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数据时代的电影业

分享到:
151
下一篇 >

    当我们尽可能全地收集到相关数据后,才能接近准确结论,这就是大数据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大启发。

    相关性思维是大数据时代为我们提供的新方法。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大数据,早在N多年前就被开发出来,并得以运用,只不过没被意识到而已。比如贺岁档、情人节档、暑期档等各种档期,他们与在此期间上映的影片之间并非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即相关性。

    生活中,我们对很多事情的判断,并非来自因果关系,而来自对相关性的分析——前者追求问题与结论的精准解决方案,而后者则舍弃精准,追求概率。没有人告诉我们,情人节非要看电影不可,但情人节里一定有更多的年轻人会走出家门进行消费,特别是很多商场和体验式娱乐消费场所,这与电影院之间就产生了相关关系。电影院要实现观影人次的增加,就要用相关性思维指导企划,这是*直接高效的路径。

    今天的数据分析,已经不再去寻找复杂的因果关系链条,而是直接告知结论。比如百度搜索,人们通过它只是想要搜索到的结果,对得出这一结果的过程并不在意。这是世界观、方法论的时代性变革。无论是百度指数、微博指数,还是各种网站提供的专业数据,他们并不一定都精准,也都有各自的缺陷。但大数据思维告诉我们,他们虽说明不了必然性,却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借鉴。当我们尽可能全地收集到相关数据后,才能接近准确的结论,这就是大数据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大启发。

    有人指责《小时代》的观众是“脑残粉”,但当他们的数量达到2000万规模时,就可以造就新的电影市场格局。在近几次**电影院线影片推介会上,有一些走在同行前面的发行商开始运用种种网络数据资料,向院线代表说明影片在观众心目中的热度,并以此说服院线和影院投放更多关注,给予更多的排映场次。而院线代表和影院代表对这些数据也很重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院线和影院的排片经理们,在制定排映计划的时候,的确在以这些数据为参照。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几乎沉浸在各种数据的**大海之中,相关性就是串起各类数据的红线。发行和放映的技巧首先在于找到这种相关性,并作为首日排映影片的依据。因为之后的排映,完全可以根据首日上座率进行调整。当前影院的精准运营,基本上都是从相关性数据出发的,然后才是因果关系的二次调整。先相关关系后因果关系,这就是结论。这就是大数据时代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很快,电影业界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各种企业打着院线和影院的幌子,或者发行公司、制片公司的幌子,实际上在做着数据分析机构所做的事情。这**的到来将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艺术和思想的独立性以及自由的审美将让位于市场数据的相关性。相关性数据将从各个方面支撑整个电影业的市场化,从而改变电影的业态。

 

 

你可能感兴趣: 云计算 业界新闻 图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