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IGBT的发展历史

日期:2024-05-17 02:46
浏览次数:4821
摘要:

IGBT的发展历史:

      1979年,MOS栅功率开关器件作为IGBT概念的先驱即已被介绍到世间。这种器件表现为一个类晶闸管的结构(P-N-P-N四层组成),其特点是通过强碱湿法刻蚀工艺形成了V形槽栅。

   80年代初期,用于功率MOSFET制造技术的DMOS(双扩散形成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被采用到IGBT中来。[2]在那个时候,硅芯片的结构是一种较厚的NPT(非穿通)型设计。后来,通过采用PT(穿通)型结构的方法得到了在参数折衷方面的一个显著改进,这是随着硅片上外延的技术进步,以及采用对应给定阻断电压所设计的n+缓冲层而进展的[3]。几年当中,这种在采用PT设计的外延片上制备的DMOS平面栅结构,其设计规则从5微米先进到3微米。

   90年代中期,沟槽栅结构又返回到一种新概念的IGBT,它是采用从大规模集成(LSI)工艺借鉴来的硅干法刻蚀技术实现的新刻蚀工艺,但仍然是穿通(PT)型芯片结构。[4]在这种沟槽结构中,实现了在通态电压和关断时间之间折衷的更重要的改进。

   硅芯片的重直结构也得到了急剧的转变,先是采用非穿通(NPT)结构,继而变化成弱穿通(LPT)结构,这就使**工作区(SOA)得到同表面栅结构演变类似的改善。

   这次从穿通(PT)型技术先进到非穿通(NPT)型技术,是*基本的,也是很重大的概念变化。这就是:穿通(PT)技术会有比较高的载流子注入系数,而由于它要求对少数载流子寿命进行控制致使其输运效率变坏。另一方面,非穿通(NPT)技术则是基于不对少子寿命进行杀伤而有很好的输运效率,不过其载流子注入系数却比较低。进而言之,非穿通(NPT)技术又被软穿通(LPT)技术所代替,它类似于某些人所谓的“软穿通”(SPT)或“电场截止”(FS)型技术,这使得“成本—性能”的综合效果得到进一步改善。


     尊敬的访客:您好!欢迎浏览我司网站,您所看到是北京北极新华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页面,该产品介绍比较简单,如果您想更了解该产品参数,友情提醒您:在浏览我司网站之余, 也真诚欢迎各位访客可通过查看其它页面或留言或电话的方式跟我们取得联系来进一步的了解相关产品信息,我们期待您的来电。

     此外,我公司销售的产品还有富士制动单元、变频器维修等等,欢迎咨询!产品琳琅满目,性能优异,至善至美的服务是我们永无止境的追求,欢迎新老客户放心选购自己心仪产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