA的加强以及3D XPoint DIMMs。

在硅光技术上,英特尔是业内***家在芯片上集成硅光的公司,拥有大于20%的成本优势,这一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今年将实现商用推广。OMNI-PAHT架构上,英特尔能提高10%的性能优势,60%的更低系统功耗,实现20%的系统成本节约。至强技术和FPGA加速、算法的结合,2倍更低的延迟和2倍更高的带宽将为英特尔创造更多机会。3D XPoint DIMMs能够达到2倍存储器容量,1/2的DRAM成本,英特尔已经开始朝着这个技术方向转型。

从2015年投资者大会上公开的数据中心增长预测来看,从2015年到2019年,数据中心将迎来15%CAGR的增长,远超于CPU的12%。周晓梅强调,5年前英特尔数据中心从美国搬到中国,从20多人的团队发展到近200人,这足以证明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正因为看到了中国的巨大市场,云计算、大数据、网络的新机遇,美国总部才愿意把这一快速增长的部门放到中国来。(集微网刘洋)

英特尔上海亚太研究中心项目展示

你可能感兴趣: 市场行情 图片 NXP 汽车 高通 收购 芯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