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美元模拟IC企业何时在中国诞生?

分享到:
点击量: 217655

      过去几十年中,欧美市场培育出多家大型模拟IC企业。在中国市场,经历了过去10年的发展,一些创建于中国本地或将主要运营放在中国的模拟IC企业年销售额已超过1亿美元。在未来五六年后,中国市场是否能培育起中等规模模拟IC企业?中国配套支撑环境能否满足IC设计业发展需求?IC设计企业自身又要做哪些转变?9版到11版专题将予以解析。

  毛伟和易坤为这一时刻已经等待了大约1年的时间。作为2006年硕士毕业后加入MPS成都公司的模拟IC工程师,他们主持设计的一款为英特尔CPU供电的多相DC-DC控制器一次流片成功,且各项指标都不输于其他老牌美国模拟IC竞争对手。

     

  MPS是一家1997年创立于美国硅谷的模拟IC设计公司。当时,半导体业界还没有专门用于电源管理的工艺技术,为此,MPS公司的创始人邢正人开发了这种工艺技术,它使电源管理芯片的速度更高、面积更小。与当时业内一个同类产品相比,MPS产品是其速度的6倍,面积却是该产品的1/6。在硅的世界里,这就意味着可以比其他公司提供性价比更高的芯片。也因此,MPS的产品迅速在CCFL背光应用等市场占据了领导地位。自2001年之后,MPS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被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评为全美成长*快公司之一。

      转向中国

  就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邢正人将目光转向中国,并与他的团队一起规划在中国的投资发展。自2005年以来,MPS逐步在中国的成都、杭州等地建立涵盖模拟芯片设计、测试、应用方案设计在内的产业链环节;同时,他们将芯片生产外包给中国的晶圆代工企业,并把封装合作伙伴引入中国。这样,MPS在中国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和运营体系。

  很多跨国半导体公司投资中国,其中相当大的原因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并实现快速的中国市场产品供应,但MPS的着眼点并不在此。

  “我看到,在未来5年到10年中,模拟/电源IC市场会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邢正人说。他认为,虽然今天的模拟市场多由美国公司掌控,大约90%的营业额由这些公司创造出来。但未来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他看到美国半导体公司的优势正在逐步消退,**人才因“金融泡沫”而流失,行业企业很难雇用到足够的**工程师来满足后续发展的要求。“正因为这些根本性的变化,虽然中国内地市场还没有大规模增长,而且,目前也没有给MPS带来*大的收益(MPS只有10%的营业额来自中国内地市场),但MPS也要因应这些变化而改变。”邢正人说。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MPS才坚定地展开了在中国的布局。毛伟、易坤等人就是公司在中国招收并培养起来的**批模拟IC设计工程师。在MPS成都,与毛伟同批进入公司的还有王锐和杨志江。他们进入公司后不久就被送往美国,由MPS富有10多年模拟IC设计经验的**设计师带领,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学习模拟IC的设计经验。回国之后,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中,这些年轻工程师先后完成了多个产品的设计。目前,在MPS成都像他们一样大学毕业后由公司一步步培养起来的年轻中国模拟IC设计工程师已经有几十人,他们设计的产品从简单的LDO发展到这两年的700V AC-DC、600V到700V的半桥驱动等多个大类几十种产品。

  跟其他欧美模拟半导体公司相比,MPS的规模还属于比较小的,但其近些年在中国的发展却是*快的,目前它已成为在中国规模*大、产业链布局*完整的模拟芯片公司。“我们在中国的员工已超过500人,正向600人靠近。”这些年一直负责MPS中国布局和运营的**副总裁肖德明说,“2005年我们在中国建立起人才培养机制,给公司带来了回报。现在中国的人才成长得很快,使我们在新产品推出的速度上已经达到了七八亿美元公司才有的速度。”这样,五六年后,当中国市场真正实现规模增长时,已经完成了中国布局的MPS将会有更多的优势。

      新的台阶

  在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国市场紧密相连的同时,MPS的管理团队也在朝着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那就是如何把公司从现在年销售额2亿美元的企业打造成年销售额10亿美元的中型IC公司。为此,公司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基础架构,并规划工艺和产品平台的扩充。

  邢正人把基础架构的建设称为搭建金字塔的塔基。虽然未来公司大规模的增长不排除收购的可能性,但MPS管理团队还是希望这种增长主要依靠公司自身的发展。而这个塔基就是支撑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公司各部门都在进行组织架构的转变。以销售部门为例,Maurice Sciammas先生是MPS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裁,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他就着手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建立不同的销售团队。“一个人不可能实现10亿美元的销售额。”他说,“你需要一个组织架构来实现这一销售目标。”在架构建立的同时,对人才的培训也变得迫切。为此,Maurice和他的团队需要经常往来于各地,教授员工如何倾听客户的要求,读懂客户要求背后真正的需求。而MPS负责技术市场的**副总裁Eric Yang博士正针对细分市场创建不同的产品平台。“过去产品平台并没有特别地细分,现在要针对电视、机顶盒、工业、网络通信等10多个细分市场建立不同的产品平台。”他介绍说。

  在组织架构转变的同时,MPS也在规划工艺平台和产品平台的扩充。这不仅是保障公司业务在经济波动环境下持续增长的策略,更是公司实现更高销售目标的战略。在模拟芯片领域,那些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产品通常超过几千个,其中有大规模销量的也要有几百个。MPS目前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四大类,涵盖近300个产品,这样的产品组合还显得较为单薄。

  业内会以电压和电流范围对模拟芯片公司的业务进行划分。例如,德州仪器、Richteck等公司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压低于5V、电流小于10A的范畴中;飞兆、IR、等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从30V到700V的中高压市场,而MPS过去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压30V以下、电流小于10A的中低压市场。

      在MPS的规划中,其未来的产品范畴将从目前的中低压、小电流市场扩展到电压在700V左右、电流大于25A的所有市场。为此,公司正在研发相应的工艺平台予以支撑。而公司聘请Don Disney博士负责工艺平台研发就是看重其拥有从低压到高压、从小电流到大电流的完整工艺经验。

  邢正人认为,这种工艺平台和产品平台的扩充在短期内对公司的资源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但从长远看,则为公司未来的成长提供了大的发展平台。

      中国有两类市场值得冲刺中的模拟IC企业关注:一类是传统技术替代市场,另一类是中国特色行业市场。模拟IC企业如果能抓住这两类芯片市场,获得规模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中国配套支撑环境日益成熟,并与模拟IC设计业实现了良性互动,完全有能力支撑模拟IC企业的高速发展。

    两类市场支撑模拟企业快速增长


  中国市场的发展是否为初具规模的模拟IC企业提供了足够的机遇和成长空间,以支撑这些企业迈向5亿美元或10亿美元?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的统计和预测,中国大陆模拟IC市场的容量其实是较为巨大的。2010年中国大陆模拟IC的销量将达到153.8亿美元,占全球模拟IC总市场的31%;到2014年,中国大陆模拟IC的销量将达到232.1亿美元,占全球模拟IC市场的33%。

  但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模拟IC市场也非常拥挤。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中国大陆模拟IC市场的“半壁江山”被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ADI等10家欧美老牌半导体企业占据。在这之后,几家日本企业,如瑞萨、罗姆等正在不断扩大在中国的运营体系。此外,近年来,由于有台积电的工艺平台做支撑,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台湾模拟企业介入该市场。同时,中国大陆一些小型企业也在低端市场,如MP3、DVD等领域表现活跃。

  类似MPS这样掌握一定专有工艺技术和设计技术、初具规模的模拟IC企业来说,面临的是“前有狼,后有虎”的竞争局面。从产品种类、方案完整性和介入市场时间来说,他们不如老牌模拟IC公司,因此在大的市场,如电脑、工控、汽车等领域还需积累竞争优势;而在已经占据很大优势的市场,如电视等消费电子领域,他们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与其产品进行管脚兼容的后来者的“杀价战”。因此,中国市场对这些初具规模的企业来说充满了挑战。

  但初具规模的模拟IC企业若想依托中国市场获得增长也有一定的差异化优势:

  首先,很多应用市场正在向轻薄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在这些市场上,一些传统技术的更新是需要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企业才能完成的。例如,在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及电信局端设备等领域,目前主流的电源方案是“控制器+分立MOSFET”或将控制器和分立MOSFET封装在一起。MPS正在研发的方案是将分立的MOSFET集成在芯片中,以芯片方案来替代传统必须采用分立器件的方案,这不仅实现了小型化、低功耗化,还降低了BOM(材料清单)的成本。这些传统市场的替代技术将为初具规模并拥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企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机遇。而且,在这类市场,一旦赢得设计,销量的增长是非常快的。

  其次,中国的特色需求也值得企业关注。近些年,一些中国大的行业部门,例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可以制定自己的行业标准,并按照这些标准来规划行业的发展和建设,这给模拟IC市场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但目前,在这类市场上出现了一个供需矛盾:中国的行业需要针对他们的自主标准选择定制或半定制化的芯片产品,但大的欧美半导体企业只能提供一些相对来说较为通用的芯片,而且这些通用芯片当初都是根据欧美国家的标准进行设计的,需要做一定的修改才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大的老牌模拟IC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一些全球性**应用市场上,例如3G通信、汽车电子等等。他们即使在中国设立模拟IC的设计部门,也只是其整体设计团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设计项目的订单大都来自欧美总部,基本上不会单独根据中国本地的需求,量身定做专门的产品。这就给了把运营放在中国市场上的模拟IC企业一定的机会。若是这些企业与中国大的行业部门建立紧密关系,能够抓住一两个这样来自中国的大的行业机会,敢做**个吃螃蟹的人,开发出适合中国本地需求的专用芯片,在中国市场获得规模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国具备模拟公司再冲刺产业环境

  除了市场环境外,中国的配套支撑环境,人力资源供给以及产业政策等都将影响初具规模模拟IC企业的发展。

  半导体公司要不要自己的工厂是近年来一直受到争议的话题。虽然从10多年前开始,越来越多的半导体公司走上了轻资产的道路(Fab-Lite),而且博通、高通等Fabless企业因为没有运营工厂的负担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产品**中,其增长速度十分抢眼;但排在前几大的半导体公司全都有自己的工厂,英特尔、三星的发展同样很不错,德州仪器*近还将建设****条12英寸的模拟芯片生产线。因此,是否有工厂与企业发展好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定论。

  对于初具规模的模拟IC公司来讲,他们大多没有自己的芯片厂和封装厂。目前,要想建一个自己的芯片工厂,若是购买旧线,一条月产能5万片的8英寸旧线价格在5000万美元左右,加上一些工艺线的调整直至产品的成功量产,大约共需要1亿美元。对于初具规模的模拟IC企业而言,他们多数仍会选择芯片代工的方式。

  针对模拟IC的芯片代工,目前国内有上海先进、华润上华和华虹NEC。从技术水平上看,近些年,国内芯片代工企业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模拟工艺上。因为模拟产品利润相对较高,也能够给6英寸或8英寸生产线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市场需求看,未来这些企业还需要关注高压工艺的开发。从产能上看,在2008年底后,全球及国内芯片代工厂的总产能都下滑了,但随着今年上半年需求的增加,各代工厂都在加大产能,预计今年底产能吃紧状况会得到有效缓解。以华润上华为例,其目前拥有2条6英寸生产线,月产能达9万片;他们同时运营的1条8英寸生产线今年底将达到每月3万片,2012年将达6万片,可提供0.11微米以上的模拟代工。因此,在代工产能的保障上,国内市场将较为充足。

  在封装方面,国内的资源更为丰富。中国芯片封装的产能位于****,市场上运营的代工型封装企业包括江苏新潮、南通华达、日月光、星科金朋、天水华天、安靠、矽品科技、华润安盛等。而且,随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极大���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的**启动,将促进中国封装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在人才供给上,中国拥有丰富的学校和学生资源。但由于模拟电路设计更被认为是一门艺术,需要经验的积累。而且,刚毕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基本功不够扎实的问题,仍需要在实际项目中对基本功有针对性的强化。这往往需要模拟IC企业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而在产业政策环境方面,政府近些年的工作重点正在转变,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关注自主标准的制定,引导行业转型提升。政府工作重点的转变,有利于各大行业的自主**和扶大扶强。这为有一定技术水平、初具规模的模拟IC芯片企业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总体说来,中国产业配套环境日益成熟,人才资源丰富,政府已开始营造扶大扶强的产业发展环境。这些使我们有希望看到,以中国作为发展基石的初具规模的模拟IC企业未来有可能跨越5亿美元或10亿美元的门槛。

      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环境的配合、产业的群聚效应息息相关,尤其是生产工艺和设计手段都比较特殊的模拟电路,对生产平台、人才素质都有更为严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