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寒冬期仍将持续 产业调整需“壮士断腕”

分享到:
点击量: 189867

多晶硅产业仍未告别寒冬

业内人士认为,应扶持优势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伴随着“双反”争端逐渐进入白热化,多晶硅行业在徘徊中走过了2013的上半年。

尽管年初曾有不少业内人士寄希望于整个行业触底反弹、逆势而起,但复苏的势头显然低于预期。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为2.8万吨,净进口量约4.1万吨,总供应量6.9万吨。而国内电池片产量为11.3吉瓦,多晶硅消费量为6.9万吨,同比下滑4.2%,上半年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

产能利用率不足30%

据了解,上半年,我国多晶硅现货价格呈先扬后抑的趋势。受“双反”预期影响,今年初多晶硅市场止跌反弹,国内现货价格从去年底的11.5~12.5万元/吨上涨至3月底的14.3万元/吨,增幅为19.2%。但从4月初开始,多晶硅“双反”预期推迟、国外多晶硅倾销加剧、企业出货艰难等因素导致多晶硅价格逐渐回落,5月底价格降至12.1万元/吨,跌幅为15.4%。由于价格跌至成本线以下,成本支撑价格明显,加之各大厂商对多晶硅“双反”初裁预期,并采取谨慎观望态度,6月份多晶硅现货价格维持稳定。

历经2011~2012年多晶硅光伏价格快速下跌之后,目前国内多晶硅产业已经陷入大规模停产的境地。从**的情况来看,已投产多晶硅企业为43家,仅剩6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余企业均已关闭生产线,即有86%企业已经停产。国内在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也仅有2家仍在维持生产,且产能利用率也大幅下降;如果考虑已经关停的企业,国内整个产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30%。

同时,五成的光伏企业处于停工状态,其他三成企业减产一半,其余20%处于勉强维持状态。

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较去年有明显下滑。据硅业分会统计,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为2.8万吨,同比下滑23.6%,其中仅国内*大生产企业江苏中能一家产量已超2.2万吨,占国内总产量78.6%。

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链上游的重要环节,在整个行业尚未复苏回暖之前,出现停产、降价等现象并不意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多晶硅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在经历了*初的无序发展之后,当前*主要的是让产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而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为2.8万吨,进口多晶硅量约为4.1万吨,总供应量为6.9万吨,而上半年多晶硅消费量为6.9万吨,因此上半年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

根据该协会的预计,由于受欧盟“双反”影响,欧洲市场需求量将有所减缓,而国内市场及亚太市场的需求将呈现增长态势,下半年市场需求增长幅度不大,预期下半年国内晶硅电池的产量为12吉瓦,出口的份额将在7吉瓦左右,更多的电池片将用于国内及亚太市场。受之影响,再加之多晶硅企业对下半年多晶硅“双反”的积极预期,部分企业有复产计划,初裁一旦出台,预计下半年国内多晶硅的产量将高于上半年,预计下半年多晶硅产量约为4.2万吨,而进口多晶硅将下滑至3.1万吨,总供应量在7.3万吨左右。

继续扶持优势企业

面对当前众多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困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停产且生产成本较高的企业恢复生产的可能性并不大。

由于遭遇国外倾销,价格低于国内*先进企业成本,多晶硅行业多年来一直戴着“两高一资”帽子,而且国家出台的政策落地难,行业难以有良好的预期,银行对多晶硅企业避之不及。“老的贷款不紧着**就算好的,新的信贷没有指望。多晶硅是个资本密集行业,没有银行的支持是寸步难行的。

即使价格能回升到某些企业的现金成本之上,经过长期停产之后的企业缺乏流动资金的情况下也是难以恢复生产。”一位光伏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该人士的看法相似,孟宪淦也认为现在对于多晶硅产业首要的已不是停产复产的问题。“研发技术、提升质量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在缺乏流动资金和银行支持的情况下,让企业进行再投资并不现实。当前,*主要的是国家能尽快出台包括电价政策在内的相关政策,同时,继续扶优扶强,对先进企业继续支持。”硅业分会也在其半年报告中呼吁,在我国多晶硅**产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应深入了解多晶硅光伏产业发展前景,选择3~5家达到******、在行业内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多晶硅企业,支持它们技术升级改造,提高竞争力。

“落后的必须淘汰,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产业调整过程中也应该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孟宪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