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要在成本战中成长为“巨人”

分享到:
点击量: 191479

在世界各国之中,我国的光伏产业起步并不算晚,发展水平和对外市场的开拓,也曾一直居于世界前列。自从欧美实施"双反",显现出根基不实,境况困窘,内需市场的培育急剧受到重视以来,无论政府和企业,国家和民众,都在千方百计寻找拉动内需的方法和途径。大声疾呼者有之,筹谋对策者亦不乏。按理说,我国光伏内需市场的开拓,应该是有一定根基,且回天有术,并不缺少良方。可是,真正行动起来,不少企业家和投资者却是顾虑重重、左顾右盼、举步犹豫不定。这是什么原因?

其实:真正要戳破的,确实存在着这样一层窗户纸:光伏产业在我国长期存在的"花瓶"地位在打破,而"花瓶"心态还在,还在滋生着徘徊和困惑。

不必讳言:目前国家出台的支持光伏拓展内需市场的一系列新政,政策尚待完备,措施尚不配套,甚至扶持投入的财政力度尚不如人意,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但从某些部门、企业和投资者的主观意识和精神状态上分析:长期以来,那种被作为一个特殊产业,在一定阶段,受到特殊待遇所形成的习惯性思维仍然存在,仍然困扰着人们,影响着人们对光伏市场的正确分析和理性预期,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许多人尚未能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即,我国的光伏产业是在多年实施了金太阳工程的背景下,出现了现在这种光伏产能高达世界总量的80%,而光伏发电仅占8%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产业结构失衡。如果说,金太阳工程在发展我国光伏产能上功不可没,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但随着经济形势和市场走向的变化,内需市场的建立和培育已经要步入加快市场化的接入口,那种曾经形成的与金太阳工程不无关联的影响到内需市场拓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已经到了必须改变,刻不容缓的时候。

优先发展的老大自居心态,使我国光伏产业忽落了在电力生产成本上与其他能源相比的弱势地位,缺乏在降本增效上的急起直追意识。

成本弱势,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光伏产业在国内电力生产领域,与其它能源相比,在市场竞争上的软肋,几乎无法望人项背。

光伏发电在国内其所以生存,在举国电力快速发展的前些年还有一些空间,可以说,那些稍微大点的光伏发电项目,几乎无一不是政府支持的试验田,无一不是金太阳工程,阳光哺育的结果。

这些项目,基本是在温室环境中成长,又不少是做形象花瓶的,当然就没有适应力,也没有成本意识。直至今天,若谈起这些年,究竟建起了多少可以拿出真金白银的光伏电站,究竟光伏发电在**发电总量中占有多少贡献份额,那几乎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很难计算出,金太阳工程究竟为光伏动用和间接投入了多少财政支持和实际在光伏发电方面得到了多少应该的回报。

那时,谁都看到了,快速崛起的光伏产业其急剧增量的产能拥有着颇大的国外市场,而且有暴利可图。于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冲动得到了利益冲动的加强,掀起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的大浪潮。

在这个浪潮里,光芒四射的是走上世界赚了巨额利润的光伏产品,而不是被金太阳罩着却仍然黯然失色的国内不成气候的光伏发电。人们在忙于趋利扩张产能扩张可见市场时,连现成获利产品的技术进步都无暇顾及,谁还理会光伏发电在国内那种无足轻重的地位。

于是,几乎是怀着赚了大钱不计小钱的心态,谁还注意到躺在政府财政支持下的那些金太阳工程*终还是要发电的,还是要靠降低成本生存的。

于是,光伏产业整体处于暴利下的缺乏成本意识和缺乏技术进步动力与其国内光伏发电处于被扶持也被忽略地位的无成本无作为心态叠加起来,形成了我国光伏产业多年来以老大自居,看不到自己软肋的致命惰性。这种惰性,在国内光伏发电领域影响尤烈,颇为积重难返。

"花瓶"的优越感觉,使我国光伏发电在内需市场的开拓上,长期习惯于政府的特殊扶持,在先天上缺乏自力、自强的能力。

我国国内的光伏发电,长期以来,在缺乏成本意识的惰性中生存,既没有像其它生物化学能源那样的竞争能力,又缺乏独立生存的自信,一直以来,基本上已经习惯了那种被捧为"花瓶"的养尊处优的被摆设处境。

略作分析,不难看到,我国近年来建设的大小光伏电站,其中几乎不见效应的项目,大多属于两种。一种是由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申报立项的与市政建设有关的项目;一种是由电力产业部门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按比例摊派的属于清洁能源的那部份附加任务。

前者,那些地方领导是作为政绩,或作为政绩工程的一个招牌来亮相的;后者是作为应付上面的对发展的均衡要求而无奈接受的。总之,谁也没有真正把它作为解决电力需求、增加效益的一件必办的实事来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谁都明白:争取到这些明显亏本的项目,是可以让国家掏钱并优先得到贷款和各种附加支持和利益的。

以某市已建成投入营运两年的高铁车站的至今仍未供电的屋顶光伏项目为例。这是一个国家投资近三亿元的大项目,其作为市政工程的重大项目,曾被宣传为全球*大的单体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其12万平米铺设的30000块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形成的方阵据设计可提供万户居民的家用电源。或者作为高铁车站的使用与应急电源,成为高铁建设的一大亮点。

这个项目,其在规划和建设期间,被作为重点市政工程和国家高铁重点建设、绿色能源项目,无疑占尽了风光,确实是可赢得多方多种财政支持和口碑的"金太阳"。

可是,它实际的"花瓶"地位却使它的应有光彩几乎尽失。这个光伏屋顶电站与车站同步建成两年,至今却没有给电力特别是直流电需求极高的车站和高铁,输送什么电力,也未见给电力需求并不宽裕的所在城市提供所谓清洁能源,一直闲置着却让光伏电池板白白老化,失去了金太阳般的使用寿命两年。

这些被供养起来失去独立生存能力的花瓶式光伏电站,今天却成了闲置和浪费国家投入,未能发挥节能减排作用的当前急需认真治理的棘手问题。反思这些,原因复杂,但过度的不当扶持,不求实效、贪求浮夸,不计价值的放任,不能说不是我国光伏发电在国内长期发展几无生存竞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