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多样化产业**技术供给模式

分享到:
12153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侯沁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亟须在现实国际背景下,结合国情,有针对性地加快工业领域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步伐。”9月9日,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干勇在2016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做题为“中国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简述”的主题演讲时表示。本次论坛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承办。

抓住全球制造业

变革机遇

干勇说,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球制造业**体系正经历重大转变,**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网络转变,**流程向协同并行转变,以跨界融合为特点的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我国工业发展到该阶段,呈现三大特征: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二是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三是产品发展基础不牢。经过了爆发式快速工业化的过程,面对发展新需求,技术、人才、资本严重不足,产业链、供应链、**链不健全等问题尚待解决。

干勇表示,我国现有的**载体众多,但资源较为分散。产业技术**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问题:**,国家层面缺乏宏观的产业共性技术支撑战略;**,产业技术**分散,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第三,产业共性技术各类**主体角色模糊,研发供给体系存在功能性缺陷;第四,产学研合作良性互动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第五,技术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第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缺乏。

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雄厚的技术积累,垄断众多领域,他们借助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分工协同的产业链、**链、供应链掌握了产业发展的主导权。这些都使得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在投资规模、资本运作能力、人才培养水平、产业发展管理能力和市场秩序等方面处于劣势。我们要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

他说,从自身体系的建设需求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要有针对性地加快工业领域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步伐。

推进产业技术**

支撑体系建设

谈及如何推进中国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干勇认为:**,要充分考虑全球一体化、大国地位、产业特点和市场机遇,立足全球化背景,借鉴世界产业技术发展**经验,依靠大国市场机遇,充分发挥政府战略谋划作用,针对不同产业分别建立适合产业技术**规律的、差异化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是基本思路。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八大战略路径包括战略谋划、基金支持、技术供给、协同**、企业激励、服务支撑、人才培养、国际发展。

**,要选择重点产业组建**发展战略委员会,在建立产业**体系和*****中心时,要有权威的评价体系,否则容易鱼龙混杂。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多方面建设评价体系,要由产学研各方共同组成。

第三,建立针对产业特点多样化的产业**技术供给方式。目前我国工业领域产业**障碍是技术供给体系链条不完整,**体系主要依赖于引进模仿,应根据不同行业发展情况,建立不同的应对措施。可在航空航天等产业集中度高、有大型企业的行业,建立以行业骨干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为主导的产业技术**支撑系统。对于机械、钢铁等产业集中度不高的行业,在整合各产业原有**技术供给的基础上,根据具体产业特点,采用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物理平台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产业**技术供给模式。同时,优化重组,不断完善区域或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区域性的产业技术研究供给体系作用很大,而且能够整合地方的资源,具有很强权威性。如上海提出要建立全球**的科创中心,江苏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广东18个骨干院所成立了广东科学院,支撑整个产业化的技术发展。此外,要引导和激励企业自发完善**体系,加强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技术**服务组织要去行政化,多跟市场衔接,同时要为产业技术**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建立真正的大数据服务中心。

他说,总之,要以云计算、互联网为基础,在《中国制造2025》十个重点领域,以国家为主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制造业**中心,构筑我国制造业网络化**平台,充分发挥现有各类**载体的作用,集成**载体的优势资源是建设制造业**中心的主要方式;以各家实体运行的**载体为基础,形成网络节点,地理上相对分散,体系上以重大科学、技术、工程任务为目标,必须高度统一,要有详细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此外,要形成产业技术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强国支撑的十大系统能力,包括**体系统筹策划能力、**体系组织保证能力、外部技术资源利用能力、知识产权战略运作能力、科技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激励机制导向能力、**文化渗透能力、技术标准战略实施能力、研发条件保障能力、技术成果转化固化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 大数据 产业链 变革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