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苗绣专家记录苗寨里的传承故事

分享到:
241
下一篇 >

2013年8月2日-8月10日,佳“你们拍摄的那一年,我把它拿到广州去参展,就被人买走了。”提到那些被买走的银饰,他想到了当年自己父亲亲手制作的那些连照片都没“也就再做一、二年吧。年岁大了眼睛和手都不行了,现在我做的东西和手艺都是为了传下去的,“他(杨昌杰)还是蛮上进的,自己去交流、学习一些其他的民族传统技艺,而且还上学,进修艺术类课程。希望在他手里苗族银饰“其实,我现在做的这些适合现代人佩戴的银饰的就是把传统银饰的一些代表性元素独立出来制作成小型的银饰便于佩戴而已。比如说,蝴蝶妈妈、荆棘鸟、阴阳鱼等等。同时我可以把这些小部件做得更加精美、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当这些象征性符号慢慢被大众接受后,我可以再次把他们还原成大型的工艺品,从而让苗族的文化真正成为**艺术品。”杨昌杰一边拿着自己制作的一个镶有青花瓷片项链坠,一边面对摄制组的镜头讲述起了他拜访景德镇的制瓷民间艺人后,将二者**融合的故事。下一步他还准备把一些木雕也嵌入其中。

父子三代的传承在西江千户苗寨中一间不足10平米的小铺面里继续演绎着。

博物馆中的“苗疆故事”

曾丽,一位苗绣的私人收藏家和苗绣研究的学者。在她开办的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的顶层会议厅里,这个秀美的女士娓娓地讲述了一个三年前的故事。曾丽女士的父亲曾宪阳老先生曾经是贵州某媒体的记者,上世纪50年代到贵州各地采风,拍摄了一组记述苗寨风貌的图片。曾丽前几年踏着父亲的足迹回访了这些地方,但是父亲镜头里唾手可得的多情而美丽的“苗女”在寨子里已经不复重现,只剩下了老爷爷、老奶奶留守在寨子里面,年轻人都已经外出打工了。**她在稻田里看到一位劳作的老奶奶,特意把她请出来,让摄影师拍摄她劳动时的服饰。之后,老奶奶又把她带到了家里,拿出了一套儿媳妇从城里为她花了700多元购置的机绣的苗族盛装。曾丽请老奶奶穿上,为她拍照,但是她无论如何也不肯穿。*后只好曾丽自己穿上,供摄影师拍摄。此间,老奶奶的脸上一直流露出异样的神色。拍摄完毕后,曾丽和老奶奶聊天才知道,刚才穿的那件衣服是老奶奶为自己准备的百年以后的寿衣。而此前老奶奶用毕生精力手工缝制的苗族盛装已经被出售了。曾丽谈到此处黯然神伤:“现在再想收购到精美的老绣片已经很困难了。老人们眼花、手抖,拿不了绣花针了,年轻一代学习者寥寥。很多绣法都已渐渐失传。苗绣绣片中的蝴蝶妈妈和水泡的故事、生殖崇拜的图腾也渐渐很难有人再读懂了。”

博物馆中陈列的每件绣品都默默地讲述着一段段人生,讲述着苗族这个古老民族的哲学故事。佳像佳能这样能够认真严谨、原汁原味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她也将苗绣、苗银中的图腾纹样移植到女士丝巾等更易为现代人所使用的服饰上,创立了“苗疆故事”的品牌。将*传统的植入到*现代中,用市场的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的同时,返哺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的保护和知识普及中。

星火相传

2010年5月佳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组深入贵州黔东南地区16个县市,穿行1万多公里,用简短的影像技术**、深入、系统、科学地记录了苗族银饰煅制技艺、苗绣、芦笙的制作、芦笙舞、祭牯(鼓)藏等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具代表性的项目。项目组共采集了珍贵照片五万多幅,动态视频300多小时,并将其整理为**套苗族非遗影像数据库捐赠给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政府方面对于佳能(中国)的这个项目曾经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次回访贵州期间,佳能(中国)企业品牌沟通部总经理鲁杰女士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思路以及未来的合作前景,与贵州当地相关政府部门举办了研讨会。在研讨会上,贵州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领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领导不仅高度赞扬了这个项目,更为项目组提出宝贵建议,他们认为佳能的非遗影像数字化保护素材如果与当地非遗专家提供的文化内涵阐释的相关资料相结合进行,即将精美的图片、视频配合专业的文字解说相结合,能够更有深度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贵州当地文化,会对非遗的保护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 图片 收购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