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派一月遭3家银行催债2.4亿;HTC VR业务要出售

分享到:
162
下一篇 >
1.酷派一月遭3家银行催债2.4亿 如何活下去成首要问题;2.HTC VR业务要出售 中国三巨头要竞购;3.智能手机销量反弹在即,智能手机下半场怎么玩?4.印担忧中国手机主导市场 对中企发起**波打击;5.全球硬件独角兽企业崛起 中国占据主导地位;6.260股终止重组 上市公司与并购标的“各自纠结”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酷派一月遭3家银行催债2.4亿 如何活下去成首要问题;

一月遭3银行催债2.4亿元 酷派路在何方?

对于老牌手机厂商酷派而言,如何活下去成了首要问题。

8月21日,在港上市的酷派集团公告,上海浦发银行(12.780, 0.31, 2.49%)深圳分行已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酷派附属公司立即补足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人民币8996.7万元。

这是一个月内酷派第三次被银行催债。7月27日,平安银行(11.110, 0.18, 1.65%)深圳分行对其提起诉讼,要求酷派附属公司宇龙通信立即偿还8000万元人民币贷款。8月18日,酷派披露宁波银行(16.230, 0.27, 1.69%)深圳分行起诉宇龙通信等附属公司,要求立即还清承兑汇票7000万元。

上述诉讼涉及总金额约2.4亿元。在8月15日,酷派公告称,截至今年7月底的营收约为27.16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下滑52%,且集团流动资产已低于流动负债,近期偿债压力大。

这与一年前的酷派财务状况有着天壤之别。酷派财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酷派账面上还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2.32亿港元(约合19亿元人民币),流动资产72亿港元,流动负债51亿港元,资产净值60.47亿港元(约合51.48亿人民币)。

一月内被3次“催债”,被要求提前还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乐视系的债务危机,蔓延到了其入股的港股上市公司酷派集团。8月21日,酷派公告,接到上海浦发银行的民事起诉状,要求酷派附属公司立即补足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人民币8996.7万元。

公告显示,在去年的7月18日,酷派的附属公司东莞宇龙与浦发银行深圳分行签订融资协议,浦发银行深圳分行为东莞宇龙提供*高额度1.7亿元的授信融资,期限一年,酷派旗下酷派软件、宇龙通信提供担保。

基于上述融资额度协议和相关担保合同,今年7月12日,浦发银行深圳分行与东莞宇龙签订协议,东莞宇龙作为出票人,宇龙通信作为收款人,浦发银行深圳分行先后出具6600万元、6257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东莞宇龙则合计缴纳了3857.1万元的保证金。

***记者注意到,上述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时间为2018年1月,但在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仅一个半月时间,浦发银行深圳分行便“心生悔意”,要求东莞宇龙立即补足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人民币8996.7万元。

浦发银行深圳分行称,其经调查发现,东莞宇龙、酷派软件、宇龙通信涉及多宗诉讼案件,且重要资产被法院查封冻结,已经构成违约,故提起诉讼要求收回资金。但酷派认为,上述银行承兑汇票目前尚未到期,其已经联系律师收集证据,以对民事起诉状作出抗辩。

这已是酷派一个月内第三次债务尚未到期就被银行催债。8月18日,酷派披露宁波银行深圳分行起诉宇龙通信等附属公司,要求立即还清银行承兑汇票7000万元,而该汇票本应在今年11月才到期。

更早之前的7月27日,酷派集团披露,平安银行深圳分行起诉宇龙通信,请求判令宇龙通信立即向其偿还一笔今年8月15日才到期的贷款,本息合计8000万。平安银行催收的理由,则和浦发银行相似。平安银行称其经调查发现,作为担保人之一的酷派集团一家附属公司已出现财务状况恶化的情况,将严重影响借款人的经营及履约能力。

一年前账上有现金19亿,酷派钱去哪儿了

上述3笔被银行催收的债务合计约2.4亿人民币,但对如今的酷派而言,却“压力山大”。今年8月15日,酷派公告,截至今年7月底酷派实现营收约为27.16亿元港元,相比去年同期下滑52%,且集团流动资产已低于流动负债,近期偿债压力大。

这一财务状况与一年前可谓“天壤之别”。酷派2016年中期财报披露,截至去年6月底,酷派账面上还躺着约22.32亿港元(约合19亿元人民币)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72亿港元,流动负债51亿港元,资产净值60.47亿港元(约合51.48亿人民币)。

仅仅一年时间,酷派流动资产已低于流动负债,陷入了被银行连番催债的境地,那么22.32亿港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去了哪里?

在2016年6月乐视入主酷派集团后不久的2016年11月,乐视陷入债务危机,在8月16日的发布会上酷派集团CEO刘江峰称,“乐视的事情(资金链危机)以后,银行把酷派的授信全停了,酷派这一年来只还不贷”。

与此同时,乐视入主后,酷派业绩一蹶不振。今年5月,酷派披露未经审计的业绩,其2016年营收约为79.94亿港元,亏损42亿港元。这意味着其“失血”严重。

***记者注意到,净利润亏损在酷派历史上并不多见。同花顺(56.780, 2.05, 3.75%)数据显示,除2016年亏损外,自2001年至今,酷派仅在2008年有过净利润亏损7607.6万港元的记录,其余年份均保持盈利。

进入2017年,酷派在资金方面压力巨大。今年上半年,酷派只发布了一款新手机,定价1499元的酷玩6。在这款手机上,酷派**次用上了自己开发的操作系统而没有沿用乐视的EUI。

“捧着金饭碗要饭?”

“酷派是手捧着金饭碗却在要饭,正常几个亿就可以盘活,酷派有这么多资产,但是因为几个亿不能活动。”8月16日,酷派集团CEO刘江峰在酷派新品发布会上自嘲酷派如今的处境。

去年的8月16日,贾跃亭通过视频的方式宣布原华为荣耀总裁刘江峰担任酷派集团CEO,任职之初,刘江峰谋划5年内酷派销量过亿,手机重回行业**,集团市值过千亿。如今摆在刘江峰面前的,是如何解决酷派的生存问题。

关于资金危机的解决思路,刘江峰对外表示,酷派有价值将近100亿的土地资源,大大小小的地产商很感兴趣。

酷派2016年中期财报显示,截至当年6月底,其用于抵押以获取银行借贷的资产中,位于内地的物业、厂房账面总价值约2.05亿港元。而更有价值的,或是这些物业、厂房所依附的土地资源。在财报中酷派并未披露过其掌握的土地资源。

***查阅资料调查到,在深圳市南山区,酷派拥有一占地面积约3.29万平米的土地。根据深圳政府在线网站2013年披露的《关于深圳市南山区酷派信息港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主体的公示》文件显示,酷派信息港更新单元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该更新单元涉及一个改造地块,宗地号为T401-0091,现状占地面积约3.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文件中称,以上土地及建筑物权利人均为酷派子公司宇龙通信。

作为参照,A股上市公司深康佳在去年11月曾公告,康佳集团获得深圳市南山区约为3.73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代价为29.2亿元,该地块属于康佳集团总部厂区城市更新项目。

据此估算,酷派在深圳市南山区上述地块估值应在20亿以上。

今年3月,《东莞日报》报道,酷派正在与深圳天安骏业打造智能科技产业园,其中酷派天安云谷项目是由东莞宇龙和深圳天安骏业合资开发,位于东莞松山湖,规划占地22万㎡,总建筑面积约66万㎡,一期约26万㎡,2018年竣工。

而2016年7月河,酷派还与弘稼科技规划投资200亿元,在广东河源建设农业生态园项目,开发面积1800亩;2014年,酷派西安公司酷派通信拿下一占地面积为8.75万平方米(约131.187亩)土地,投资6亿元拟建设宇龙通信长安产业园项目。

据报道,近日刘江峰还称,大半年前就开始与一些地产公司和实业公司谈过(卖地),数量不下十家,但董事会过不了。

在乐视成为酷派**大股东后两个月,乐视**接管酷派,贾跃亭出任董事会主席,酷派创始人郭德英退居幕后;刘江峰出任酷派CEO,原酷派总裁、元老级人物李斌权力弱化,并于2017年3月宣布从酷派辞职。目前酷派6名执行董事中,原酷派成员仅剩一名。

□***记者 李春平 北京报道

2.HTC VR业务要出售 中国三巨头要竞购;

HTC U11是一款表现不俗的旗舰产品,它不仅拥有**规格的硬件配置,还有强悍的拍照。在知名评测机构DxOMark中,其得分高达90分,实力碾压三星Galaxy S8和iPhone 7 Plus。

但这对于HTC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用。新旗舰依然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近的HTC财报显示,它又亏损了9.5亿新台币,这已经是连续第九个季度亏损了。

对于HTC来说,再这样下去显然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出售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近日彭博社就爆出猛料,HTC正在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考虑出售或者剥离VR业务,甚至可能将公司整体打包售卖,

据外媒Digitimes报道,谷歌似乎有意接盘HTC的VR业务。两家公司可谓是老熟人了,HTC不仅代工过谷歌手机,还是*早一批支持安卓系统的厂商,可谓谷歌铁打的合作伙伴。

除谷歌外,中国互联网公司似乎也对这项收购很感兴趣。据台湾产业链人士@冷希Dev爆料,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均有意接盘,不过HTC内部人士更倾向于卖给谷歌。

此外,按照HTC VR业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其内部估值在10亿美金左右。

中关村在线

3.智能手机销量反弹在即,智能手机下半场怎么玩?

文/哈亿辉

随着移动、互联趋势的浪潮席卷全球,似乎没有哪个智能手机品牌会在这时选择退让。

埃森哲调研发现,由于**性提升、新功能、性能改善和设备升级换代等因素,智能手机销量有望在2017年实现反弹。中国消费者将是这次需求回暖的主力。智能手机性能改善和价格下跌是刺激购买欲望的关键原因。

随着互联网红利消退,线上线下争夺愈演愈烈,智能手机市场也开始进入下半场。**智能手机的增长正逐步放缓,中端智能手机市场则在加快发展。二、三线品牌跃升明显,直逼传统一线品牌的有利地位,三分天下局面正在形成。同时,语音助手等人工智能服务的异军突起、支持物联网接入等,也让这样的下半程充满变数。

未来手机竞争中,消费者看重哪些?哪些优势(品牌、价格和功能差异化)将成为决定性的?我们认为,真正重要的是,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和寻找生态系统中的价值,从研发开始、到无缝销售、再到用户服务,贯穿整个价值链。

中国市场的启示

在过去十年间,一线品牌厂商**着智能手机的技术进步。它们不但借助**的特色和功能建立起竞争优势,而且通过销售高价智能手机实现了利润增长。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细分市场的增长放缓和整体解决方案的面世,一线品牌面临着二、三线品牌——其中包括许多中国厂商——不断加剧的竞争威胁。

如上种种变化,能给我们如下启示:

**,销售模式:如今在移动生态系统中,国内消费者购买手机的方式发生着显著变化,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手机比例正持续扩大。在中国,60%以上的手机通过公开渠道售出。比如,一些有代表性的国产手机品牌能深入中国中小城镇的线下门店,快速赢得用户。同时支持代理商开拓市场,让其持有厂商股份,推出返点等优惠措施,也帮助品牌迅速渗透各路市场。

**,IoT及生态系统:智能手机行业中,操作系统已构建起了卓有成效的生态圈,也成为后来者效仿的对象。以往的运作模式更专注于手机本身的开发,如今需要开发更多IoT的产品,以及跟外部伙伴创造生态系统的机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科技巨头投资/合作传统手机厂商,能让其已有的IoT或生态系统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供应链管理:还有一个较少提到却不能忽视的方面,即对上游供应商的把控。现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出货量越来越多,但硬件上的材料其实大致雷同。然而,可以提供高水准又稳定产出的供应商少之又少,产品缺货的状况非常频繁。

对于国外品牌而言,除了消费者洞察和供应链管理,更需要在市场进入和定价策略方面持续关注。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和本土市场的结合(例如建设数据中心等)往往会产生效果,继而成为影响政策的关键。

找下一个风口?不如关注生态系统

更大的屏幕、或是更好的闪光灯,诸如此类一些特征上的改良提升,只是手机演进迭代中的一环而已。对于手机发展来说,真正重要的需要从过去的“硬件+软件”模式转型向生态系统模式发展。

我们的调研发现,如果厂商能够通过加强捕捉用户群的核心需要,如延长电池寿命、支持物联网接入、实现跨运营商的互通性等,将能提高产品对使用者和运营商的吸引力。这在类似中国这样的高度细分市场中尤为见效,有望同步推动销量和平均售价的走高。

但是,单从硬件出发强化某些手机功能,厂商也将很容易被替代。手机厂商应学习其他平台类企业,构造以软件应用为支撑的生态系统。例如,亚马逊推出了Amazon Echo,旨在建立进入智能家居平台的重要入口。通过语音交互,用户能通过Echo控制家中与之相连的智能设备:调解灯光和温度、电视机、监控设备,也能根据消费记录,为消费者在亚马逊网站上自动下订单。同时,Echo又是一个开发的平台,能让***熟悉并使用Echo的系统来开发智能硬件或者产品。

又比如,苹果的*新机型,其实主打的突破并不是智能手机,而是AirPods。这是跟随Apple Watch之后的另一个推广“解放双手”(Hands-Free)的消费者习惯。如果说,未来的发展是要以声控助手以及视控为主的话,智能手机也许将从消费者主要的产品变成一个辅助产品。

当然,现在处于市场**地位的企业,其生态系统是非常多元化的,采取的更多是开放式**的策略。这些厂商不只是打造了自己的IoT产品及生态系统,而是开放了自己的生态系统让所有软件开发商协助生态系统的扩展。

人工智能带来变革

一旦各方都在争取生态系统的切入口,那么未来终端设备的形式就显得并不重要了。这可能预示着智能手机或许会被其他的一些设备所替代。目前行业内认为,在5-10年之间,智能手机可能被取代,但也有人认为也许会更快。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带来非常大的变革。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会是自然的行为演变。以上有提到,大家普遍猜测的、从手控到声控或视控的消费者行为成为主流。

人工智能技术使得这些数字语音辅助设备可以识别人们的语音指令,诸如“开灯”和“播放音乐”,还可以回答类似“现在几点了?”和“室外温度是多少?”等问题。尽管目前只有4%的受访者拥有此类产品,但他们中有65%的人表示会经常使用这些设备,表明这类新技术的接受度很高。

就目前发展情形看,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更多的消费者会选择在智能手机上使用语音助手功能。年轻的消费者是“尝新”消费群体的主力。在14至17岁的受访者中,有84%的人表示目前正在使用语音助手服务,或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此外,消费者也表示愿意尝试其他个性化服务,这些服务的背后都有人工智能技术。大部分受访者对个人健康助手(60%)、智能旅行助手(59%)以及娱乐节目顾问(51%)等服务很感兴趣。

消费者洞察:永恒战场

智能手机进入我们生活的时间不长,反馈乃至塑造我们生活习惯的速度却很快。不难发现,一些传统厂商往往过度专注于产品上面的开发,而忽视了消费者洞察。消费者行为已开始有了演变——消费者其实真正在乎的是跨产品的功能和内容,而不再单单是产品外观和设计。

无论是硬件厂商打造生态系统,还是互联网基因的平台玩家反攻硬件设备领域,如何提供消费者更好的体验,以及帮助消费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痛点,才能更好地粘住用户。关键在于,无论是提供设备还是服务,赢家是那些*好地应对目标用户需求的企业。

(作者系埃森哲战略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本文略有删改,本报记者郑淯心整理)经济观察报

4.印担忧中国手机主导市场 对中企发起**波打击;

中国小米在印度推出的3款智能手机。(图源:路透社)

海外网8月27日电 印度政府已要求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和网络浏览器开发商配合进行**检查,中国企业必须证明,他们持有的印度客户资料并未外流,这是近来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发起的**波针对性行动。UC浏览器则表示,未被印度政府告知这项调查,为了向用户提供本地化服务,在必要情况下搜集用户的资料,是产业界的标准作法。搜集这些资料,我们已获得用户的授权。

据台湾《自由时报》援引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印度政府已要求中国30家智能手机制造商和浏览器研发商,提供相关信息给调查人员,确保他们持有的印度客户资料是**的。中国企业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占据**话语权,今年**季市场占有率飙至51%,而阿里巴巴旗下的UC浏览器,每月在印度的活跃用户超过1亿人,市场占有率高达57%。这是近来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发起的**波针对性行动,今年5月已禁止中国企业投资印度发电厂。

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师沙奈尔(Neil Shah)表示,“随着中印关系持续紧张,印度已更加主动打击中国企业,希望知道印度国民的资料被弄到哪里,以及可能造成的**威胁。”

很多印度企业无理批评中国企业在印度的运作方式。沙奈尔指出,印度政府的*新行动,也是因为担心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已主导市场,即便印度政府明确规定“印度制造”,中国业者大都使用中国造零件,在印度组装。

沙奈尔表示,阿里巴巴这类企业在印度所搜集的资料,如印度人的购买习惯、去什么地方等,变的越来越有价值。印度政府想了解这些资料究竟被弄到哪里。

UC浏览器则表示,未被印度政府告知这项调查,强调IT公司将服务器放在全球各地是常见作法,目的是为了改善对用户的服务,用户资料在再传送时都经过加密措施。该公司表示,“为了向用户提供本地化服务,在必要情况下搜集用户的资料,是产业界的标准作法。搜集这些资料,我们已获得用户的授权。”

据了解,中国手机品牌进军印度市场大受欢迎,其中小米、vivo、OPPO、联想、金立5个品牌,已经占据印度手机市场份额的50%以上。相关调查显示,因为物美价廉,超过80%的印度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中国商品。(综编/海外网 巩浩)

5.全球硬件独角兽企业崛起 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腾讯科技讯 8月27日,四年之前,当首批独角兽企业的数据公布时,上榜的数量只有39家初创企业,而且其中只有一家是硬件公司。如今,全球的独角兽企业约有213家,其中18家是硬件公司。虽然当前独角兽硬件企业只占全球独角兽科技初创企业总量的一小部分,但是目前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

另外,从历史情况来看,几乎没有投资者愿意投资硬件初创企业,但如今,硬件初创企业获得的投资额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在未来几年内,人们将能够看到硬件独角兽企业数量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在此,我们不妨浏览一下当前硬件领域的18家独角兽企业(即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

从上图不难看出,消费硬件独角兽企业居多——至少目前是这样,其中包括较早的Peloton企业。Peloton是一家室内健身消费公司,主要销售动感单车以及相应的视频教程。此外还包括Proteus Health公司,该企业主要销售用于监测健康状况的“可吸收”传感器。另一家硬件独角兽企业是Magic Leap,该公司目前为止已经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至少10亿美元),但仍未推出**性的混合现实产品,似乎是因为成本和技术障碍而陷入困境。

在B2B领域,View国际实业集团也是一家独角兽企业,主要提供建筑物所需的动态窗,而法国独角兽科技初创企业SigFox则是物联网领域的霸主,该公司与电话和其它设备供应商之间既存在协作,又存在竞争关系。

中国在数量上超越美国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硬件独角兽企业数量*多,占据了全球18家中的11家。其中,大疆(DJI)统治着消费类无人机行业,而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公司则支撑着其5家组合产品公司的崛起之路,推动这些公司进入独角兽企业榜单,其中就包括恩纳博(Ninebot)机器人公司。恩纳博公司目前还全资收购了美国自平衡车Segway(赛格威)公司。

共享单车企业摩拜和ofo也崛起为独角兽公司,这两家企业的崛起堪称奇迹:毕竟这些企业的创建时间只有三年而已。这些企业的崛起,不仅彰显了中国消费行为和交通与支付方式的快速变革势头,而且也突显了具有全球目标的中国企业巨头迎来了新的时代。如今,摩拜和ofo都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企业从自家国内市场的强劲发展、无可比拟的制造业生态系统、大量的科技人才、以及蓬勃发展的投资业务等格局中获得了巨大的益处。(根据道琼斯数据,2017年**季度,中国风投资本投资额约占全球投资总额的35%。)

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尽管当前的硬件独角兽数量仍少得可怜,但可以相信的是,未来的硬件独角兽企业数量将会越来越多。自从2014年以来,融资超过1亿美元的硬件初创企业数量已经从8家增加到36家。其中,中国的硬件初创企业表现极为抢眼,**影响力,在数量上也占据多数。

当然,初创企业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Fitbit、GoPro、Nest、Beats等,另外,Jawbone虽然早已破产,但在五年之前却非常酷。如今,新一波**影响力的硬件初创企业包括:人工智能公司Anki和Mobvoi、高清3D打印公司Carbon和Desktop Metal、**机器人初创企业Rethink Robotics、UBTech和Roobo、以及两大垂直农业公司Plenty和AeroFarms等。

上述企业中,有多家企业只通过一两年时间就成为了独角兽公司。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融资上亿美元,并会逐步成为硬件独角兽企业榜单中的一部分。

公共市场青睐硬件

一些硬件初创企业在进军公共市场方面,可能会吸引人们广泛的关注,容易吸引公共投资。硬件往往意味着创收。尽管在软件领域,创收有时候听上去就像是一种亵渎行为,但却可以吸引公共投资者。一些硬件企业因此早早就奔向公共市场。

如今,一些机器人公司已经开始效仿Roomba机器人制造商iRobot公���的发展模式。在过去的一年中,iRobot的估值翻了一倍多,达到28亿美元。在这效仿iRobot的公司中,就包括自动叉车制造商Balyo公司、水下无人机制造商Aquabotix公司、建筑铺砖机器人制造商Fastbrick Robotics公司等。

如今,越来越多的硬件初创企业已经走上了IPO(**公开募股)之路,有些企业正在积极准备IPO,这些势头清晰地表明,硬件企业也越来越受到公共市场的欢迎和青睐。

硬件初创企业新的“蒸汽机”时代

Fitbit(2007年)是在10年前首批获得大量支持的硬件初创企业之一,Anki(2010年)和Plenty(2014年)则是获得大量支持的**波硬件初创企业。第三波获得大量支持的初创企业如今还在打磨之中,*多也就三年时间。根据2014年的相关投资数据,人们可以预见到,在下一波硬件独角兽企业中,将有大量的企业生产健康科技设备和企业解决方案。前者不仅仅是追踪信息,而且还将使用大数据、机器学习、传感器以及更多资源来帮助用户预防和****。后者则将在人工智能和专业机器人的帮助之下,通过可预见的维护和灾害预防(例如防火、防洪等)、资源优化、自动化任务来帮助人们节省时间和**。

总而言之,当前的硬件初创企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动力,并逐步引发全新的行业**。2012年,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创造了“网络空间(cyberspace)”这个词汇,声称互联网获得了发展的新“蒸汽机时代”。毫无疑问,如今的硬件行业也迎来了新的“蒸气机时代”。(编译/金全)

6.260股终止重组 上市公司与并购标的“各自纠结”

本报记者 姜诗蔷 北京报道

并购重组大数据

整个A股并购重组市场的投融资业态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

8月中旬,监管层再度发文鼓励并购重组。加之更早些时候,监管层叫停部分跨界并购项目,以及随后的减持新规的发布,新的监管生态构成了一个新的市场基础。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研究,这一系列变化已经开始在数据上呈现出连锁反应。(李新江)

导读

按照相关机构人士的说法,“减持新规带来的影响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更难做了,不少交易的标的方开始重新考虑如何安排退出与所需成本,也因此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谈判拉长。”

喧嚣过后,并购重组迎来冷却期。

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1148起,同比下降28.42%。除此之外,今年以来并购重组终止的案例亦大幅增加。

其中,仅8月以来就有洲际油气(5.400, 0.22, 4.25%)(600759.SH)、台基股份(17.590, 0.31, 1.79%)(300046.SZ)、春兴精工(9.750, 0.09, 0.93%)(002547.SZ)、硕贝德(12.190, 0.48, 4.10%)(300322.SZ)等近30家公司宣布终止重大资产重组。

自去年9月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来,监管层又先后发布再融资新政、减持新规等新的监管要求,在一系列监管新政的重拳出击下,并购重组市场迎来了新的变化。

在近期某上市公司高管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沟通时就曾抱怨,“公司正在洽谈的一家标的公司,对方由于减持新政的影响,基本拒绝了此前双方商定好的重组方案,原因即是减持新政对其退出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然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消息是,8月15日,监管层发文鼓励并购重组,肯定了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这或许又将给重组生态带来一系列影响。

“双向”的市场降温

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年内已有约260家上市公司终止了重组事项。

在终止并购重组的案例中,标的企业的业绩不确定性是一个被普遍提及的原因。

譬如,8月15日终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亿阳信通(11.400, 0.12, 1.06%)(600289.SH),其终止的原因就被解释为“独立财务顾问认为交易对方的部分承诺事项本年度存在无法完成的风险,不出具预案的核查意见,导致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无法继续进行”。

又如渝三峡A(9.560, 0.05, 0.53%)(000565.SZ),其终止原因亦是预计重组的标的公司宁夏紫光不能完成2017年承诺业绩。

“今年的并购重组数量和前几年相比明显下降,创业板此前并购重组案例一直很多,每年有上百例,其中创业板很多公司业绩增长也主要靠并购重组带动,反而主业的贡献占比不大。但随着并购重组新规出台,监管层对并购重组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严格限制跨界重组等等。另一方面,这两年市场行情走势低迷,也影响到并购重组的数量。”前海开源基金**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这种降温不只是正从上市公司角度扩散,反映在重组标的方的还有减持新规带来的一系列冲击。

前述上市公司高管则对后者感触颇深,因为,“对于标的资产端而言,套现离场是不少资产标的的所有者的一个*终选择,因此在洽谈时出现变动。”

“减持新规带来的影响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更难做了,不少交易的标的方开始重新考虑如何安排退出与所需成本,也因此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谈判拉长。”北京某中型券商并购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金利科技(34.010, 0.10, 0.29%)(002464.SZ)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6月7日,金利科技发布公告表示,公司于6月5日接到交易对方通知,鉴于证监会于5月26日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本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交易对方对于2016年9月与公司签署的《发行股份并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协议》中的相关商务条款存在疑问,公司需与交易对方进行重新协商交易条款,有可能对交易方案进行重大调整。因此,决定终止本次重组,并申请取消本次上会安排。

而如果按照原定计划,本次金利科技收购微屏软件应于6月9日上会。

在北京某家上市公司给本报记者的反馈中,也反映出减持新规带来的影响。由于此前该公司出现了危机事件,希望其关联方增持股份以提升市场信心,但*后关联方只同意买入4.9%的比例。

收购方式改变

事实上,在遭遇减持新规带来的标的方换股意愿降低的阻力后,不少上市公司也开始在收购方式上做文章。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7月份以来,有金信诺(20.560, 0.62, 3.11%)(300252.SZ)、大同煤业(6.440, 0.29, 4.72%)(601001.SH)、东方网络(11.150, 0.06, 0.54%)(002175.SZ)、实达集团(11.290, 0.01, 0.09%)(600734.SH)等约10家上市公司终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改为现金收购资产。

此外,在6月宣告终止收购微屏软件后,金利科技又于7月20日公告了将以自筹资金4.75亿元收购北京新彩量科技有限公司。

“除了无需获得证监会并购重组委的许可外,现金收购还是规避减持新规的一个方式。”前述机构人士表示,“但是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对上市公司是‘无本万利’,在上市公司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肯定更愿意进行股份收购,因此与交易对方的博弈还会继续。”

在金信诺的案例中,其披露“经公司与相关各方反复协商、论证,拟由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变更为全部现金收购”,而在双龙股份(8.520, 0.21, 2.53%)(300108.SZ)的案例中,就公告称,由于未能与交易对方海通制药就发行股份购买海通制药股权的部分核心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决定不再推进此次交易,但仍继续进行现金支付的方式购买天强制药94.44%股份及金宝药业剩余少数股东持有的2.287%股份。

“这种情况就是交易双方多次谈判来解决,加大现金支付的比例,或者标的方到时候找券商或其他机构提供减持服务。”前述机构人士表示。

不过,在不少现金收购的案例中,监管层也多次下发问询函对此表示关注。

譬如在实达集团(600734.SH)案例中,7月5日公告称“鉴于近期证券市场相关监管法规发生变化,综合考虑交易对方提出的对价支付诉求,*终确定由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旭航网络100%股权变更为现金收购”的事项,交易所认为相关披露不够充分,要求对相关业绩补偿的风险、估值较高的风险、以及资金安排的风险等多个方面进行说明。

虽然今年以来并购重组降温趋势不减,而在另一个方面,监管层又出现新的动作。

8月15日,证监会发文称,按全市场口径统计,2013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为8892亿元,到2016年已增至2.3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41.14%,居全球**,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对此,杨德龙指出,这个信号有一定积极性作用,并购重组是企业外延式增长的途径,通过强强联合或并购重组可以提高行业竞争力,提高公司知名度。监管层打击盲目的、炒作概念的并购重组,但鼓励有实质性的重组。另外,行情也在不断好转中,并购重组容易推进。

从审核数据上或许可以一窥端倪。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并购重组工作会议一共召开了25次,但6月份以来至今已经召开了24次。

“预计同行业或者上下游的并购会增多,跨行业的会减少,但整体数量不会有太大起伏。监管层在鼓励并购重组的同时仍会审慎核查。”前述券商人士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图片 HTC VR 解决方案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