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论汽车电子企业发展的困难所在

  某位在证券公司做行业分析的友人,曾问我,汽车电子难在哪里?是否中国的汽车电子企业能做起来?我给出的观点比较悲观,原因在这里。

汽车电子

  1)汽车电子是一个系统化单元内部中的一部分,按照整车企业的划分不一样,比如外饰灯那部分电子,可能就划给外饰了;门模块可能划给车身部门了,更不用提底盘电子这种只是个架子的。没有系统化的能力去整合,但就一个控制单元而言,根本就不是一个产品。

  2)按照1)说法,想做**供应商,那就按照二级供应商来实现,通过和**供应商的合作来进行。这里头存在着一个悖论,太难的,其实能做的很有限,也很难让新的企业切入。比如各种核心单元的ECU(动力总成、底盘控制)。太简单的,又使得门槛过于低,**供应商会给予极其大的成本控制压力,养着一条SMT贴片线,背负着较长的维护周期,赚着很少的钱。其实这条路走得很艰辛的。

  3)成本的压力汽车这个领域,国内分进口、合资和自主三类,对应出口(国外厂商标准)、国内生产(经过修改的国外厂商标准)和自主厂商。**类,厂商会给予一定的利润保证,其做法是对产品的BOM价格分析,想赚特别多不行(也会有别的厂商来抢饭碗的),但是合理的利润率还是可以保证的;**类,由于国内市场本地化的要求,除核心部件以外,都有较高的降成本要求;第三类,不清楚,不过按照前公司参与的项目来看,备选供应商>4,订单完全看采购的心情好坏了。

  4)元器件压力作为一个工程师而言,BOM里面全部是汽车级的,并且Rosh级别,工艺满足要**应该的。实际上,让采购将所有的价格,按照刚开始接到的初步订单量采购的话,成本会非常高。这个现象在新能源连接器和继电器等,目前还是新兴领域里面特别明显。在国内元器件没有成长起来,达到汽车级别以前,受制于人是没办法的事情。

  5)模块化的压力现在整车企业对待供应商的看法,是在慢慢改变的。激进联盟的如日系,需要引入竞争,将压力传导给供应商以促进其技术改进的步伐,**的压力不能都留在自己这边。激进生意型的如美系,开始搞战略供应商,以达到稳定和合作,一个车型一场生意,太多的供应商遇到突发的意外,如日本地震的时候,供应商的压力不是一点点大。若即若离下,马太效应会对传统的部件厂商进行**,更不欢迎新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