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赶超机遇 基础软件产业链需整合**

分享到:
点击量: 189571

  “我们和国外厂商PK的*关键的地方,除了自身产品之外,就是市场,市场就在于产业链,如果我们能够把我们的伙伴经营,我们的渠道,真正的做起来,实际上才能真正的动摇他们在国内的垄断地位。”金蝶中间件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滕腾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高峰论坛上一语道破国内基础软件的“老大难”。其实,像甲骨文、IBM这样的公司在中国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产业生态链做得很好。

  基础软件是基石

  基础软件是我国软件产业的基石,也是软件产业的主要核心竞争力所在。我国基础软件的开创者之一、北京大学的杨芙清院士研究指出,软件的核心关键技术绝大部分体现在基础软件这个领域,特别是在我国,发展自主**的基础软件在提高我国信息**、规避民族软件的产业风险、为国家的信息化保驾护航的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软件产业已经跻身世界软件大国前三名,在基础软件领域也已经有了不错的功能和较为完整的基础软件,并且在重大的各个领域、行业也进行了一些推广,为服务于**应用奠定了一些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软件产业与世界软件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基础软件领域,还面临着产品功能的性能稍弱、企业的规模小、品牌弱、产业生态链还没有真正建立、产业化能力不足等问题。

  国内市场被瓜分

  “早在2010年,我国就已经跻身世界软件大国前三名,但还不能说我国是一个软件强国。”滕腾说。拿软件强国美国来说,它的基础软件在全球市场占比超过80%,其中,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部署工具等产品占了全球的80%,大致相当于人民币9000亿元。美国在基础软件领域有大量的专业软件公司,比如甲骨文、IBM、微软等等,这些公司都已经做到了对全球市场的垄断。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基础软件市场规模还比较小。2012年,我国国内的基础软件的市场规模仅124亿元人民币。而在这124亿元中,“尤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国外厂商的份额竟然高达90%,这个数字比美国在全球市场垄断的程度还要高(80%)。

  除了在市场份额上我国基础软件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外,在产品和技术上我国也没有优势可言。滕腾透露,他在查找**统计数据时发现,IBM、微软在美国申请的基础软件**分别是6000多项和2000多项,而我国从事基础软件的企业申请的**,能查到的就是87项,而且还是中国的**。

  从单一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角度而言,我国基础软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数据库领域,从甲骨文在数据库专业测试和打分的情况来看,国产的数据库还是落后相当大的。

  同时,一些大行业事实上的垄断地位也导致国产的基础软件面临巨大的行业壁垒。比如,像电子政务、石油、电力等大行业从上到下一体化采购IBM、甲骨文的产品,导致国产基础软件市场开拓很困难。

  产业链整合或成出路

  “这是我们的现状,市场、技术都存在着问题,但是我们现在有新的发展机遇。”滕腾表示,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一系列新的应用模式、服务模式的产生,国内的基础软件的厂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对于时代机遇的来临,用友软件总裁王文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已经成为整个产业技术的焦点,产业由水平分工转向了垂直整合,这个过程实际上对于中国本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来讲是一个特别好的机遇。

  机遇面前人人平等,我国面临这种机遇,国外厂商也在求变。其中,一个很典型的变化趋势是国外的主流软件厂商、基础软件厂商已经开始做整体布局,不再单一强调数据库、中间件,而是强调基础软件产品的布局。

  除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的赶超机遇外,正如文章开头所言,产业链的问题也有解决的“良方”。

  “国外这些巨头的服务在中国市场是没有优势可言的,但是他们服务的劣势被我们国家大量的SI/ISV(系统集成商)弥补了——他们是IBM、甲骨文深度合作伙伴。”滕腾毫不讳言地指出。

  在产业链方面,有这么一句话是说:“在中国市场,其实只要我们能把所有的ISV/SI伙伴搞定了,IBM和甲骨文就出局了。”所以,拼市场,就是拼产业链,实现基础软件的跃升,在当前的机遇期下,或许可以从产业链整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