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芯事件会不了了之?

分享到:
点击量: 316970 来源: 华强电子世界网
一个涉及金额上亿元的“汉芯”涉嫌造假事件,如果在社会公众呼吁“有个明快处理”的引颈期待中,*终在某些力量的干预之下风吹云散,不了了之,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006年1月17日,一神秘人士在清华BBS上举报“汉芯一号”发明人陈进作假。在事发后距今的两个多月里,参与当年“汉芯一号”鉴定的专家集体选择了沉默;媒体先是狂轰乱炸式的密集报道,然后是哑然失声;在各界一致认为鉴定真伪的技术手段并不复杂的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针对"汉芯"是否造假的调查结论却迟迟未能出台,因此,引起了各方更多的猜测和悬疑。

  在本刊针对“汉芯”涉嫌造假案进行的网上调查中,从读者和网友的踊跃投票情况可看出对此事的高度关注。但是投票结果大大出乎笔者的预料。对**个问题,您是否认为“汉芯”造假?有81.5%的网友选择了“是”,只有0.5%的人认为造假的可能性很小。对**个问题,您认为“汉芯”事件将*终如何收场?有45%的人选择了“不了了之”,居**位的是“查明真相,内部处理”,占投票人数的30%,只有25%的人认为此事会“公开真相,高调处理”或者“将引发一场‘学术反腐’风暴”。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汉芯”是假的,但造假的结果将是在高度关注之下“不了了之”或者“内部处理”。

  若果真如是,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心理学上有个“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蔓延。

  可见,要防止一些不好的类似行为发生,*好的方法就是一旦出现了“破窗”就赶紧去处理。“汉芯”事件又何尝不是如此?人们期待一个明确的官方结论尽快出台。

  笔者在网上看到很多评论或留言,说此事让科技界蒙羞,给海归派抹黑,玷污了圣洁的学术殿堂。在正式调查结论出来之前,任何带有情绪性的侮辱或谩骂都是不应该的。但也许正是官方调查结论的迟迟不出台,反而激起了更多人的臆测和带有情绪性的言论。

  围绕“汉芯”的纷纷扰扰吸引了太多的注意,笔者认为发生在IC界的另一件大事,前政治局常委、原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的《芯路历程》一书的出版并未引起应有的关注。书中作者记述,20世纪90年代当华虹集团立项后迟迟找不到合作伙伴,外国人嘲讽说“中国人以为有了钱就能搞半导体”,搞“错位”了。胡启立这位前辈从中国芯片的发展历程中总结了3条经验(1)核心技术很难从外国获得,必须找自己的方法发展;(2)以市场为主导;(3)**的人才至为关键。

  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拿钱买不来;“以市场换技术”也换不来;更不能拿来别人的东西当自己的自欺欺人。

  对此,一位有十年任职跨国公司高管经历的海外华人建言,中国芯片业只能踏踏实实走自主**之路,“以技术换技术”。他解释说,一个国家或者公司发展IC的过程,实质上也是积累IP(知识产权)的过程,我们只能在别人的基础之上做更新的东西,然后和他们去交换。因为**不能割断历史,后来者只能尽可能的绕开前面的人设置的**陷阱或者去做IP交换。

  其实TD-SCDMA、龙芯、WAPI正是走在这条道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芯的未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