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文:创维未来经营性和资本性增长并重

分享到:
12094
下一篇 >

人物: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

中国电子报社总编辑胡春民

时间:11月11日

地点:湖南长沙

缓解彩电有效需求不足 政府可以有所为

胡春民:目前整体经济形势不太好,GDP增长速度一直在下滑,对彩电业的影响很大。你作为我国彩电行业领导企业的负责人,对当前这种状态有什么看法?

杨东文:确实,彩电市场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了,预计今年彩电销量依然是4500万台,没什么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其实,这种增长疲软状况不仅出现在彩电行业,其他传统家电企业也面临尴尬处境,像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白电企业都出现了市场下滑迹象。

我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两个问题:**,传统产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一些消费者觉得该买的都买了,没必要再买;另一方面,买不起的消费者仍买不起,收入水平过低或没有购买通路,形成不了购买力。**,传统产业技术**和创造性的需求还没有形成。虽然新的需求也在高速增长,例如文化需求、体育需求和娱乐需求等,但它们吸引劳动力、贡献GDP的程度还无法取代传统产业对GDP的作用。

在有效需求不足和新的需求还没有形成的过程中,传统产业市场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供给过剩,所以现在整个彩电行业都在讲转型和结构升级。目前,技术**主要体现在OLED显示技术的突破上,而商业模式的**主要体现在能否形成有效的内容服务。如果彩电企业能够通过技术**让产品转型,让消费者觉得家里的彩电落伍了,那么就可以提升消费者更新换代的动力。当然,彩电企业也可以通过增加出口投资来解决供给过剩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看,在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难题上,国家也有更多的文章可做。此前,家电下乡、节能补贴、以旧换新等政策对促进消费起到一定的作用。除了花钱之外,其实国家还可以通过政策推动产业升级,让消费者形成有效需求,变成生产力。

以国家政策为例,我们可以学习美国通过立法程序规定模拟信号退出市场的具体时间,用市场手段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有效需求。而不是让落后的模拟信号技术反过来要求数字电视必须有高频头,增加成本。我的建议是,国家应该通过政策推动将模拟信号强制转换为数字信号,甚至转向高清信号,这不仅能够释放一些有效需求,还能带动终端产品以及数字内容、文化产业的升级。我们都知道彩电是耐用消费品,我国彩电推荐使用年限是7年,如果电视使用超过7年,因电视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责任可以不在厂家,厂家可以不予理会,能否将这一标准强制施行?如果可以,也能够让制造业产生更新换代的需求。

此外,有效需求不足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有些人收入过低,买不起电视。这涉及收入分配结构的问题,我觉得可以通过调整税费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而且现在物价上涨过快,调整税费制度也理所应当。

总之,面对目前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经济低谷,国家还是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加以缓解。

OLED是升级技术 回避不明智

胡春民:几年前就说彩电业的寒冬到来了,现在还在说彩电业的寒冬。其实这几年我国彩电业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这个角度讲,与你讲的我国彩电业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看上去有点矛盾?

杨东文:不矛盾。因为彩电毕竟是一个技术产品,除了国家政策推动产业升级之外,它本身技术的变革也是产业升级,例如,从CRT到平板,再到LCD、PDP,以及现在智能电视,都与相关技术的发展相关。但是人类的需**一样的,耐用消费品不像快速消费品,买了之后至少要用好几年的。

胡春民:你认为彩电业未来具有**性的、对产业发展方向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技术有哪些?

杨东文:我觉得有两条路线:**条路线是显示技术。目前,大家都比较看好OLED显示技术,不管从它的色彩还原度、响应速度,还是清晰度、超薄、超清等,都超越了此前的一些显示技术。而且这些特性也决定它将在手机、手表、电视、车载、医疗器械等方面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只是现在大尺寸OLED显示屏供货量不足,还没能形成主流。也有人认为,3D显示技术是显示的未来,但目前来看,它比OLED显示技术更加不成熟。所以我认为,目前更有可能产业化、市场化的技术应该是OLED显示技术。**条路线是智能化。借助互联网技术,电视成为一个智能化终端,人机交互得到不断改善,后端的内容也得到不断丰富。目前,大家还处于探索期,没有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正是因为看到这样一个未成形的市场,大批互联网企业才会涌进电视行业。但是推动OLED显示技术发展的还是以硬件厂商为主。

胡春民:从CRT到LCD是**性的显示技术,所有电视都要替换掉。但是现在液晶电视也在进步,到年底大概有近10条8.5代线即将投产,而如果OLED显示技术是未来方向,是不是与投资有些冲突?

杨东文:存在这个问题。这有点像当年很多企业表示要做“CRT的*后守护者”一样,但是*终还是守不住。所以新的显示技术*终能否颠覆掉旧的显示技术要取决于新的显示技术的竞争力,例如价格、技术指标等等。因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是非常理性的,只要价格合适,性价比高,技术指标又更先进,就会选择购买。

当然,你说的这种情况会造成一定的延迟性,但它不能扭转整个显示技术的趋势。虽然目前主流还是LCD显示技术,但是从各个指标来看,能代表未来的还是OLED显示技术。现在OLED显示技术的缺点是良品率不高,导致产量和市场供应不足。如果OLED显示能提高良品率,将非常有竞争力。因为OLED显示没有背光环节,是自发光的,在材料成本上是有竞争力的。在工艺上它是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将金属粉沉淀在玻璃基板上,但是金属粉很贵,又难以沉淀均匀,会导致一些浪费,所以造成大尺寸OLED面板的良品率不高,在这方面小尺寸OLED面板已经没有问题了。所以OLED拥有成本优势,只是现在没有把价格降下来。

胡春民:是不是可以说中国OLED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差无几?

杨东文:目前,在小尺寸上是齐头并进的,在大尺寸上韩国LGD比较靠前。这跟LGD的决心有关,它把一整条8.5代线改造成OLED面板生产线。为什么大家放心投OLED显示技术呢?因为OLED投资有一个好处是原来在LCD上的投资不会全部浪费,它会增加一些工艺环节,也会减少一些工艺环节,增加一些设备,也会优化一些设备,但不会用不上。

中国企业适合专业化整合

但小米模式言胜尚早

胡春民:目前大家都在提出**驱动战略,但对整机企业来说,**驱动的核心点在什么地方?毕竟对整机企业而言,需要**的地方似乎都是别人的,比如屏和芯片。

杨东文:**驱动*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消费者购买。我们不是面板厂商,也不是芯片厂商,而是一个整机厂家,所以**驱动主要集中在品牌、市场以及应用开发上。技术**一方面是技术突破,改变原有产品的形态,使其更符合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技术的整合,挖掘消费者新的需求。针对消费者这两种需求,整机厂商有两条道路可走,要么像三星一样,垂直产业链整合芯片、面板和整机,TCL也想走这条路;要么只做整机,其他则采取供应链整合的方式。后者又可分为两种合作方式,一种是生意上的简单合作,因为你的比较便宜、比较好,我就买你的;另一种则采取深度的供应链策略,例如,我们入股LGD,双方可以做一些联合实验室,采用一种战略合作的方式。不管是垂直产业链整合,还是只做整机,都有成功的案例。垂直产业链整合做得比较好的有三星和LG,而供应链整合比较成功的有苹果。

我发现,市场越大,供应链整合越普遍,而在一些小市场更有可能走垂直产业链整合的道路。以****大消费市场的美国为例,它们非常讲究全球产业链的专业化整合,芯片、面板和整机都是分开生产的。基于人口基数和不断增强的国力,中国已经是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将来还可能成为****大消费市场,所以我认为,中国将来走向全球专业化整合道路更佳。

胡春民:现在大家都比较认可小米模式,就是以小米为核心,整合形成产业生态圈,但在这一模式下彩电整机好像是被别人整合了。有人认为,小米模式与整机企业相冲突,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东文:我觉得此一时彼一时吧。作为一个企业,小米是否成功目前还没有得到财务上的认可。小米目前在市场上好像得到认可,但能够持续多久还很难讲。现在大家都在讲生态圈,小米生态圈、乐视生态圈,我觉得这些生态圈能否成功还不好说。这背后隐含很多因素。**,要看市场是否足够大;**,不仅要看在全球市场的技术号召力,还需要看文化的号召力。

再回到小米亲自做硬件进行生态整合这种方式,我觉得它所做的整合更主要是一种营销手段。因为与苹果相比,它没有自己真正的操作系统,只是一个UI,我们现在使用的操作系统依然以安卓和iOS为主。同时,它自己亲自做硬件,其实和其他合作伙伴不是真正的合作关系而是竞争关系,乐视生态圈也有这个问题。

到目前为止,小米比较成功的还只是手机,其他的一些产品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不是成功的模式,还有待观察。

媒体和专家在评判小米模式时应该理性和严谨,要在事情有眉目之后再评判。而不是还在发展过程中就妄加判断。

国际化是重点

创维未来将走资本性增长模式

胡春民:创维一直专注做彩电,近些年开始涉入白电。中国企业在稳健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做大做强。创维并购东芝白电是外延式增长,你觉得创维未来发展更多的是内生增长,还是外延式增长呢?

杨东文:企业*早都是靠经营性增长,从某一产品或者某一项技术出发,进入某一个细分市场,*终成为该市场品类的领军企业,一旦成为品类老大就一定会出现增长瓶颈。因为市场环境和政府监管都不会让你吃独食,你*多只是一个领头羊,一家企业不可能吃掉一个行业,即使是苹果那么强大的企业,也只吃掉智能手机市场的一部分。所以一个经营性增长的企业一定会碰到天花板。

经营性增长的企业会有危机感。随着技术发展,市场需求不存在了,经营性增长就难以维持。例如,柯达胶卷做成行业老大之后,反而破产了。所以靠经营性增长的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尤其是做到市场品类的前三名时必然会考虑涉足其他领域,会考虑产品外延,考虑资本性增长。

而外延式增长也有两种介入方式,一种是企业转型,企业拿出一定的预算做一个新的品类;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并购。我觉得创维在强调经营性增长的同时,必然会驱动资本性增长的轮子,因为资本性增长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企业做到行业**地位的时候。创维的经营策略一定是坚持经营性增长,把本业做强做大的同时会走资本性增长之路。所以我们提出经营性增长和资本性增长两轮驱动的经营策略。实践这一经营策略有两种路径:**,我们在保持经营性增长的同时用资本性增长的手段,把主业从国内拓展到国际市场,也就是从国内老大做到全球老大,通过国际化拓展创维原有品类,获取更多的国际市场。**,在做大主业的同时实现多元化,所以我们涉入白电领域。当然,这还与产业升级密切相关。无论是白电还是黑电,现在都处在智慧家庭或智能家电的转型阶段。

因此,我们要重新梳理创维的发展思路,首先,我们的战略目标很清晰,就是智能家电和智能家庭。其次,我们的经营手段是采取经营性增长和资本性增长两轮驱动。再次,我们的战略路径是国际化、智能化和多元化。在坚持这3点的同时,我们还坚持把专业化做强,即原来提的核心产业做强、相关产业做大。

我们一直围绕视听产业布局。创维除了做B2C市场以外,还在开拓B2B市场,不仅专注电视这块屏,还向安防、医疗、商显等拓展。另外,我们也布局了存量市场,建立数字公司,为不愿意换掉显示屏的消费者提供机顶盒。围绕核心产业,为了不断做强,我们集合了智能化技术,包括人机互动、后台运营等,把这些技术应用到白电,这就让我们的相关产业产生了,所以我们才涉足冰箱、空调,我们涉足白电跟原来靠白电起家的企业并不同。

胡春民:创维风格一贯比较稳,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现在靠资本性增长进行多元化拓展,也是相关产业的拓展而不是跨越式的。除了围绕视听产业来布局之外,你还能透露一些创维的国际化信息吗?

杨东文:我认为现在国际化的机会越来越大,创维从两个方面看待国际化。一个从硬件上来讲,我们与东芝合作,涉入白电,是想借用它的技术,迅速提升我们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我们运用智能化的能力提升白电产品竞争力。我们的白电产品有非常大的跃升,因为在白电机械技术上我们有东芝的技术,又有创维自己的智能化技术,所以我们白电产品推出市场非常快,有一种弯道超车的感觉。在硬件上,目前我们比较关心应用技术能跟进行业的*高等级。如果有这样的并购机会或者合适的技术团队、品牌,我们是不会错过机会的。

从技术上来说,我们非常关注智能化,包括物联网、后台应用平台、传感技术等,希望通过技术升级来不断提升我们的硬件体验。无论是国内的公司还是国外的,涉及这方面技术的,我们都会非常关注。

当然,为了加快国际化步伐,我们对品牌、渠道也特别关注。我们国际化策略是先亚洲后非洲,然后是欧洲、南美洲,*后才是美国。如果能在当地找到一些品牌商、渠道商,能迅速开拓国际化市场,并建立我们的国际化销售团队,我们是不会错过这样的有利机会的。我们已经在非洲和欧洲布局了,下一步考虑南美洲、亚洲。但是创维比较谨慎,我们已有的几次国际并购都是“先恋爱后结婚”,先做三五年的生意,等建立起一定信任度之后,我们才会进行并购。

胡春民: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对彩电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目前来看,有两种模式可走,像海尔模式,所有的工厂、渠道、市场基本上靠自己做;**是像TCL、联想,进行大量并购。这两个模式各有利弊,你怎么评价?创维未来如何做?

杨东文:首先,像TCL、联想的并购模式要看机缘巧合,但创维比较谨慎,一是要买得实在;二是前期要有恋爱的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它们前期所犯的大规模团队整合的难题。其次,像海尔这种完全靠自己做的方式,我们会放在供应链上。例如,工厂的管理、技术、产品开发等都要坚持用自己的团队。不管是欧洲工厂,还是与东芝合作的工厂,都是采取这种模式。它们工厂管理都很强,但也有问题,所以创维会把这两种方式进行综合应用,取长补短。

我觉得管理企业没有对和错,需要一定的摸索和尝试,虽然在这过程中会犯一些错误,但创维会更加谨慎一些,我们会避开大赌大赢的方式,选择更加稳健的方式。

(本报记者连晓东整理)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创维 操作系统 OLED 显示屏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