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是不是个“坑”? 京东要干掉传统物流

分享到:
193
下一篇 >

在中国,做物流快递是一个苦哈哈的生意,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超过13亿人口,如果要建立一张星罗棋布、全域覆盖的物流网络,连接到每个城市、县城、乡镇,直到每个人,想起来这也是一个比登天还难的事情。过去,只有像邮政这样带有公共服务属性的机构,才具备这样的能力,还肩负着利国利民的重任。但偏偏有企业不信这个邪,京东就是**个吃螃蟹的企业,阿里马云也联合多个大佬,搞了个菜鸟网络,目的也是要把这个网建起来,但相比后者“空手道”的玩法,京东是实打实地干了7年多时间。

京东为啥要跳火坑?

早在2007年,京东的刘强东就力排众议,甚至在董事会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决然去自建物流和配送队伍。在当时的电商环境,几乎物流、快递都靠“四通一达”来完成*后一公里的配送,一家尚没有盈利,甚至随时可能“意外死亡”的电商企业,就算“喊出”自建物流、仓储的口号,都需要勇气,更甭提真金白银的砸钱了。所以,当时被外界认为是近乎“疯狂”的想法。

在过去,在中国玩物流、快递,是一个博傻的生意,先不说这个是个不够体面的活儿,仅仅是活在邮政的阴影下,也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行当,生意惨淡,利润微薄,一不小心,经营不善还容易倒闭关门,星辰急便的倒闭,就连宅急送快递界当年的龙头老大,也坦承民营快递的艰辛。为什么造就这样一个局面?实际上物流快递和传统行业面临的是同样一个问题,粗放式经营、效率低下、工业化的思维等玩法已经过时了,不是物流没前途,是现代化的智能物流要取而代之了。

谈到这点,就扯到为啥京东要义无反顾地投到这个“红海”里的原因了。就像一个拿着大刀长矛的古代人,与**大炮的现代人“对话”一样,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电商从下单、物流、快递、服务这个闭环系统里,任何一个环节“拖后腿”都容易导致顾客不满意,恰恰第三方的物流快递跟不上步伐,结果电商前面在体验上多**,都会因为物流快递不给力,而前功尽弃。

京东很早就发现了这个弊病,有三点要吐槽的:一是成本太高,由于效率低,智能化程度不够,无法降低成本;二是信息系统不完善,导致商品进入第三方物流就进了“黑匣子”,无法跟踪,用户体验上形成了“断裂”;三是只能提供标准化的低效的服务,相信很多人有感受,除了强大的顺丰,四通一达等快递都是“慢递”,好几天送不到货,动不动赶个网购节日还爆仓;四是,作为*后一公里,要承担很多角色,比如资金流、品牌推广、信息流,电商对第三方没控制力,也没话语权。

所以刘强东当年被认为“固执”地投身到自建物流里面,是有感而动,绝非一时冲动。

要远比想象的难

如果现在要问刘强东,从仓储、运输到配送,物流这个行当究竟有多难?估计他也会感叹,跳到里面去了,才知道是个“坑”,只不过没有选择,跳有可能死,但不跳是肯定死。京东苦哈哈的折腾了7年多,在物流仓储快递这个池子里的资产倒是越来越“重了”。看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京东有28000多名配送和仓储人员,不仅覆盖一二线城市,还在往三四线,甚至是县城乡镇市场延伸。截至2014年2月,京东在34个城市拥有82个仓库,总建筑面积为130万平方米,在476个城市设置1485个配送站以及212个自提点。

一边是物流快递网络的快速膨胀,中心点、节点、末梢的急剧扩张,一边是自建物流投入上天文数字般的巨资。京东提交的招股书数据也有披露,2009年到2013年分别是1.44亿元、4.77亿元、15.15亿元、30.61亿元、41亿元。每个**物流中心,6个亚洲一号项目,单个投资都在6-8亿元,都是自己花钱买地,自己建设,从中心仓到前置仓、分拨中心、中转站、配送点,整个物流系统异常复杂庞大,而且还是跟着业务走,延伸触角。难度可想而知。

仅仅是管理近3万人的物流队伍,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过,京东干的不是“升级换代”的事,不是走老的套路,要把谁干倒,而是要建立一个现代化、智能化的物流网络系统,也就是说要用*先进的技术实现脱胎换骨的变革。京东物流有一个内部的信息系统——青龙,这个名称是刘强东起的,它的作用是将物流中涉及到的仓储、运输、配送,以及商品和人,串接在一起,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货物的订单、出库、自动分拣、打包、干支线运输、分拨中心或中转站、配送,直到客户手中,由系统分拣、运输、配送三大模块组成,每一个包裹的轨迹都一目了然,每一个仓、工作人员都可见。

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重构”,也是在原有的物流网络中“打补丁”难以实现的。据说,京东早起也采购过ERP系统,但后来废弃掉了,原因就是随着扩张,很多模块都不合时宜,所有的节点,从仓库到配送站,业务动作少,零零散散的,数据不连贯,需要手工把数据往上报,这让整个系统支离破碎,效率大大降低。

先苦后甜的生意

显然,刘强东这种“**式”的押宝物流,是有自己的道理的。目前来看,过去对京东这一举动嗤之以鼻的电商,也都吆喝着在“自建物流”上下水了,但这个行当是典型的耗人力、耗时间的活儿,不是三两天就能追上来的。所以提到京东,很多人**个印象就是是价格低,物流快,服务好。在国内所有电商里,京东是在物流上甩开对手好几条街,没有**。就算马云的菜鸟,也是刚刚拉开架势,更多的是整合第三方,但七拼八凑的玩法,很难成为一个统一的系统。

所以说,自建物流是一个先苦后乐的生意,带来的好处有很多,只要有一个靠信息化系统支撑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就能产生诸多增值:一是能推出更多个性化的快递服务,京东的“211限时达”、“次日达”、“夜间配送”、“预约配送”、“售后100分”、“**上门取件”等,这些如果没自己的物流系统,只能望洋兴叹了;二是体验上的闭环,用户可监测所购商品的全程轨迹、配送人员,满意度大幅提升;三是物流智能化、信息系统投入,减少了人员,提高了运转效率,成本比市场均价降30%,有谁还能竞争?四是大数据的全周期覆盖,通过物流配送网络信息,对不同地区、品类偏好洞察,为供应商提供大数据能力。

不仅如此,这个庞大的物流网络还在八爪章鱼一样继续扩张,完成京东“渠道下沉”的使命。当然,传统模式下的物流、快递公司只能“投诚”或倒闭关门,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很多第三方物流是京东的“接单方”,被**的角色,但这种好日子随着京东自建网络的扩展而终结。更长远的预期是,京东会将这张网络开放出去,也成立了独立的物流公司,这会是京东一个未来的“盈利中心”。所以说,京东自建物流,过程是艰难的,是苦活、累活,但一旦形成,就会形成行业壁垒,杀伤力极强。

现在回过头来看,京东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电商概念,而是一个电商肌体上成长起来的新零售业态,对消费者和供应商来说,就成了可依赖、实力强的平台,虹吸效应就会发生,而这才是*可怕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 云计算 行业云 业界新闻 物流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