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红:中国半导体产业需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分享到:
点击量: 217474

      产、学、研脱节一直是阻碍中国半导体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早已成为“老生常谈”,尽管业界有识之士试图改变这一现状,舆论界也反复呼吁,但改变却不尽如人意。

      今年SEMICON期间举行的中国国际半导体技术大会(CSTIC2010)上笔者采访了耶鲁大学微电子中心主任、电子工程系RaymondJ.Wean教授马佐平(T.P.Ma),从他的口中,可以感受到中、美高校在产、学、研各方面的差别。

      首先,获得研发经费的渠道迥异。以耶鲁大学微电子中心为例,其研发经费来自四个渠道。首先是来自美国科学基金会;其次是来自政府和国防部;第三是来自工业界的SRC(SemiconductorResearchCorporation,是由几十家大的半导体公司出钱,联合高校做一些前瞻性的研发项目,以提升所有参与公司的竞争力);*后一个渠道是来自企业与高校之间直接的合作。

      而中国高校的研发经费来源很单一,主要来自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基金、以及各地方政府的科研经费拨款,与产业界合作非常少。造成这种现状也是由于中国半导体产业自身实力弱造成的,SEMIChina顾问莫大康认为:“由于中国半导体企业自身实力不够,赚钱能力较弱,无法承担庞大的研发投入,政府从长远考虑只能自己出面组织,也正是因为政府主导,使得国家重大专项基金脱离不开计划经济的烙印。”

      由于研发经费来源上的不同,直接造成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与产业脱节,那么,政府能不能在使用重大专项基金时尽可能地考虑产业界的需求?有计划地布局?

      据T.P.Ma介绍,美国工业界组织SRC的研究方向是由其顾问委员会来决定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申请某些项目。工业界的大公司如IBM、Intel等会看得比较远,他们看到十年以后的方向,但工业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发,这部分的研发就会交给高校来做。因此,高校的研发目的性强,而且几年后就会转化为生产力。

      在项目的定义和选择哪所高校承接研发方面,SRC的顾问团尽可能地避嫌。“SRC的顾问团来自企业,与高校的利益没有任何牵扯,每个顾问团成员都要签署一份保证,保证自己与相关项目没有任何利益瓜葛,以保证其在行使权力时的公正性。”T.P.Ma强调。

      而中国的重大专项基金尽管也有“专家组”来确定方向和审核,但我们的专家组大多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与国有企业,真正来自产业的代表非常少,加之中国无形的关系网,造成产研脱节、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

      另外一个问题出在效率上。集成电路两年就向前发展一代,而我们的“十一五”重大专项从项目初定、一轮轮讨论、到项目确定、再到研发经费下拨,一个个环节走下来已经四、五年,国外已经两代过去了,我们再开始研发还有什么意义?只会与国外先进水平越拉越远。中国的系统太庞大,运转起来速度慢,与高科技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

      “研发经费下拨后的监督机制也十分重要,在中国,拿到经费后无人追踪,或追踪只是流于形式。”据T.P.Ma介绍,在美国,科研项目有严格的时间点,特别是一些用于**项目和与企业间的合作项目,高校要承受很强的时间压力。

      诸多方面的差距显而易见,关键在于如何去改善。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不仅是高校,包括政府、企业、乃至全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付诸行动,也许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与理念的改革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