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制造模式瓶颈日显 富士康启动削弱人工计划

分享到:
点击量: 191735

富士康启用机器人代替部分人工的举动,或将成为全球智能制造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近日,富士康宣布计划在哈尔滨哈南工业新城投建机器人产业园的消息。富士康正积极加强自动化生产,来应对中国大陆的工资上涨。目前,它已与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达成合作意向,将参与在哈南工业新城打造机器人产业园区。其中,富士康计划在当地生产机器人,主要用于富士康代工工厂中喷涂、焊接、装配等生产制程。位于哈尔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中国主要的机器人研究机构之一。 

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此前曾多次表态,将用机器人代替部分工人从事单调重复的工作,并表示希望到2014年打造100万台机器人的生产大军,以降低工厂对人力的需求。去年年初,他在考察富士康晋城科技工业园区时即证实,富士康启动了“三年内造百万台机器人”计划。 

近年来,富士康因劳务冲突、工人跳楼**、工厂事故、工作环境恶劣以及用工问题饱受指责。再加上大陆劳动力成本的一再提高,使郭台铭不得不思索新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有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表示,在利用机器人部分取代人工后,富士康将真正开始将全球水平的制造规模、制造能力以及产业链结合起来,这将对提升其全球竞争力大有裨益。

然而,富士康的处境也反映出了目前多数代工企业的困境。一直以来依赖于代工客户的模式势必难以长久持续,代工企业需要谋求自主设计。HTC和华硕等企业近年来就一直在坚持代工业务与自主品牌产品的同时发展,但这其中也有矛盾,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与自己的客户展开竞争。

此外,处于上游代工领域的台积电近来也不断加大研发投资,其今年的研发投资金额预计将达15亿美元。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就表示,今年预计投入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将增加至4200人。

代工巨头们的重心转变,体现了当前全球制造产业面临的新战略格局。随着智能制造,特别是3D打印等新兴制造方式的兴起,全球众多制造企业都在有计划地寻求应对这场新产业**的举措。而染指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也不止富士康一家。据了解,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均在购买机器人以应用于流水线生产。

有分析指出,智能制造模式的兴起正成为改变整个产业格局的新产业力量。

代工瓶颈日显

过去20年间,郭台铭不断壮大其代工帝国,鸿海的代工产品更是触角广布。然而,代工利润日益微薄,加上各项成本的高企,这些因素都迫使郭台铭必须做出改变。

此外,富士康在今年4月公布的今年**季度报告显示,其**季度的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9.2%,原因是其主要客户苹果减少了iPhone和iPad的订单。

此外,近年来富士康多次受到环保组织、劳工组织的调查,称其存在污染环境、苛刻劳工、员工跳楼等问题。这些负面影响也是促使其向自动化领域发展,用机器人代替普通工人的一大原因。据称,在引入机器人的组装线,人工数可从20-30人缩减至5人,所要做的工作也仅是按下按钮,操控这些机器人,工人的工作强度可望得到大大减轻。

事实上,富士康当前的处境也是目前台湾代工企业的困境。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副总干事罗怀家对此指出,台湾公司一直以来依赖于代工业务和外包业务,现在必须做出改变,“我们需要着眼原创设计制造,直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NPDDisplaySearch的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LCD电视需求量较上年下降1%,全球电视总需要量较上年下降6%。此外,IDC给出的数据显示,全球PC出货量在2013年**季度同比下滑13.9%。而台湾作为全球*大的彩电和PC代工基地,这里的很多代工企业利润出现大幅下滑。

而HTC和华硕等品牌制造企业,尽管他们也想实现代工业务与自主品牌产品的同时发展,但若果真如此,他们就必须与自己的客户展开竞争。

业内人士指出,接下来郭台铭的首要任务是要替鸿海找出永续经营的营运模式,挣脱出代工毛利不断减损的泥淖。

而此番上马的机器人项目也从侧面体现了郭台铭的变革决心。按照其规划,未来3年内富士康新增的100万台机器人将用来完成喷涂、焊接、装配等工序上简单重复的工作,既可取代部分人工,又可提高劳动生产率。郭台铭还表示,在5-10年内,大陆将出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代工厂,并*终在数年内通过自动化消除简单重复性的工序。

不过,业内也有观点不太看好机器人项目。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执行会长洪仕斌就认为,鸿海现阶段使用机器人成本太高,但从中可以看到未来制造产业变革的方向。从传统制造业角度看,机器人项目也是从制造迈向“智造”的一小步。

从制造到“智造”

利润微薄的代工制造模式不是长久之计。

在上游的芯片代工领域,另一台湾代工巨头台积电早已意识到这一点。近年来,张忠谋不断增加研发投资金额,增加自身的科研含金量。就在不久前,他还宣布今年的研发投资金额将达15亿美元,年增逾1成。据悉,台积电持续扩大研发投资,今年研发投资金额将投入逻辑先进制程及成熟制程开发。

而富士康有意向自动化领域发展的尝试,对于整个制造业的升级或许也是一种启示。有业界观点认为,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机器人的引入,在大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的同时,更具有便于管理且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等优点。

据本刊记者了解,染指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不止富士康一家,国内外都存在这样**代表性的企业,涵盖了汽车制造、电梯、摩托车及数控系统等诸多领域。据了解,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均在购买机器人,应用于流水线生产,并有计划在未来进一步增加机器人的使用量。

据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数量仅为日本的10%和德国的25%,市场空间广阔。而在过去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复合增速约30%。业内人士由此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后中国机器人产业或将出现爆发性成长。

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机器人项目前景如何,其应用都可为整个制造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思路。而从传统制造迈向“智造”已是未来趋势,正成为改变整个产业格局的新产业力量,机器人的引入是智能化制造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尝试。有业内专家向《IT时代周刊》介绍,智能制造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这种制造方式的兴起建立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依靠劳动密集和人口红利的传统发展模式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中国企业由重视规模扩张转向重视**能力,由低端制造向**价值链拓展。而智能制造是提升到**制造领域的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