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并入OPPO是假 但身陷困境是真

分享到:
26
下一篇 >

日前,OPPO企业名称由“广东欧柏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变更为“广东欧加控股有限公司”,由于欧加与OPPP、一加的简称极为相似,不禁引起外界联想,网上疯传一加裁员后将并入OPPO。

很快,一加和OPPO双双否认并购传闻,一加称将坚持独立发展,没有回归OPPO的计划,OPPO回应称从未进行企业更名,也没有听说过一加要回归。一加创始人刘作虎是前OPPO副总裁,加上一加与OPPO有共同的投资人,双方微妙的关系始始终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既然双方均否认并购传闻,按道理说,此事件该告一段落,其实不然,这则传闻的真实性不是重点,重点是谣言传播的时间点。临近年底,各大手机厂商都在拼命抓住*后有利时机,以提升全年出货量,同时做好2016年产品和营销规划。此时一加卷入并购疑云,恰恰是其悲催命运的表现。

与2014年发展顺风顺水相比,2015年一加走得并非一帆风顺,根本原因在于团队急于求成,直接导致海外和国内市场出货量未达预期,市场表现的落差犹如当头棒喝,敲醒迷失方向的一加上下。可以预见的是,2016年是一加发展的关键之年,能否摆脱当前低靡的市场表现,出货量迎来快速增长,将决定一加今后的命运走向。

一加折戟海外市场

2014年4月一加1代横空出世,经过一年的市场打拼,一加1代共销售150万台,其中60%(90万台)出货量来自海外市场,主要覆盖成熟的欧美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去年12月进军印度市场后,一加**个月在未经任何市场推广的情况下销售7万台,目前已超过美国和德国,跃居海外出货量*高的国家。

90万台销量的背后,真实反映出一加在海外市场的格局,印度、欧洲、美国是其主要的营收和利润来源,尤其是印度被寄予厚望,2015年势必进一步强化上述市场。今年6月,刘作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5年一加出货量至少为300万台,其中印度贡献100万台。

事与愿违,2015年一加出货量并未迎来爆发式增长。CMR分析师Faisal Kawoosa提供的数据显示,尽管印度市场增长势头强劲,但由于机型过少(一加1代、2代),一加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逐步下滑,前三季度出货量分别为11.7万、9万和5万。

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师Tarun Pathak提供的数据是,前三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出货总量达7410万,其中一加市场份额仅为0.4%,约为30万台。IDC监测数据也显示,前三季度一加出货量略低于30万台,与官方宣称的50万台相差甚远。

除了印度市场表现疲软,一加在欧美市场的表现也差强人意,前三季度美国市场销量不到17万台,欧洲市场则不到24万台,整体出货量不到100万台,距离300万台目标相差两倍之多。

刘作虎反思:一加不够聚焦

11月23日,刘作虎在内部邮件中称2015年一加遇到各种困难,比如设计方案评估不足导致一加2发布后断货一个月,错过市场热度;对外观、工艺的严苛要求导致一加X成本不断推高,发布时间一再延迟;氢OS的不成熟引发一加2早期用户的吐槽。

他反思根本原因是一加不够聚焦,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限的市场中大错特错,试图覆盖中国、欧美、印度、东南亚等市场,并在国内顾线上和线下两类渠道。“**年的良好开局,让我们变得浮躁,太过急于求成,在公司还没完全站稳的时候就迈起了大步,一度迷失了方向。”

今年7月底,一加宣布已进入36个国家和地区,这种疯狂的扩张不仅占用一加有限的资源,而且对海外出货量增长意义不大。我认为,对一加销量贡献明显的市场不超过10个,印度、中国、欧洲和美国等是一加的主战场。

同时,一加宣布国内将集中资源专攻线上电商销售市场,短期内不再拓展线下经销商代理渠道,仅保留北京和上海自营旗舰店。在我看来,**线下体验店的关闭,除了确保用户线上线下同价的购物体验,更重要的原因是一加无力支撑线下体验店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要知道一加线下销量不高,而且面临店铺租金、员工工资和宣传物料等运营成本的增加。

意识到当前发展瓶颈,刘作虎在内部邮件**布一加将开启一系列变革,包括研发资源聚焦、海外业务本土化、国内市场走互联网精品路线,分别对应为只生产全网通版本手机、加大对欧美和印度市场投入、绝不会为价格战而牺牲品质。

万万没想到,一个月后,尚处于调整期的一加传出被OPPO收购,难免让外界对其*终归属兴趣大增,背后折射出对其前景的唱衰。尽管谣言随着双方否认而散去,但一加的危机并没有彻底解除,成为制约其未来前景的隐患。

一加到底错在哪里?

在我看来,刘作虎的反思颇有几分道理,但不够深刻,没有完整概括一加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2015年一加之所以销量不佳,我总结为3大原因:

错误一:产品定位小众

与锤子类似,一加是国产手机厂商中独善其身的小众**品牌。以一加2代为例,无论是设计、代言人,还是定制的氢OS,它都在追求一种不刻意的小众感,又试图以小众但不突兀的感觉来营造差异,从而吸引大众注意。

往好处想,小众品牌的优势是用户认可度和粘性高,可以玩转社群经济;往坏处想,小众品牌的劣势暴露无遗,用户覆盖面和品牌影响力大为受限。至今一加只在一二线城市有一定知名度,三四线城市则默默无闻,加上其在社交平台保持“安静的美男子”的宣传风格,很少卷入手机行业撕逼混战,在用户心中存在感极低。

更可怕的是,手机品牌发展遵循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对于坚持走高冷路线的一加而言,品牌知名度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没有国内外之分。要知道,手机行业仍属于互联网范畴,互联网公司都极力追求垄断,刘作虎向往的小而美生意只是空想,小众品牌注定没有春天。

错误二:没干爹,还同时布局线上线下

2014年一加发展顺风顺水,与其说得益于海外市场的贡献,不如说刻意放缓布局国内市场。一加“曲线救国”策略容易理解,国内手机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堪称全球之*,小米、华为、魅族、联想实力强劲,各种口水战、公关战、价格战齐飞,俨然成为有钱有资源的玩家之间的游戏,反观海外市场成为香饽饽。

所以,一加对国内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如海外市场也就见怪不怪。上市之初,一加主要通过官方商城、京东铺货,去年11月在北京建成**线下体验店,开启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模式和用户体验。尽管线下体验店存在电商无法取代的优势,集产品展示、体验和销售于一身,但问题在于,作为一个没有干爹的手机创业者,资金资源无法与小米、华为等强敌抗衡的情况下,一加的首要任务是快速铺货,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率来看,电商都是*佳选择。

尽管小米存在借道黄牛向线下倾销的嫌疑,但电商仍是其主要销售渠道,财大气粗的小米尚且如此,一加创业**年就同时布局线上线下,激进的扩张策略留下后患。要知道,线下经营不得不面临成本和风险的增加,店面租金、员工工资和宣传物料等开支,间接带来用户购机成本的增加,导致线上线下产品售价不同步,魅族的解决策略是限制专卖店价格,用充足的供给让线下价格维持原价。

“线下渠道很复杂,供求关系会让产品溢价,我们会用*大量供货*快把溢价拉平。”李楠表示。换言之,手机厂商只有海量铺货才能规范线下渠道抬价,这与一加的市场策略背道而驰,一加不得不面临线下售价高于线上的尴尬现状,严重影响其前期口碑的建立,反而不利于线下渠道销售。

同时,经营和管理也是一加无法回避的难题,杨元庆曾表示,互联网玩法进入实体店,在经营、管理上不会比传统厂商杀入电商更容易。果不其然,一加线下渠道经营一年后就宣告关停,与其不善经营不无关系。整体而言,线下渠道使一加拓展线上渠道分心,出货量乏善可陈,进一步“巩固”其小众品牌的地位。

错误三:撇开CM单飞,氧OS又不成熟

今年4月底,全球知名第三方ROM——CyanogenMod宣布与一加和平分手,成为一加在海外市场梦魇的开始。双方合作追溯至2013年底,刚刚成立的一加进军海外缺少ROM,搭载中国特色的Color OS显然不适合,刘作虎亲赴美国与CM洽谈合作,双方很快达成一致。

去年12月,一加进军印度市场,双方开始出现裂痕,原因在于CM与印度*大智能手机厂商之一的Micromax签署排他协议,严重影响一加在印度市场的销售。由于ROM是智能手机的重要一环,一加自知ROM必须自己来做,于是推出氢OS和氧OS,分别面向国内和海外市场。

事实上,凭借CM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一加1代上市初期收获不少订单和粉丝,助力其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缺少CM的支持,一加拓展海外市场将大打折扣,为其销量不佳埋下重大隐患。

一加敢于撇开CM,一方面表明其对自研ROM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折射其做好ROM的决心。不过,一加显然高估自身实力或低估自研ROM的难度,氢OS不成熟备受用户诟病,面向各国用户推出的氧OS也好不到哪里去,本土化定制增加后者开发难度,成本和周期随之上升,用户体验的提升非一时之功能达到。任性的一加不得不吞下抛弃CM的苦果,直接冲击其在海外市场的销量。

我认为,短期来看,一加“曲线救国”策略卓有成效;但长远来看,一加处境将更为严峻。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手机厂商把目光瞄向海外,尤其是印度市场、巴西、拉美等新兴市场,一加在海外的优势可能土崩瓦解,而对国内市场暧昧的态度,*严重的后果是被小米、华为等厂商合力挤出市场,*终自**路。

你可能感兴趣: 企业动态 图片 OPPO 智能手机 价格战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