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局限制进口煤 救市还是溺爱

分享到:
点击量: 192877

面对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下挫的现状,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将对低值进口煤限制进入我国市场,这似乎引起了一些电力集团的抵触情绪。同时各地方政府也频频采取保护措施,这也引起了业内的不小争议。

煤价遇“冷”政府出新政欲救市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5月29日发布的环渤海地区港口发热量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报收610元/吨,环比下降0.16%,弱势下行格局未改。分类来看,秦皇岛港5000大卡及5800大卡动力煤指导价格下调5元/吨,现4500大卡420-430元/吨,5000大卡515-525元/吨,5500大卡605-615元/吨,5800大卡640-650元/吨。

同时,秦皇岛海运煤炭运价指数显示,5月22至28日,国内海上煤炭运价继续下行。5月28日指数收于762.17点,比5月22日下降12.24点,降幅为1.58%。具体到部分航线,秦皇岛至广州航线5-6万吨船舶的煤炭平均运价下降0.8元/吨至35.6元/吨;秦皇岛至上海航线4-5万吨船舶的煤炭平均运价下降0.3元/吨至25.1元/吨;秦皇岛至张家港航线2-3万吨船舶的煤炭平均运价下降0.6元/吨至31.8元/吨。

秦皇岛海运煤炭市场副总经理李学刚认为,环渤海地区各发运港口煤炭库存回升、锚地待装煤炭船舶数量偏低、国内海上煤炭运价继续下滑等,表明沿海消费地区的内贸煤炭需求依然低迷,这也是促使该地区动力煤交易价格微幅下挫的主要原因。

报道还表示,与煤价和运价下行相伴的是,煤炭企业停产限产动力不足,煤企和港口的库存均继续走高。以5月28日防城港为例,根据金银岛提供的数字,港口存煤高达672.1万吨,较23日增加6.7万吨。煤炭分析师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港口存煤增加主要是由于5月下旬煤船集中到港。到港货物中以澳洲焦煤和南非动力煤为主,而国内电煤需求较弱,企业减少长协煤量的签订,导致库存增加。

卓创资讯分析师刘杰表示,由于依然在成本线以上,煤价下行并没有促进煤炭企业停产限产,导致煤炭企业和港口库存高企。目前除了内蒙古的煤企开采成本较低外,山西、河南等煤炭大省的开采成本均偏高。根据成本线初步估计,只有动力煤港口价接近550元/吨成本线的时候,才能真正倒逼企业停产,当前动力煤港口价或存在50到60元的下跌空间。

面对目前煤炭市场的低迷,《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将限制低值进口煤进入我国市场,《办法》提出的要求,至少能减少20%的低值煤炭进口量,这使得萎靡已久的煤炭板块集体暴涨。

但报道还表示,据悉,该《办法》刚下发就遭遇国内主要煤炭生产和进口企业的抗议。近日,又有消息传出五大电力集团以该《办法》“不利于电煤市场化改革,不符合国家简政放权的市场化取向,而且对环保作用很小”的理由,准备联名上书发改委,反对限制低热值煤炭进口的政策。

同时,上海证券报从五大电力集团其中一家的工作人员处获悉,电企确实对该政策存在较大的争议,认为这是利用环保的借口来平衡煤电之间的利益格局。一旦限制低热值进口煤炭将给电力企业带来锅炉改造等方面的较大损失。

煤炭行业专家则表示,制定《办法》的本意不是为了阻止煤炭进口,仅是对目前比较混乱的进口煤炭市场进行规范。目前国内对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确实越来越重视。不过,该《办法》主要由煤企等直接利益相关方提出,落实与否确实存在较大变数。

限制进口煤引争议

针对限制低值进口煤,业内也确实引起了一番争议。

据证券日报报道,根据《办法》,政府拟限制热值低于4544大卡、含硫量高于1%、灰分高于25%的煤炭进口;《办法》还要求,煤炭进口企业的注册资本金须在5000万元以上,近三年煤炭贸易量在100万吨以上,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与进口规模相适应的设施和储煤场所。

据了解,限制发热量小于4500大卡以下的动力煤进口以褐煤为主,虽然发热量小、含硫量高,但是价格低,国内企业通常将其与**煤掺和使用,可以降低成本。

煤企认为,低热值煤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且对国内煤炭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应予以限制。

中宇资讯煤炭行业分析师关大利表示,我国进口的动力煤主要是低热值高硫的印尼褐煤,如果这一《办法》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前国内煤炭疲软的销售行情。

但是,这一《办法》遭到了电企的强烈反对。

据证券日报获悉,电企对此则表示,上述《办法》根本不符合市场规律,对环境保护作用很小。

国电集团和华电集团内部人士也均证实,电企是反对这一《办法》的。在能源紧张的时代,应该鼓励进口,而不是限制。此外,据了解,除了五大电力集团,神华集团、多数电厂以及煤炭进口贸易商也反对这一《办法》。

“煤企主张限制低热值煤炭,是出于环保的目的这一说法过于牵强。”煤炭行业分析师黄腾表示,我国进口“劣质煤炭”*多、使用“劣质煤炭”*多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并不是我国环境污染*为严重的地区,反而是我国环境清洁地区较为集中的地方。因此,限制进口煤对改善环境的作用不大。

同时报道表示,煤企之所以提出限制进口煤炭,是因为这几年我国煤炭进口在不断增加。

海关总署*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国内的进口煤炭量为2349万吨,同比增加18.9%。而在1-4月,进口煤炭总量已经达到了8732.4万吨,同比增加24.96%。进口煤炭激增对国内煤炭市场造成的冲击不言而喻。

中投顾问煤炭行业研究员邱希哲表示,随着进口煤炭的增加,煤企限产、停产、降价、破产等**现象将会愈发严重,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有所缓解。

而电企之所以青睐进口煤炭,是由于随着煤炭价格不断降低,进口煤炭相比国内煤炭在价格上仍旧有优势。在供过于求的煤炭市场,煤企早已失去溢价能力,对进口煤意见颇大。

邱希哲称,与国内煤价相比,进口煤均价相对较低,每吨价格大约低20—30元,而采购煤炭所花费用占火电企业发电成本的七成左右,煤价的高低对火电企业营收状况影响非常大。

他还指出,重点合同煤政策取消后,火电企业对廉价进口煤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今进口的近亿吨低价煤大多被火电企业购买,这对于火电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盈利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受益于煤价不断下跌,2012年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五大电力集团利润总额预计为460亿元,创下2002年以来历史*好水平。

在金银岛分析师戴兵看来,如果限制低热值煤炭,电企的煤炭需求就只能考虑国内煤炭,而不能使用配煤或者企业热量电煤,那么煤炭的采购成本就有相应的上涨。

“特别是目前国内没有积极有效的推动煤电联动,电企沉寂多年后,在2012年下半年盈利上涨的情况下,肯定不会同意限制低热值煤炭的。”

实际上,这几年,低热值煤炭即所谓的劣质煤炭在我国煤炭市场的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黄腾还表示,在国内煤炭市场,正是长达将近10年的煤炭高价,迫使燃煤火力发电在内的所有煤炭消费企业不得不更新燃煤技术,用价廉的、有缺陷的“劣质煤炭”替代高价的**煤炭,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不得不更新燃煤设备,提高燃煤效率;不得不拓展新的、多元化供煤渠道,把煤炭供货来源从狭窄的国内扩展到全世界。

此外,包括“劣质煤炭”在内的煤炭大量进口,不仅大大地缓和了国内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全民性”煤炭采掘欲望的恶性膨胀,客观上起到保护我国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

因此,“这一《办法》通过的可能性较低,或者*后以折中的方式出现,要考虑多方的利益。”戴兵认为。

地方政府“煤电互保”措施实为过度“溺爱”?

而对于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对煤炭行业采取的保护措施,也有质疑的声音认为这或许会阻碍我国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根据报道,一位煤炭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了他对当下煤炭市场的看法,他认为,对煤炭市场来说,过度的“溺爱”其实是种伤害。而他所谓的过度“溺爱”,是指近来河南、山西等多地政府对煤炭行业采取的“煤电互保”救市措施。

尽管业内有很多不同声音,但对地方政府而言,当其曾经赖以依靠的支柱产业受到冲击时,祭出救市大旗成为各地不约而同的选择。由此,踟蹰前行了20多年的电煤市场化改革,或因“煤电互保”再次却步。

“煤电互保”*早始自河南。

今年4月,河南省内的多家煤企召开专门会议商定向政府提出“煤电互保”救市方案。据***息,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建议政府敦促省内电厂优先使用省内煤企生产的电煤,消除外省煤炭的冲击,稳定省内电煤价格等。

5月,河南省政府“煤电互保”政策出炉,实行发电机组采购本省电煤量和发电量挂钩制度,外省煤进入河南省的渠道被堵住。具体内容为,根据发电单位基础电量占全省比例分摊确定基数,超基数采购1万吨省内原煤奖励1000万千瓦时基础电量,少采购1万吨省内原煤扣罚1200万千瓦时基础电量。

河南上述限制省内电力企业采购外地煤炭的做法,或将被山西省效仿。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山西也决定启动地方保护政策,限制外煤进入。

报道称,此前在山西大同调查得知,当地煤企对于电企使用外煤颇有微词,认为这样不利于当地的煤炭产能释放。

但电企也有自己的“账本”,“当地的动力煤价格高,我们从内蒙古等地拉煤过来,算上路费都比本地的煤炭价格低。”一位电企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共有2900万吨来自陕西、内蒙古等地的煤炭进入山西市场,按此计算,全年将有8700万吨外省煤炭挤占当地煤企市场份额。在此形势下,山西步河南后尘推出“煤电互保”似乎显得合情合理。

此外,山东等多个省份也纷纷采取措施,意欲将煤企拖出“泥淖”。济南铁路局已限制电煤装运,并已停装外省煤炭进入山东,要求省内电企和煤企签订供应合同,其价格高出市场煤价每吨50元以上。

另外,据期货日报报道,山西省电力公司一位内部人士表示,今年由于南方来水较多,水电出力加大,特高压25日起开始倒送电力,日均影响外送电负荷300万千瓦,山西省内煤炭需求更加萎缩。该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5日,山西省调发电装机容量4215万千瓦,而*大负荷仅为2110万千瓦。目前600MW发电机组已停运5台次,300MW及以下机组停运更多。

汾渭能源煤焦行业分析师王旭峰认为,山西省内煤炭需求本来就锐减,加之河南、安徽等省份出台地方保护政策,山西省出台政策保护省内煤企利益也很正常。

“不管是‘煤电互保’,还是铁路停装外省煤,都是期望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设置贸易壁垒,加强对地方企业的保护。”王旭峰说,这些行政措施短期来看也许会起到一定的效果,地方企业在减少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能够暂时确保省内的市场份额,但长期来看,这与国家的电煤市场化改革却是完全相悖的,各个产煤省与用煤省之间也会形成无形的壁垒,对煤炭行业长期平稳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对于“煤电互保”政策,每日经济新闻也报道称,2012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合理的电煤运行机制。

2012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做好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地政府对煤炭交易“少干预”。

对此,有专家解读认为,“政府不再当婆婆,过多干预电煤交易,让煤电双方自由恋爱,这样买卖双方才能真正自主,其交易才能真正实现市场化。”

但在煤企主动性“施压”下,多地政府出台的上述“煤电互保”措施,让踟蹰前行了20多年的电煤市场化改革再次遇阻,还可能令本已处于“寒冬”的煤炭行业更加艰难。

据悉,河南实施“煤电互保”之后,山西向郑州铁路局发送煤炭的数量急剧下降,河南省内煤价应声上扬。这对山西而言,形成了一种倒逼,使其不得不采取同样的手段进行自救。至此,各地煤炭市场进入各自为阵的局面。

“这样的自救措施不是一个市场化的做法,会严重影响到煤炭市场的合理竞争,降低煤企的效率。”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伯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