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成研所:小基站的研发大本营

分享到:
66
下一篇 >

华为成都研究所(以下简称“成研所”),坐落在成都高新西区,成研所诞生了全球*快的SAN和NAS产品,同时**着小峰窝技术发展潮流。

“2000年9月,成研所成立。当时仅有44名员工,经历14年的风雨历程,成研所已经成为华为五大主力研究所之一。”华为成研所所长孙承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

三个阶段

来到成研所在的成都高新西区根据地,更像是进入一座园林。9栋建筑,环湖错落分布,植被覆盖周遭。据了解,成研所一期于2012年7月投入使用,占地面积515亩,总投资近20亿元,建筑面积29.8万平方米,可容纳9000人办公。

孙承将成研所14年的风雨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成长和腾飞。

2000年-2007年,被认为是成研所的起步阶段。刚开始的7年里,成研所业务单一,只有固网研发团队。不过,通过对光传输技术的深入研究,成研所逐步成为华为传送研发的主战场,由此构筑网络核心地位。

“这7年,成研所确定了完善的研发组织流程和交付流程,为以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孙承告诉记者。

2008年-2011年,成研所迎来了高速成长期,无线、海思、中研相继搬迁落户成研所。孙承就是在这个时期来到成研所,他告诉记者,4年的时间里,成研所多业务蓬勃发展,员工数突破4000大关。

2012年,华为宣布大力进军企业业务市场,并于当年完成华为对赛门铁克的收购。之前,华赛的大本营就设立在成都,顺其自然,存储业务于2012年正式落地成研所。

2012年7月,成研所位于成都高新西区的新基地正式启用,并确定了“三驾马车,两个平台”格局,由此开始走向腾飞。

三驾马车,两个平台

孙承告诉记者,三驾马车指的是存储研发中心、无线**研发中心和传送研发中心,两个平台则是海思和2012实验室。

存储研发中心拥有超过3000名的研发人员,承接华为存储90%的研发任务,致力于统一存储和海量存储等先进存储技术的研发。

目前,华为存储已经应用到多个行业,成为业界不可忽视的一支新生力量。2014年,华为存储**进入Gartner存储魔力四象限挑战者象限,逐步缩小和领导厂商的距离。

无线研发中心则分为UMTS产品与解决方案中心、Small Cell产品与解决方案中心和LTE技术**中心。“其中,Small Cell是成研所的研发重点,仅仅这一条产品线就有1000多名研发人员。”孙承告诉记者。

传送研发中心,也就是成研所的老本行,目前研发范围涉及到微波、MSTP两大代表性传送技术的研发以及IP/算法/逻辑能力的开发。

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步扩大,成研所正在进行二期项目的设计招标工作,占地面积约500亩。“成研所将发展成为华为*大的研发中心,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华为*强的研发中心。”展望未来,孙承充满信心。

小基站的摇篮

“如果说四川的宝贝是熊猫,那么华为成研所的宝贝就是无线Small Cell。”华为Small Cell产品线总裁周跃峰的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成研所对于Small Cell的重视。

根据不同的物理场景,华为分别提供了Pico、LampSite、AtomCell小基站解决方案,**覆盖企业、大型楼宇、室外热点。这些产品容纳了多种频谱和制式的模块,如GSM、UMTS、LTE、WiFi等,能很好地满足运营商各方面需求。

目前,华为Small Cell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得到了全球运营商的认可,产品已经遍布80多个国家,在120多个运营商的网络中广泛商用,成为产业的领跑者。来自Dell’Oro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季度,华为获得Small Cell 33%的市场份额,位列**。

周跃峰告诉记者:“自研芯片、天线设计、**算法、多频多模是华为小基站产品*核心的竞争优势,也是华为Small Cell成功的重要因素。”

而这些优势全部由成研所的Small Cell研发中心打造。记者在Small Cell的实验室看到,研发人员正在进行LampSite天线兼容性和干扰性的测试工作。测试人员告诉记者,新一代LampSite产品更加小型化,对天线的位置也提出了更多要求,研发人员和测试人员通过反反复复的测试和研究,**地把天线嵌入到产品中。

新一代LampSite产品已经于2014年9月在北京通信展**,今年将迎来规模市场推广。周跃峰告诉记者,华为将于今年2月在MWC2015上发布多模多频小基站。

多频对天线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成研所的研发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该项产品的研发,使其如约和业界见面。

你可能感兴趣: 企业动态 基站 华为 解决方案 运营商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