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大力支撑服务“互联网+”制造

分享到:
76
下一篇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信息化研究中心 许旭 袁晓庆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支撑《中国制造2025》实施和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制定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互联网+”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明确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标准建设推广行动等七大主要行动。《中国电子报》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解读专栏,约请业界专家对该行动计划进行解读。

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深化应用使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并加速走向智能制造。可以说,制造业变革升级需要信息技术产业的有力支撑。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为支撑服务“互联网+”制造造成较大压力。在此背景下,“互联网+”行动计划部署“信息技术产业支撑能力提升行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为推动“互联网+”制造,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制造业智能化变革

基础元器件是“互联网+”制造实现的关键。以新型传感器、嵌入式设备、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器、自动控制装置和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件、电力电子器件为代表的基础关键器件是构建物联网、智能装备以及智能产品不可或缺的基本单元,是“互联网+”制造得以实现的关键。可以说,在“互联网+”制造环境下,基础关键器件与基础工业软件、基础通用数据库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基础系统一起构成工业发展的“新四基”,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软件是“互联网+”制造的灵魂。无论是设计研发、制造过程、制造流程、企业管理、客户服务的智能化,还是工业产品、重大装备的智能化,都离不开各类管理软件、过程控制类软件、嵌入式软件的深度**应用。通过软件可以控制应用和软件定义机器的紧密联动,实现工艺流与信息流融合以及人与机器互相交流,促进机器之间、机器与控制平台之间、企业上下游之间的实时连接、智能交互和协同**,实现生产、管理、服务过程智能化。

大数据是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工业企业关键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优化都是以智能设备之间传递的数据为核心,围绕数据的采集、处理、计算、分析、共享、发布、展示等多个环节运行。可以说,生产制造的过程是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过程,是通过全链条、全生产线、全周期的数据化创造更智能、更高效的产品和服务能力的过程。

云计算是实现智能生产、智能服务、智能决策的方法和途径。云平台通过标准化、可扩展、开放式技术架构实现对底层资源和业务模块调度和重组,为企业提供按需配置的计算资源、软件服务和数据服务,为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方式提供基础平台支撑。例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航天云网以云制造为核心,涵盖生产制造全过程和全要素,形成设计云、制造云等多种云端形态,构建线上企业资源充分共享、制造能力高度智能、产业链环节紧密协同的云端制服务体系。海尔智能交互制造平台通过实现用户、模块商、产品、机器、生产线之间的实时互联与无缝对接,分析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实现快速柔性生产。

制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仍然突出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专业门类相对齐全、产业链基本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能力日益提升的产业体系。2014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新兴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继续提高,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3%;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万亿元,同比增长9.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球5%的平均水平,占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集成电路制造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20%,软件和服务业产值超过3.7万亿元,同比增幅超过20%。移动通信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一批通信设备制造和互联网企业进入国际**阵营。大数据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云计算产业由2010年的167.3亿元快速增长至2014年的1174.1亿元,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

同时应该注意到,制约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和瓶颈仍然突出。基础电子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关键专用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工业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等核心技术薄弱;国产研发设计工具、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相对缺失;标准化建设工作滞后,工业软件、数据共享等关键标准缺失;软硬件适配能力不强,集成服务与协同**能力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智能制造的支撑服务能力仍待进一步提高。

加快构建**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要坚持“基础先行、产业支撑、市场主导、**为要”,推动形成**可控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夯实“互联网+”制造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一是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提升信息技术产业基础领域的**能力。支持高集成度低功耗芯片、传感互联、自组网等共性关键技术**,加强可编程控制系统、工控计算机、工业网络设备、**防护产品攻关。推动面向互联网的智能可穿戴、智慧家庭、智能音响、智能车载、智慧健康、智能无人系统等智能硬件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推动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工业操作系统、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发展,提高智能制造领域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能力,构建具备自主发展能力的通用基础软硬件平台。

二是加强软硬件协同**。整合“互联网+”制造各种要素资源,引导装备、器件、软件、系统企业组建联盟,加强跨平台操作系统、芯片解决方案、网络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协同攻关,培育发展一批“互联网+”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展国产CPU与操作系统等关键软硬件适配技术联合攻关,围绕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应用形成重大信息系统产业链配套能力。

三是提升“云计算+大数据”综合支撑能力。构建以数据为核心、以应用为目标、以**为手段的大数据生态系统,支持国内龙头企业开放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能力,构建从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存储、新**等覆盖全流程的自主技术产品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向数据服务提供商转变。加强对分布式数据存储、虚拟化、海量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可靠的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发展面向制造行业领域的制造云服务,推进工业领域云计算服务应用示范。

四是建立健全标准规范。加快制定重点行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工业软件、数据共享等一批关键标准,推进智能终端、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标准化工作,统一规范术语、格式和参考架构,解决各个环节中数据不贯通、接口不统一等问题。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大力推动标准实施。

五是加强工业网络和信息系统的**防护。支持**芯片、数据**等信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可靠通信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和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建立面向工业领域的信息**技术支撑、产品检测、检查评估综合保障体系。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及相关信息系统**检查和风险评估,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漏洞可发现、风险可防范、产品可替代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信息技术 互联网 解决方案 智能终端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