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保护用户流量?

分享到:
20
下一篇 >

近两年来,随着4G用户增多,流量投诉也在增多,特别是自从运营商实施流量不清零以来,连续曝出多起手机偷跑流量的案例,如何保护好这些用户的权益,让用户在大流量时代无后顾之忧,成为各界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手机预装低水平分成模式须变

手机为什么会偷跑流量?有网络**专家称,除了个别大流量“偷跑”事件外,流量非正常消耗已成为智能手机的通病,每天都有大量流量在用户不知情下流失。今年年初,上海消保委委托专业机构对手机多项性能开展了比较试验。试验发现,受试手机除系统软件外,均不同程度地预装了各类软件,*多的达到71个,少的也有近30个。艾媒咨询一项调查也显示,近八成用户表示其新买的智能手机里含有15个以上第三方预装软件,其中大部分手机的预装软件数量在31—45个之间。这些预装软件不但占用存储空间和主屏幕显示面积,而且可能会偷跑流量。

为何预装软件饱受质疑却屡禁不止呢,说到底还是利益在作祟。手机厂商与第三方预装公司携手,把用户无法自己删除的应用程序预装进手机,这些内置的应用程序多为收费程序,手机厂商和预装公司借此分成,瓜分这些收益,而手机用户则往往成了*后的买单者。

在预装软件遭到全民声讨的态势下,手机厂商需要改变靠低水平预置分成的模式,如奇酷就开启了手机基础应用众筹计划,其手机OS预置APP免费开放,向APP***免费开放日历、记事本等多个类别的基础手机应用程序。

而各大APP软件开发商也需要拓展市场推广的渠道、增强内容**实力,如果仅靠通过预装渠道来占领市场,将难有更大作为。

政府监管亟待加强

保护用户的流量,从监管层面讲,对于流量消费这样一种新型消费,目前监管手段显然也还没有跟上。上文提到国内手机软件预装市场如今的乱象,一方面是因为市场中蕴藏着巨大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行业监管的长期缺位所致。让流量消费更透明、顺畅,提升消费者信息消费体验,加强智能应用APP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势在必行。

值得庆幸的是,APP市场乱象已经引发行业监管者的重视,并*终推动了相关的立法进程。近日,工信部出台了《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APP)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禁止手机预装与基础功能相关的不可卸载应用,并对手机应用的**性进行了规范。相信此次工信部出台的暂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预装软件的乱象产生震慑作用。

此外,还要提升监管效率。流量消费作为通信消费的一种,目前监管权力较分散,由通信和质监两家掌管,未来有必要将监管权力进行有效整合,健全监管机制,并动态公开监管过程和结果,这才有助于打消公众顾虑。而推动《电信法》的出台,也是规范整个电信业的根本之策。

运营商不能置身事外

从今年10月份开始,三大运营商开始实施“套餐流量次月不清零”政策,在过去的两个月的时间里,一些用户已经开始享受到流量不清零所带来的便利。然而,近期网络上出现了几起关于手机流量的热门事件,让流量不清零蒙上阴影。如北京一用户出国期间未插SIM卡却产生巨额流量,广东一用户手机充电3小时产生23G流量等,对于这些事例,一些不明真相的媒体争相报道,引发了对一些对运营商“偷流量”的指责。

虽然这些网上的热门事件*终都被证实与运营商无关,为手机用户自我操作不当、恶意软件等因素所致,但运营商并非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流量使用宣传需加强。目前,运营商对流量使用的宣传与流量大发展的形势尚有差距,由于宣传的不到位,再加上普通用户对于复杂的网络使用、流量计费等专业知识很有限,导致其很容易出现误判,将偷流量的板子打在运营商身上。对此,电信行业独立分析师付亮建议,阻止这种误判的根本办法,还是提高沟通效率,按用户的语言说得让他们能够理解(去专业化)。

其次,运营商的计费系统亟需改进升级。目前,对于流量使用,运营商普遍采取流量费500元或1000元封顶和短信即时提醒来告知用户流量消耗情况,但是运营商的计费系统还没有与时俱进地改进到非常方便地让用户查询使用流量详情的展示的阶段。未来,运营商应针对用户流量的使用情况为用户提供手机流量的精准详单,让用户明明白白消费。

此外,运营商业务设计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针对“跑流量”频发的现状,可以尝试为用户办理流量包用完后自动断网等个性化的业务,从而达到未雨绸缪。

不仅如此,在互联网应用对传统电信业务加速替代趋势下,着力流量经营的运营商必须走出贱卖流量的低水平操作阶段,可以通过后向收费模式的探索来丰富自己的收入方式,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多实惠。以中国电信为例,除了和阿里巴巴合作“流量800”以外,中国电信还推出了“流量宝”产品,用户可以通过“流量宝”平台下载使用APP获得“流量币”,可以将“流量币”兑换成流量,中国电信则通过搭建线上应用分发及营销平台获利。

你可能感兴趣: 企业动态 应用程序 中国电信 智能手机 运营商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