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门槛下 动力电池产业或正经历着首轮"寒潮"

分享到:
12096
下一篇 >

“三伏天”已至,但动力电池产业却经历着产业爆发之后的首轮“寒潮”。产能门槛的设置,让那些曾被财政补贴冲昏头脑的企业可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未来走向。

早在2016年11月,国家工信部出台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中,对于企业产能要达到8GWh的要求,就让中小电池企业体会到了“寒冷”。彼时,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简称协会),就曾组织国内50多家主流电池生产企业代表召开专题研讨会,商讨动力电池业下一步的发展走势。在当时的会议上,绝大多数产能短时间内无法达标的企业代表,都纷纷表示“要求太高,很难达到”。

这一政策虽到现在仍没有正式文件发布,但无疑为这轮动力电池业调整吹了冷风。

也有不少企业以8GWh为目标拼命扩产,但很多企业可能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扩产。曾有业内人士表示,扩产并不难,但是企业有技术有实力让这些扩大的产能正常跑起来,生产出整车厂需要的电池,这才是*难的。因为,后面还有更残酷的考验。

产能门槛后,*大的寒流来自2016年12月30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简称补贴新政)。补贴新政不仅在补贴额度上退坡20%,而且要求非个人用户购车累计行驶3万公里后,方可申请补贴。这两点*明显的调整,直接给整车企业造成资金压力,并被转嫁到电池企业。

同时,补贴新政对动力电池在性能、成本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压在电池企业头上的技术革新、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压力也就更大。而企业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又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一时间,动力电池企业资金压力骤增。

也正是由于补贴新政中对于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快充倍率、续航里程等都有详细的补贴说明,整车企业必须挑选那些能获得更高额度补贴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在技术性能方面缺乏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面临着无法进入整车供应体系,*终退出市场的困境。

而对于一些可以通过技术优势,为整车企业争取到1.2倍补贴的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则面临着整车企业压价的压力。尽管降成本既是产业发展要求,又是行业发展趋势,但在2014-2015年动力电池原材料历经疯狂涨价后,动力电池企业在成本方面的下降空间已经极其有限。

很多企业曾向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简称分会)秘书长张雨反映,能达到1.2倍补贴标准的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也不便宜,除了进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可以降成本的空间几乎没有。而利用规模化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就需要高质量、高精度的自动化设备,否则良品率降低,不但企业赚不到钱,还要赔掉原材料成本。对于没有强大资金支持的中小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没钱购买更先进的生产设备,或缺乏技术支持,无法让先进设备正常运转→良品率或一致性不高→在成本或技术方面没有优势,无法进入整车供应链→没有盈利→无法购置更先进的设备或原材料”,这样的循环似乎成为一个“怪圈”,让那些实力不强的中小动力电池企业*终“玩不下去”。

财政补贴曾经是支撑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两大产业跑起来的**动力,但在钻政策漏洞的骗补事件曝光之后,国家政策更加理性,对于企业来说也更加严格。动力电池企业应长久考虑的,是补贴完全退出之后,在市场这只手的掌控之下,企业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这其中*为重要也是企业**能够依托的,就是自身的技术实力。

动力电池产业正经历着史上*强寒潮,2017年这一产业需要做很多事才能渡过难关。未来,动力电池产业是否还将面对更强列的寒潮,我们谁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 电池 业界新闻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