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案之“众家谈”

分享到:
点击量: 191788

代表中南海声音的人民日报警告欧盟:别逞一时之快。“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是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不公正之举。我们铺好了谈判桌,手中也有足够的牌可以打。”

根据上海证券报的说法,“中国准备了包括‘一裁两立’在内的反制举措作为谈判筹码:所谓‘一裁’就是对原产于美欧韩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初裁,‘两立’则是对进口葡萄酒和汽车反倾销立案。”

甚至,搜狐允许作者宣称“李克强总理呼吁中欧以磋商解决贸易争端,千万不要搞贸易保护主义,打贸易战。虽然气壮,但理却有点不直”:“因为中国的光伏行业确实如欧盟光伏制造商联盟EUProSun所指控的那样,获得中国政府的扶持和补贴。光伏行业在中国是政府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本质上是一种以官员来决定发展什么行业、以多大力度来发展的‘产业升级’思维下的产物。”

但是,李克强总理的功劳是肯定的。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何茂春说,“李克强总理对于中欧光伏摩擦的关注,无疑对推动该案的磋商解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中欧经贸关系走入死胡同”。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也对“11.8%税率体现灵活性”表示欣慰:“欧方之所以能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是中国政府特别是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亲自做了很多重要的关键性工作的结果。”

而当人民日报建议《加速培育国内光伏市场》时,腾讯用首页专题来泼了点冷水:光伏既不是环保产业也不是高科技新兴产业,误区背后是光伏生产大国为光伏消费大国“做嫁衣”:“一方面,中国的光伏产业为外国带来了环保发电、上游产业发展等诸多福利...另一方面,提供了环境和人力成本的中国,光伏发电却并未在国内推广开来...政策过分‘扶持’行业:骗钱的空壳公司也来了,产业一片乱象...一方面冒着污染的风险,生产出大量的光伏产品;另一方面,这些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又远渡重洋,在越来越过剩的产量冲击下越卖越便宜。这场涉及40万中国工人饭碗、号称‘高科技’的产业贸易争端背后,是当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又一个特写。”

虽然同样也承认中国光伏产业“低价战略已走到头...有些乱象就同服装和玩具行业差不多”,但值此同仇敌忾之际,还是要坚决站在商务部身后,并且鼓励“中国需要下手重一些”:“刺激欧盟内部的争论,让舆论给欧委会施加更大的压力。这样即使不能把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时钟倒着拨,也至少可以避免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47%**性反倾销税的*坏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