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园区迈向2.0时代

分享到:
54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徐恒

岁末年初,各种盘点少不了。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概念持续升温,信息产业园区也围绕这些新技术在2014年得到了长足发展,几乎每个园区都能贴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标签。不过,记者发现,与前几年有很大不同的是,2014年成为了信息产业园区从1.0迈向2.0的关键一年,一些信息产业园在规划前期就已经将**驱动纳入战略层面,并对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了有效探索,力图实现产业生态、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2.0时代发展模式。

大数据扎堆 云计算不退烧

地方信息产业园区大多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主导产业。

大数据一词在2014年可谓“风风火火”,企业各种应用产品和技术与之靠拢,大大小小各种论坛接龙召开,更重要的是,大数据在地方政策层面“如沐春风”,成各地扶持对象,从而使地方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很多信息产业园区大打大数据牌。

“大风起兮云飞扬,大数据好戏已开场!”贵州省副省长王江平曾信心满满地向记者说道。他表示,贵州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贵州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记者了解到,贵安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已成为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重要支点,开展了大数据基地建设。三大电信运营商总投资150亿元在贵安新区建设数据中心。贵阳高新区明年要围绕创建国家自主**特色示范区、***大数据产业聚集示范区,建成贵阳**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

陕西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也表示:“我们在沣西新城规划了30平方公里的西咸新区信息产业园,到2020年,实现产值超2000亿元,聚集各类人才25万人以上,建成国家政务资源后台处理与备份中心、***大数据处理中心,打造国内*大的信息资源聚集服务区,成为国际知名、国内**的***信息产业基地。”大数据产业的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具有沣西特点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目前,广东、重庆、陕西、湖北、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均将大数据发展提到区域发展战略层面,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其中产业园区作为聚集区,其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一些“新进”城市也加入建设大潮。如总投资100亿元的汕头市世纪互联大数据协同**产业园今年已正式动工,目标是打造华南*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集群。未来5年,武汉将着力建设两大数据产业园、七个云数据中心、多个大数据应用和交易平台,形成“2+7+N”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

除了大数据,云计算是2014年中国信息产业园区另一个醒目的标签。尽管2011年被业界称为云计算元年,但2014年,云计算并没有退烧,产业园区建设依然风风火火。

今年8月北京市经信委和河北省工信厅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张北将建成京津冀区域规模*大的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产业基地。据悉,张北云计算产业园规划建筑面积达85万平方米,主体投资196.4亿元。重庆两江云计算产业园今年11月正式建成满足国际T3+标准的高标准数据中心。今年12月,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和乌鲁木齐市云计算产业园被列入2014年国家重大工程。呼和浩特市云计算产业基地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首期规划的27平方公里基础建设今年基本完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云计算检测中心等15个亿元以上项目相继开工建设。2014年随着中软等软件企业、欧美同学会西部**创业中心与凡特网、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艾默生等入驻,西部云谷的**信息产业聚集区态势已初步形成。

寻找新驱动力

园区可持续发展需要将产业、社会和自然生态有机融合。

“圈地盖楼、招商引资。”一提到产业园区,很多人便联想到这句话。当**各种信息产业园区相继拔地而起时,不论是园区经营者还是入驻园区的企业均在思考园区如何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让园区内的企业员工安居乐业。产业、社会和自然如何有机融合成为园区思考未来的新的出发点。

近日,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表示,中国产业园区已经到了从1.0版向2.0版转型的关键阶段,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蓝皮书认为,过去中国产业园区30年的发展处于1.0模式:政策、行政化、硬基础“三要素”组成的驱动模式。硬基础指以大量资金投入用于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信、通气以及场地平整的建设,为园区发展提供良好的设施保障。目前,园区1.0中的要素驱动力渐弱,同时园区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产业园区发展必须实现2.0模式:即在**升级时期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驱动要素、合作方式、发展路径,以实现产业生态、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蓝皮书》的说法在中国信息产业园区也得到印证,西咸新区信息产业园就是一例。其所在地沣西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方案——“翡翠项链”是*大亮点,即构建一条从新城核心区蜿蜒而过的连续生态绿廊,中部还设计了中央公园,形如“翡翠项链”上的“绿坠”。

“为避免城市道路把绿廊打断,我们将建设11座桥梁上跨而过,”沣西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部长邓朝显说,“除保护生物多样性之外,西北东南走向的绿廊还承担着城市风道的作用,让季风能够通过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条生态长廊整体低于新城核心区地形。沣西新城多层次绿地开放空间的框架两端连通沣河、渭河,布置有湖泊、湿地的生态绿廊,也是这座城市的“雨水调蓄池”。走在沣西新城尚业路,两侧绿化带间隔20米一组的植生滞留槽内,自上而下分为蓄水层、种植土层、粗砂填料层、砾石层。通过在道路两旁低洼区域种植灌木花草、铺设粗砂砾石,利用植物的吸收净化和填料的过滤吸附,将雨水优先汇集进入下凹式绿地进行过滤、滞蓄、渗透等处理,同时补充地下水。大雨来袭时,溢流会通过高于滞留槽10厘米的雨箅子排入市政管网,大大降低发生城市内涝的可能性。

沣西新城管委会规划局局长万宁表示,沣西核心区利用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终将有机组织起城市布局、生态本体和人的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产业园 信息技术 数据中心 大数据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