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坏的时刻or*好的时刻?

分享到:
点击量: 192030

4月初,商务部表示,原定于4月5日公布的我国对欧美韩多晶硅“双方”的初裁结果被推迟至6月底公布。这个消息,对国内的多晶硅企业来说,似乎在意料之中,却也不能不说,令人失落。

经历了一年多的大面积停产、倒闭和下游企业**重组的“大浪淘沙”之后,多晶硅价格的小幅回升和“双反”调查,为多晶硅厂商带来了一丝希望。据了解,国内几家规模企业近期都有复产的计划,重要的砝码,便是商务部的初裁。但是,初裁被推迟,也使一些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等待结果的这两个月,究竟作何选择。

对于多晶硅企业来说,似乎“双反”靴子**不落地,企业就难以准确研判市场,而对于未来的美好幻想,就能够如画饼充饥一般,令已“饥肠辘辘”的行业企业犹存希望。但同时,也有人质疑:靴子一旦落地,未来是否真的就那么明朗可见?

价格压力不减

2012年,中国90%的多晶硅企业被迫停产。2013年4月,笔者了解到,国内目前在产的多晶硅企业不到5家。而2013年以来,多晶硅价格缓慢上涨,硅业分会统计数据显示,多晶硅价格已由2012年12月底的11.5万元/吨上涨至2013年3月的14.26万元/吨,涨幅达到24%。

目前,国内多家多晶硅企业都计划于近期复产,其中也包括赛维LDK。但是,另有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多晶硅进口价格一路下行,进入2013年以来,多晶硅进口均价不到18美元/千克,较2012年下滑近三成。占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近40%的美国多晶硅价格仅为不到13美元/千克。

更为重要的是,推迟发布对进口多晶硅“双反”调查的初裁结果,也使年初以来持续攀升的多晶硅价格出现松动。太阳能报价机构PVinsights数据显示,已上行一段时间的多晶硅价格出现下滑,幅度为5%左右。中国推迟对进口多晶硅反倾销初裁后,市场供应量增加导致价格急剧下降。国内企业复产以后,仍将面临巨大价格压力。

“反制”还是转机

以我国多晶硅企业停产风潮之前的成本来看,多数小规模企业的生产成本高于30美元/千克,而徐州中能、中硅高科等拥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多晶硅企业早已能够在成本方面与******抗衡,且停产技改期间,企业均实现了更为深层次的降本增效。这无疑也是多晶硅价格回升之后,大规模企业计划复产的动因之一。

但是,行业人士表示,国外多晶硅实际成本也在20美元/千克~30美元/千克,但是出售给中国的产品价格却不到20美元/千克。“国外多晶硅的倾销导致国内多晶硅的价格依旧低于成本价。”所以,即使企业的成本控制得很好,在倾销背景之下,“复产也只会亏”。

商务部原定于4月公布多晶硅“双反”初裁结果,而后又将其推迟。伴随初裁的推迟,6月也随之将成为迄今为止我国光伏发展史上*具国际战略意义的时点。

2012年9月和11月,欧盟委员会启动对华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及中国企业对欧盟出口金额高达210亿欧元,被业内人士称为欧盟历史上涉案金额*大的“双反”案件。3月6日,欧盟实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强制进口登记,制裁范围明显扩大。按照欧盟相关法规,欧委会将在今年6月前后对案件作出初裁。业内普遍推断,初裁通过的可能性很高,而一旦通过,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将被征收极高税率,影响可能关乎生死。可见,中国推迟公布对进口多晶硅的初裁结果,也是希望留有能够“反制”欧盟的“武器”。

据了解,目前中国与欧盟围绕光伏产品贸易摩擦问题的沟通“顺畅并且是有益的”。总部设在德国的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近日向欧盟贸易委员会发出***,要求放弃对中国企业实施惩罚性关税。该***得到了欧洲20多个国家的700多家光伏企业、1024名企业高管的联署。种种迹象显示,欧盟对华光伏“双反”*终妥善解决并非全无可能,光伏组件企业现状或有改善可能,这对于我国多晶硅企业而言,也意味着形势向好。但即便是因此影响多晶硅双方初裁结果,也绝非彻底改变我国多晶硅-光伏行业发展现状的*佳选择。

*坏的时刻,*好的时刻?

光伏寒冬对于行业企业来说,已是太熟悉的形容。

众所周知,当前形势下,光伏企业的融资渠道几乎被彻底“封死”:银行贷款受阻、股市筹资困难、发行债券更无人问津。有人这样形容:“昔日的明星企业瞬间变**见人厌的垃圾企业,往日争相上马的光伏项目沦为豆腐渣工程”。若无外部资金注入,光伏企业未来能否存活,能存活多久,如何存活……问题犀利,形势严峻。

微观赛维LDK,自2012年年初,新余市乃至江西省就被媒体爆出向赛维“输血”:从2亿到20亿,再到新余市政府垫付5亿元到期贷款,政府的持续援助似乎已经证明,想要依靠行政力量,帮助企业彻底解决危机,不仅难以实现,还会给欧美以政府补贴干预的口实。光伏组件企业如此,多晶硅企业亦如此。

过去,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用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鼓励了企业的建设,为之后无论是多晶硅还是组件行业的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埋下伏笔,更为在国际市场丧失话语权、遭人诟病留下祸根。现在,行业已经觉醒,扶持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又不授人以柄的*佳途径,无疑是国家政策开辟发展通道,企业以市场化手段自救造血。

目前,国家出台了诸多产业扶持政策,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无论是补贴政策还是并网政策,无论是行业标准,还是价格制度,似乎都有隔靴搔痒之感。以今年年初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通知》的意见稿为例,此前我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在1元以上,《意见稿》对分布式发电和大型地面电站发电进行了区分。其中,大型地面电站根据各地光照条件的不同,分成四类资源区,施行0.75~1元/千瓦时4个区间上网电价。行业人士指出,“这个政策降低了电站企业的积极性,相应也就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影响。下游电池及组件企业出货量可能降低,进而影响到上游硅料的采购。”

而对于企业而言,没有政府扶持,简单的内部整合、外部兼并重组似乎已无法解决问题,困境当前,正是优胜劣汰、重整旗鼓的*佳时机。近日,包括巴菲特在内的诸多国际企业都将目光投向国内光伏企业,除股权收购,还在国内布局,开展研究,建设电站。但是,必须引起重视的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光伏产业仍然面临产能过剩、库存过高以及需求不足的问题,多晶硅企业复产之后,若“火力全开”,国内现货供应量也将大幅提升。

有人说,光伏产业*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但是,反转是否已经开始,还要交给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