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口模式设计

分享到:
215
下一篇 >

一、需要进行模式选择的原因

电力自动化系统(EMS/SCADA)中,数据共享的情况大量存在。从信源到应用层,在哪个层面上开始共享,一直以来有多种方式。三集五大的政策导向,使多源多址统一为一源多址,这样既避免了重复采集带来的不一致,还节省了通信资源。

因为共享的需要,自然会要求数据的广播、分发和转发,以及监听、记录和存储。以监听、记录为例,原则是不对系统的实时运行产生任何影响,但又要记录系统的全部上下行报文数据,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一个比特不漏,这就是大数据的全记录概念。

但在某些应用场合,要记录的不是全数据,而是对特定的被认为有问题的子站进行数据的核查和记录。这时候,从设备资源利用和修改设备配置的系统性操作风险这两者之间,要进行**的衡量。比如,你要记录站A 的数据,原则上可以不转发其它站的数据,你仅需将站A的数据分发至镜像口,这样对交换机的功耗和CPU负荷是有利的。但这种情况会因为下次要求记录站B的数据而发生改变,使得系统管理员需要重新改配交换机的设置。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发生,对系统的**稳定运行将构成威胁,但这种需求的存在又不得不再次进行操作。

二、降低系统操作风险的考虑

这样就涉及到向镜像口分发的模式安排问题。上面所述的安排肯定会增加系统性风险。解决的*佳策略是,把前置机A、前置机B上经过的上下行信息全部转发至镜像口,并从镜像口上的外界记录功能平台上,选择所要记录的站信息。这样,只要进行一次性修改配置的操作,对系统进行频繁改配的风险就会大为降低。现在所要考虑的,是按这种方式改配以后,对交换机运行资源的影响、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三、对交换机工况的影响

交换机的设计指标,当然应该是所有口都连接上设备的情况下,系统的电源负载和软件运行的CPU负载都应该低于设计指标。

事实上,一台交换机接口全满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因而其一般工况总是低于设计指标的。这样,虽然其转发的信息量比单端镜像口模式要多得多,但可以知道,硬件资源的占用基本不变,CPU资源的占用会上升。但由于交换设备的自适应性(所有信元传送的数据通信都是这种模式),业务流的增减不会使CPU负载大幅上升,所影响的,只是信元在终点的*后组装产生了一定的延时,这种时延不会影响主站与子站通信的实时性。实际运行证明,这种延迟几乎觉察不到。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以整体方式全部转发子站信息到镜像口,是一种降低系统操作风险、减轻系统管理员工作强度的有效方法,且不会影响主站系统的实时性,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工作模式。

结论,以低的系统风险、少的改配工作量、和低的交换机CPU负载为设计指标,进行镜像口模式设计,是一种以理论分析和经验数据为依据的选择,改配后的实际运行工况,支持了上述看法。

参考文献

1、李伟明,即时通信监控系统设计及其实现分析[J],机电信息2013年03期。

2、国家电调中心,电网调度运行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你可能感兴趣: 设计应用 交换机 CPU 通信 存储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