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手机与山里娃(青年驿站)

分享到:
41
下一篇 >

一年前,我有幸作为一名志愿者在四川荣县支教,与一大群山中的少年为伴。冬去春来,时过境迁,回想起这群朝夕相伴的山里娃,我总会不觉想起两样东西:一个是背篓,一个是手机。

先说背篓。在大山里,崎岖不平的山路少不得它。踏着晨光,坐在妈妈的背篓里赶集,妈妈背着娃,娃手里抱着菜,等日头大了,就拿田头采的荷叶当帽子——这是许多山里娃作文里描述的童年生活。山里娃的祖祖辈辈们都是这样背着背篓过日子,直到如今抛弃背篓拿起手机的一代。

再说手机。村里孩子的父母多在外地打工,手机成了这些留守的山里娃*好的伴侣。或许是常年与孩子疏离,亏欠心理使然,每逢过年,父母总想把城里“*好的”都带回家。如此一来,山里娃们的手机丝毫不比城里娃逊色。

背篓和手机,是两代山里人必不可少的工具,一个承载过去,一个指向未来,如今却相遇在了山里娃当下的生活里。

在大山里,背篓是优美的、温馨的,也是沉重的、迟滞的。一只背篓,承载着人生之乐,也承载着生活之重。彼时,山里娃们的父辈,正是顺着改革大潮,背着背篓走出大山,见识了大山之外的广阔天地。而此刻,他们毫不吝啬地给自己的孩子们带回*时尚的手机。其中良苦用心,也许不仅为了随时通话交流,也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班上好多孩子都没有走出过县城,他们知道村头的路有几个岔口,每条道旁栽着几棵樱桃树,却不知道几公里外那条国道的终点是哪里。手机无疑给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然而外面的世界是否真像他们从巴掌大的屏幕里窥到的一样呢?

与家门前那条河的流向恰恰相反,地处大江大河上游的他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里,反倒是处在传播链的**下游。手机不仅会传递惊喜,也会传递虚幻,和城里孩子看着一样的电视剧、追着一样的明星偶像的山里娃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他们仅凭有限的生活经验又怎能区分其中哪些是虚幻,哪些是真实?他们又会作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这些困惑没有人为他们解答。

我曾问过我的这些学生:“你们还愿意背起背篓、回归田园吗?”不少孩子们的答案是,“不是不想,是不会。”比如撤点并校,一方面的确节约了社会成本,然而从小学起就在镇上住校的生活,却让许多孩子离农具越来越远,也离世代相传的乡土味道越来越远。

山里娃家中的三代人,白发人归于田地,中年人外出打工,而新一代的山中少年,在“无力进城、无心还乡”的困境中漂泊的,恐怕不在少数。对每一个山里娃而言,从大山走进城市只需要一张***,在大山深处看世界也只需在手机屏幕上滑动几下,但他们精神的真正成长和心灵的还乡,仍需要跨越数不清的大山大河。

你可能感兴趣: 手机 屏幕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