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无晶圆厂公司不可忽视的产业大趋势

分享到:
点击量: 287057 来源: 电子工程专辑

    半导体产业逐渐走向商品化(commoditizing),实现差异化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因此无晶圆厂公司在争夺市场地位与市场占有率之际,也不得不遵循无晶圆厂供应链领域中的大趋势。

    竞争特别激烈的2007年已结束,新一年来临;在此之际,笔者想思考一下过去10年出现的几个趋势,并探究人们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而要强调一点:在阅读本文的时候,如果所述情况与现实中的公司雷同,纯属你自己的猜想。

    趋势一:晶圆代工领域的竞争格局正产生变化

    晶圆代工产业变得越来越乏味和缺乏竞争力;在21世纪初期,原本来自台湾的几家大厂主导着这个产业,但当中国大陆的新兴业者加入竞争之后,情况就变得不同了──有一家「暴发户」级大厂与几家规模较小的新兴业者加入了晶圆代工领域,让整个市场形势对无晶圆厂客户来说变得非常令人兴奋。

    台湾并不允许境内科技业者将先进技术转移至中国大陆,而美国国会也不会批准该国业者向中国出售某些制造设备。尽管如此,经济学法则还是会为这些设法生存的新兴代工业者指出一条生路──他们所采取的策略就是展开价格竞争。

    在经历一些诉讼与和解事件之后,晶圆代工产业的格局不断变化,并导致代工价格显著下降(这对客户是有利的),不过赢家仍然还是赢家,而市场新进者并未动摇老牌市场领导厂商的获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这个趋势的寓意是──别跟财大气粗的竞争对手拼价格。

    趋势二:该把制造资金投向到何处?(晶圆厂还是封测厂?)

    在1990年代,晶圆代工厂商获利丰厚,不过封测代工(ATP)厂商则长期处于困境。无晶圆厂客户对晶圆代工厂忠心耿耿,却经常更换ATP厂商。不过在世纪交替之际,有些事情也发生了变化,彻底颠覆了各类厂商的角色地位。

    首先,通讯产业泡沫化;随后,消费性应用成了推动半导体需求的主力。这样的结果造成硅芯片价格受冲击而下滑;而新代工厂商的加入,以及制程迅速走向精细化,也加速了这种趋势。ATP服务的成本占整体IC成本的比例开始上升,结果对于许多应用来说,硅晶圆成本不再是决定芯片成本的主要因素。

    其次,借鉴晶圆代工业者的做法,ATP厂商开始严格控制资本支出。他们还开始大力压缩供应量,使得市场供需形势变得对自己更加有利。若是某处有一家IC基板厂被大火烧个精光,或者别处有两家基板工厂破产,肯定会使市场的供需失衡情况加剧。

    目前,赚钱的晶圆代工厂越来越少(可能只有*大的2~3家企业),不过许多ATP厂商都在获利(至少*大4~5家企业)。ATP厂商的财务状况似乎越来越有吸引力,甚至让私募股权业者也开始关注它们,并采取了一些动作。

    这个趋势带来的寓意是──老狗也能学会新把戏。

    趋势三:IP业务

    半导体IP业务的生存能力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热门话题;除了少数几家大公司(主要是处理器IP供货商),很难找到有利可图或可扩展的IP业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