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规模化升级 智能生态是趋势还是故事

分享到:
74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张轶群

中国手机市场向来不缺乏话题与口水,而在2015年,中国手机市场更将因魅族的**进入而愈发喧嚣。因为魅族不仅要与小米将“互掐”进行到底,还各自拉来了帮手,正所谓“一入机门,仇深似海”,魅族小米之间,已经由单打独斗演化到了组团PK。

对手有且只有一个?

在手机方面,魅族并不缺乏积累和经验,只是中间打了一个吨,让小米追了上去。

作为小米“一生的敌人”,2015一开年魅族便摆出了与之“死磕”的架势。28日,魅族在北京召开盛大华丽的产品发布会,地点选在跟小米一样的国家会议中心,新品魅蓝手机的发布全程对标小米的中低端机型红米2。而携手海尔、阿里等巨头打造的智能生态圈,也被视为针对小米“牵手”美的的回击,似乎在魅族的眼中,对手有且只有一个。

自去年9月发布MX4起,魅族每月一款新品的产品线扩容频率刷新着国产手机厂商的新品发布速度纪录。而在魅族*新智能手机产品魅蓝发布后,魅族已实现了对高中低全产品线的覆盖,从仅仅几个月魅族的动作来看,可谓招招杀向小米。2014年9月,魅族先是用1799元的MX4切断了小米4的后路;随后魅族推出MX4 pro,将手机价位区间拉至2000元以上,封死了小米向中、**进军的路线;而魅蓝note以及*新发布的699元魅蓝更是在中低端价位为争夺用户与小米展开近身肉搏。

在艾媒咨询CEO张毅看来,小米的成功模式已经遭到越来越多的对手模仿,而与小米具有相同气质,且在智能终端领域深耕多年的魅族具备追赶的实力。“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老牌厂商,魅族并不缺乏技术积累和生产流程把控的经验,只是在手机领域,魅族中间打了一个盹,让小米追了上去。”张毅说。

近日,在赛诺与新浪微博联合发布的《安卓智能手机品牌微博影响力研究报告》中,魅族与小米分列2014年第四季度安卓智能手机品牌微博影响力排行一、二位。可以说,在手机品牌玩转粉丝经济主战场微博上,魅族正在用昔日小米成功的方式向小米发起冲击。

规模化升级带来隐忧

魅族很难仅依靠自有产品线完成千万量级的生产任务,这也在品控方面带来风险。

作为手机厂商,魅族的整体知名度目前并不够高,规模化成为迅速拉升品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转型后的魅族也将规模化升级定位首要发展策略。正如当年小米一样,魅族也在通过互联网的“发烧”模式席卷整个手机行业,但与小米不同的是,魅族从中**机型俯身而降推出千元机,甚至更低价位机型的速度更快。

2015年魅族将其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目标定在2000万部,而此前魅族的年销量只有四百万左右,一年实现五倍的规模提升,魅族的“大跃进”着实令业界惊愕。

激进的速度和目标背后,是魅族掩藏不住的对于规模化升级的渴望,自去年2月魅族精神**黄章重回CEO位置以来,魅族不断对外释放出做大做强的信号。“尽管魅族成立十年,但推倒重来重新创业只有十个月的时间,因此魅族拥有初创公司的空间和野心。”魅族副总裁杨颜这样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但与此同时,规模化的发展也会带来诸多问题。联想、华为、小米等也都经历过规模化发展所伴生的“阵痛”。在去年年底发布**之作魅蓝note后,魅族便因品控及售后问题遭遇网友“吐槽”,这也迫使魅族强化售后能力,自今年起逐步推广售后服务中心。

iSuppli中国研究总监王阳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魅族而言,*大的问题来自于资金。“如果按照互联网的玩法,不赚钱先上量首先带来盈利方面的挑战,而从出货量从***的销量跃进至***别,对资金的需求量更大,尽管魅族先期获得了阿里投资,但并不足够支撑如此大的出货量。”王阳坦言。

张毅对此看法表示认同,他也认为规模上量的前提是搞定资金链,这考验魅族的融资能力。另外张毅表示,追求速度和规模的魅族很难仅仅依靠自有的产品线完成千万量级的生产任务,这也在品控方面带来风险,因此魅族势必要对外寻找代工企业,这也对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谋划智能生态为哪般?

手机厂商*终的核心收益还是在手机产品,无论是小米还是魅族。

近年来,中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新一轮**期将至,手机企业纷纷寻求新的突破,一方面走出**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以智能手机为控制中心涉足智能硬件领域,特别是在“登堂入室”方面,手机厂商正在谋求与传统家电厂商的深度合作。于是,智能家居领域成为传统家电厂商和手机以及互联网企业的喜结连理之地,前有小米美的牵手,后有魅族海尔联姻,还有360和格力的眉来眼去……

根据《中国电子报》记者的了解,魅族与海尔合作打造魅族智能生态圈,一是涉及到魅族加入海尔U+平台,海尔将向魅族开放U+ SDK,使用魅族手机无需安装APP即可控制海尔U+平台之上的智能设备。二是在物流仓储和金融服务方面,魅族也将同海尔展开深入合作,这更像是魅族借助海尔补齐自己的“短板”。

在家电行业分析人士看来,智能化对传统家电市场产生的影响已经显现,而传统家电厂商与手机企业的结盟也是大势所趋。

“智能化浪潮的冲击下,受制于思维、体制方面惯性的传统家电企业希望借力互联网类型企业来带动其转型。但目前看双方的合作处在磨合阶段,有方向但前景不明。”GFK中国家电事业部总监蔡凌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在手机行业分析人士看来,这样的前景给了手机企业“讲故事”的空间。受制于规模和资金压力,短期内手机企业与传统家电巨头的合作更多层面上还是图谋在资本市场上的“画饼”。

张毅认为,手机厂商抱传统家电企业的“大腿”是在资本市场的“作秀”,因为“资本市场喜欢这样的故事”。对于纷纷建立的智能生态圈,张毅认为不可过于依赖,因为即便是苹果这样的巨头,在尝试建立智能家居生态方面都未获成功。

自去年在WWDC大会上亮相之后,苹果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始终没有得到实际应用,硬件产品迟迟未能推出。分析认为,当前行业内的智能家居技术标准不一,苹果很难借助HomeKit实现设备间统一通信标准。

“目前来看,苹果在智能家居生态建立方面的尝试是失败的,构建生态存在术业专攻的问题。手机厂商*终的核心收益还是在手机产品,无论是小米还是魅族。”张毅建议说。

你可能感兴趣: 市场行情 魅族 智能手机 智能家居 互联网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