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诈骗利益链致损近千亿

分享到:
20
下一篇 >

春节临近,通过信息诈骗的手法也是不断翻新。“银行兑换积分”成为重灾区,而“催缴年费”、“节目**兑奖”等骗局亦是层出不穷。短信诈骗伪装性强,很多时候让用户无法识别真伪,使其遭受财产等损失。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近一年来,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原因,导致网民总体损失近千亿,达到约805亿元。

遏制愈演愈烈的诈骗短信,不仅需要监管的加强,更需要用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小心谨慎地对待。

诈骗短信凶猛来袭,真假难辨

年关将至,各种诈骗短信也加强了攻势,“催缴年费”、“银行兑换积分”、“航班延误”等诈骗方式更是**迷惑性,不少用户“中招”。

“以银行积分兑换”为例,《广州日报》报道,近来不少市民接连收到以银行官方客服号码发来的积分兑换的短信,咨询后才发现居然是诈骗网站,而这类以官方身份出现的短信,很多时候却让消费者“真假难辨”。据了解,不法分子是使用了一种名为“改号器”的软件,换上银行客服电话号码的“马甲”,再利用流动的伪基站发送诈骗信息,引诱接收人登录早已设计好的假冒银行网站,一旦受害人在这个网站上输入账户和密码,不法分子就可以通过网络转账,把受害人账户里的资金转走。凭借改号的“障眼法”,不法分子的骗局常常得逞,专家表示,预估每天**被类似骗术攻击的大概有两三千人。

事实上,年底诈骗短信高发只是全年的一个缩影。今年高考期间,垃圾短信数量增长出现峰值。据百度手机卫士监测数据显示,山东、浙江和四川是垃圾短信数量*高的三个省,三省的高考诈骗信息数量总和几乎等于**高考的考生人数。

诈骗信息骗取不仅侵犯消费者的财产权,更有可能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中国互联网协会对外公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近一年来,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原因,导致网民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其中约4500万网民近一年遭受的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

伪基站相助,网络诈骗有产业化趋势

谈及诈骗短信,相信每个用户都是深恶痛绝,疑惑自己已是百般小心谨慎,却为何总是防不胜防,掉入诈骗陷阱?

诈骗短信之所以能如此“嚣张”,伪基站“功不可没”。据了解,伪基站的设备既简单又低廉,且易获取,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常用查手段。“目前伪基站的体积越做越小,以前*常见的是放在车辆内,而现在已经出现了放在电瓶车上的伪基站,以及随身携带的伪基站。”刑侦专家介绍说,其实,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是可以定位伪基站位置的,但由于其往往是流动的,所以很难将其逮个正着,这也给有关部门的整顿增添了难度。

此外,钓鱼网站也是诈骗分子惯用的手段。不法分子会使用钓鱼网站引诱用户提交个人信息,并下载手机病毒。中了毒的手机犹如刀俎下的鱼肉,用户姓名、身份证号、***号、取款密码等信息就此泄露。

网络诈骗“疯狂”至极,已形成一条完整的黑色利益链。据猎网平台发布的**《现代网络诈骗产业链分析报告》显示,今年1-9月,共接到**网民举报网络诈骗案件20086起,涉案金额高达8901万元,人均损失4431元。初步统计,网络诈骗产业的从业人数至少有160万人,“年产值”超过1100亿元。猎网平台反网络诈骗专家裴智勇介绍,即便是手法*简单的网络诈骗,也至少需要10人的犯罪团伙。从开发制作、批发零售到诈骗实施、分赃销赃,网络诈骗可划分出钓鱼编辑、木马开发、盗库黑客、电话诈骗经理、短信群发商、在线推广技师、财务会计师等多达15个不同工种。

防诈骗,“法企民”一个也不能少

诈骗短信势头凶猛,危及用户的财产等切身利益,亟需从严治理。

乱世用重典,要遏制愈演愈烈的诈骗短信,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入刑”治理。目前,关于短信诈骗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多是散见于法规、行政规定。如*高法、*高检《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等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发送诈骗信息5000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再如*高法、*高检、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案件的意见》规定,除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外,利用“伪基站”设备实施诈骗等其他犯罪行为,同时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总之,目前关于短信诈骗的惩处力度不足,无法起到震慑作用,这一现状亟待改变。

在防短信诈骗上,企业的力量不容忽视。**软件企业可以提高相关技术,帮助用户拦截违法诈骗信息;运营商可以配合相关部门加大打击伪基站的力度;而类似银行等企业,需要适时发送信息提醒用户注意识别官网信息,与此同时,企业也要提高“防伪”技术,让“李鬼”等钓鱼网站无处遁形。

在防诈骗上,用户需小心谨慎。**,不要轻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即便是常见的企业服务号,或是好友号码发来的短信,也要对内容进行认真鉴别,如果有疑惑,一定要打开官网地址,或是拨打官方客服电话进行验证。**,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消费活动中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密,不要随意向陌生人透露自己银行账号和身份证号码。第三,对“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切记小贪心可能酿成严重后果。

你可能感兴趣: 企业动态 互联网 电信 基站 手机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