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什么机遇

分享到:
176
下一篇 >

■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企业智能生产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

■在市场体量和跨越发展的可能性上,中国具备德国无法比拟的优势

近年来,主打智能制造的“工业4.0”不仅在德国也在中国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实现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定制相结合的智能制造被认为是未来工业生产发展的方向。

业界人士认为,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实现智能升级是中国制造由大到强转变的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中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与德国有较大合作空间。

智能升级具备后发优势

德国近年来一直积极推动“工业4.0”发展,其目的是抢占新一轮技术**的主导权,以应对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以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传统制造领域快速赶超的双重挑战。

同样将制造业作为经济支柱的中国也面临“双向挤压”: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凭借“再工业化”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正凭借低廉成本吸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

在此背景下,中国于2015年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其中将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主攻方向,与德国“工业4.0”有一定相通之处。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副干事长哈特穆特·劳恩说,智能制造可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材料及电力消耗,作为全球人口*多且有着广泛制造业基础的国家,中国有必要发展这项战略。

业界人士认为,中国制造在产业发展、市场体量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有助于实现智能升级。首先,中国制造业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电子通信领域,中国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中国企业已从传统的设备提供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

其次,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企业智能生产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是企业根据用户需求改进生产技术的优势所在,有利于适应与智能生产伴生的各种新商业模式,也有利于吸引外部资源,找到合作机会。

此外,中国制造水平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在智能升级中具备后发优势。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长孔翰宁说,在市场体量和跨越发展的可能性上,中国具备德国无法比拟的优势。

共同构建全球产业链

德国总理默克尔去年10月访华时表示,德方愿将德国“工业4.0”对接“中国制造2025”。本月默克尔再次访华,与李克强总理共同主持了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两国重申将继续落实在“工业4.0”领域签署的协议,就“工业4.0”进行跨议题交流,推动合作产生协同效应。

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胡贝特·林哈德说,德中两国都在发展智能制造,是竞争者,但双方也有很多合作的可能和机遇。

德国信息技术与电子通信行业协会“工业4.0”部门负责人沃尔夫冈·多斯特表示,发展“工业4.0”仅靠德国自己无法成功,需要寻找合作伙伴,构建全球产业链,中国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目前,中德双方正在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框架下就“工业4.0”领域的标准化议题进行讨论。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信息通信领军企业正积极在欧洲参与智能生产的解决方案开发。

与此同时,西门子、博世力士乐、库卡机器人等力推“工业4.0”的德国企业也在中国大力开拓市场,针对中国客户需求推广智能生产相关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汉诺威信息通信展负责人奥利弗·弗雷泽表示,德国在机械制造、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是全球领军,但信息技术是其相对弱项,因此必须与外国开展合作。而中国是******的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增长*快的消费和应用市场。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副干事长劳恩说,很多德国企业已经在华运营多年,与中国伙伴建立紧密联系。在发展“工业4.0”的过程中,德中合作必不可少。

仍面临投资收益之忧

近两年,“工业4.0”在中国的热度持续升温。一些业内人士提醒,“工业4.0”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技术研发、标准化制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保障、专业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扎实推进。

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实施“工业4.0”所需大量投资以及不明确的收益前景让将近一半的德国工业企业有所顾虑。目前,德国政府和财力雄厚的大企业是推动“工业4.0”的主要力量,而德国中小企业大多持观望态度。

为此,德国政府与企业界、工会及科技界代表组成“工业4.0平台”,通过协调“工业4.0”标准化、技术研发、数据**、人才培养、法律框架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德国工业数字化进程。

为鼓励中小企业也参与实施“工业4.0”,德国政府正在**建设十余个“能力中心”,组织科研和商业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升级、商业模式转变等方面的咨询和支持。去年11月,德国“工业4.0平台”还推出了首份“工业4.0地图”,介绍德国各地200余个“工业4.0”应用实例和可供中小企业开展应用研发的试验点。

专家认为,中国发展智能制造也需要加强平台建设,让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广泛参与,共同谋划如何具体落实中国制造智能升级的路线图。

相关:“工业4.0”真会带来失业潮吗

记者参观过四川省内的两家汽车工厂。其中一家的车间里有2000余名工人在工作;另一家是今年即将建成的神龙汽车成都工厂,其装配车间里安装了435台机器人,自动化程度达到100%,直接生产的工人仅需不到100人,只占传统汽车制造厂的不到1/10。如此看来,大范围应用机器人,会使就业大幅度缩减。

这似乎印证了一些专家的观点。

不久前,记者采访德国前副总理菲舍尔,他提出一个问题——当“工业4.0”来临,要做好应对大面积失业的准备。

今年1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表示,使用机器人后,可能导致大量就业岗位流失。论坛上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由于“工业4.0”,至2020年将有500万个传统的工作岗位流失。

就业是各个政府*关心的指标之一,“工业4.0”真的会带来失业潮吗?

美国经济学家亨利·黑兹利特在其专着中表示,“机器必然导致失业”是*顽固的“经济错觉”之一,每当一次工业**到来,它都会跑出来,占据舆论空间,影响经济决策。

随着“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必要再次破解这一“经济错觉”。

黑兹利特以一家制衣商举例说明。如果有位制衣商,购买缝纫机器后效率提升,他可以裁掉一半的员工。表面上看就业流失了一半,但实际情况需要从三个更深的层面探讨。

从制衣商本身来看,因为应用了机器,降低了劳动力成本,长期来看,制衣商将获得超额利润。他将有三种途径用掉超额利润:扩大生产,购置更多机器;投资到其他行业;花掉,增加个人消费。无论他把超额利润用于哪个方面,都会增加就业机会。换句话说,他从制衣工人直接工资那里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将以间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新机器的生产工人,支付给他投资的其他行业的工人,或者为他提供个人消费品的工人。他所间接提供的工作机会,将和他消减的直接工作机会一样多。

但事情并未就此打住。从整个制衣行业来看,率先应用机器的制衣商,取得成本优势,开始扩大生产,威胁竞争者,这就倒逼其他制衣商也购买机器。随着竞争加剧,制衣行业的产品价格或将全线下滑。换句话说,整个业界因使用机器节省下来的成本,开始向衣服的购买者转移,也就是回馈给消费者。而需**有弹性的。衣服越便宜,越能刺激消费,消费者总体花在衣服上的金额或许会比以前多,整个行业所雇佣的劳动力,甚至可能多于使用机器前。这种情况在棉纺、汽车、飞机等行业一再上演。

*后,从消费者的层面来看,假设一件大衣的价格从150美元降为100美元,消费者购买同样一件大衣,能省下50美元花到其他地方,从而增加了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

从历史上来看,历次工业**中带来的每一次机器、技术的进步并不会使人失去工作。那么,代表“第四次工业**”的“工业4.0”是否会带来失业潮?需要我们共同见证。

你可能感兴趣: 首页推荐 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 数据** 产业链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