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加速替代液晶 国内投产难追产业差距

分享到:
点击量: 28613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郎

    就在国内彩电产业疲于奔命在由CRT向液晶转型时,新的替代性技术又开始了大踏步产业化进程。    

    1月15日,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由清华大学提供技术的昆山维信诺公司的OLED生产线将于2008年下半年大规模量产。而在国际上,索尼已在2007年底量产11英寸OLED电视;在今年1月举行的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展上,三星和索尼分别推出了31英寸和27英寸OLED电视。    

    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广为使用的液晶显示器的替代者。来自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的*新研究报告显示,在平板电视领域,随着OLED技术和寿命难题的破解,OLED电视将在2014年在销售量上超越液晶电视。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除昆山维信诺外,还有神彩国际、四川长虹两家公司也在筹划建设OLED面板生产线。    

    中国的技术差距    

    在CRT时代,国内彩电企业借助低成本的制造优势在全球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在彩电产业由CRT向液晶电视转型的过程中,本土企业由于在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上未能及时跟上产业变化的步伐,面临外资企业的围剿。特别是由于在上游液晶面板供应上受制于人,本土企业在液晶电视市场的份额不断萎缩。    

    技术研发上的前瞻使得外资平板企业在液晶电视时代获得了竞争优势。而在液晶电视的替代者——OLED——领域,外资企业同样走在了前面。    

    据记者了解,在OLED技术引起中国企业的重视前,美国的柯达、日本的索尼、先锋,以及韩国的三星、LG等21家企业早在2004年就实现了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量产,而且开始将其广泛应用于手机、MP4、汽车电子等领域。    

    2007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台湾的铼宝、韩国的三星和日本先锋分别位列OLED面板出货量的前三位,年出货量突破8000万片。在手机屏领域,OLED面板的出货量占比高达60%。当然,由于OLED技术在使用寿命等方面的缺陷,其出货量经常出现季度间的大起大落。    

    “虽然我国OLED技术研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与日韩企业相差不大,但是在产业化方面我国至少落后5年,到2007年底国内还没有一条量产的生产线。”长虹副总经理巫英坚表示,中国企业在OLED技术领域同样处于追赶的地位。    

    数据显示,与国外企业拥有6000多项OLED**相比,国内企业的**数量只有100多项。    

    为了避免重蹈在液晶时代的覆辙,国内企业已开始在OLED产业方面进行布局。(完)